一、古代詩歌的分類:
1.按內容分類:
? ? ? 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喻詩。
2.按題材分類:
(1)懷古詩: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
(2)詠物詩: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3)山水田園詩。
? ? 曹操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4)戰爭詩。
? ?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于戰爭仍頻,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于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5)行旅詩和閨怨詩。
? ? ?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征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或托物傳情,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6)送別詩。
? ?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恒的主題。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容及思想傾向往往有別。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 ? 概括一下,主要分為9種:1諷刺 2愛情 3哲理4送別 5風景 6抱負 7想像 8故事 9思想。
3.按體裁分類:
古詩:古體詩
近體詩:絕句:4句 1、2、4句最后一字押韻 音律,一句五個字稱五言,七字稱七言 。
律詩:8句,4聯 2、4、6、8句最后一字押韻 音律,一句五個字稱五律,七字稱七律 (頷聯、頸聯對仗) 。
詞:別名:長短句、詩余、曲子詞 。組成:詞牌名、題目 。分類:小令(58字以下)、中詞(59~90字)、長詞(91字以上) 。風格:婉約派、豪放派 。
曲:組成:宮調(曲調)、曲牌、題目。
4.按國家分類:
? ? 本國詩歌和外國詩歌。
二、按音律分類
? ? ? 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 ?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詩題材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 ? ? ①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 ? ? ②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機構,漢武帝時期大規模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后人統稱為漢樂府。后來樂府成為了一種詩歌體裁。(1976年在秦始皇陵區出土了一件鈕鐘,上書錯金銘文:“樂府”,2000年在西安秦遺址出土“樂府承印”封泥一枚,進一步肯定了這一史實,而非始于漢武帝時期)。
? ?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 ? ?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 ? ? 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 ? ?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從上到下,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 ? (3)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闋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闋、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后闋、下闋、下片。
? ? (4)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
三、新詩分類
1.敘事詩和抒情詩
? ? 這是按照作品內容的表達方式劃分的。
? ? (1)敘事詩:詩中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詩人滿懷激情的歌唱方式來表現。史詩、故事詩、詩體小說等都屬于這一類。史詩如古希臘荷馬的《伊里亞特》和《奧德賽》;故事詩如我國詩人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詩體小說如英國詩人拜倫的《唐璜》,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
? ? ? (2)抒情詩:主要通過直接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社會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頌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諷刺詩。現代詩歌中比如:著名詩人汪國真的《熱愛生命》、《如果生活不夠慷慨》、王衍釗的《鄉戀》等,這類作品很多,不一一列舉。
? ? ? 當然,敘事和抒情也不是絕然分割的。敘事詩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過它的抒情要求要與敘事緊密結合。抒情詩也常有對某些生活片斷的敘述,但不能鋪展,應服從抒情的需要。
2.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和韻腳詩。
? ? 這是按照作品語言的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分類的。
? ? (1)格律詩: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它對詩的行數、詩句的字數(或音節)、聲調音韻、詞語對仗、句式排列等有嚴格規定,如,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律詩”“絕句”和“詞”“曲”,歐洲的“十四行詩”。
? ? (2)自由詩:是近代歐美新發展起來的一種詩體。它不受格律限制,無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內在的節奏,押大致相近的韻或不押韻,字數、行數、句式、音調都比較自由,語言比較通俗。美國詩人惠特曼是歐美自由詩的創始人,《草葉集》是他的主要詩集。我國“五四”以來也流行這種詩體。
? ? (3)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作品中有詩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節奏感和音樂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樣不分行,不押韻,如,魯迅的《野草》。
? ? ? (4)韻腳詩:屬于文學體裁的一種,顧名思義,泛指每一行詩的結尾均須押韻,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如同歌謠。這里的韻腳詩指現代韻腳詩,屬于一種新型詩體,類似流行于網絡的方道文山流素顏韻腳詩。出道于2000年之后。
? ? ? (5)現代詩: 是一現代的文筆寫出來的一種詩詞。 現代詩也叫“白話詩”,與古典詩歌相對而言,一般不拘格式和韻律。
四、詩歌題材分類
(1)、借景抒情詩
? ? ? 借景抒情詩(寫景抒情詩)或借景表達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達作者對所寫景物的喜愛之情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或借景體現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質,或借景抒發對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詩往往是含而不露,蘊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
杜甫《絕句漫興九首三》
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
銜泥點污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
? (2)、詠史懷古詩
? ? ? 懷古(含詠史)詩是詩人在閱讀史書或游覽古跡時,有感于歷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發出對時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鳴,借所吟詠的古人、往事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抒發自己的情感的詩歌。
? ? ? 詠史詩借憑吊古跡古人來借古諷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樣建功立業。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后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 即詩人往往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
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 ? ? 表達的是面對古赤壁戰場所產生的對古代英雄的贊美和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
杜甫詩《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鵬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 ? 抒發了對時事興衰感慨和對三國時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
(3)、閨怨詩(閨情詩:閨中女子生活情趣。)
? ? ? 閨怨詩以女性心態為描寫對象,有濃重的感傷色調,細膩的心理描寫。從創作特色上說,閨怨詩從整體而言,都呈現出一種婉約纏綿幽怨感傷之美,悠長含蓄,有無盡之味。
? ? ? 閨怨詩分為閨怨詩、宮怨詩、征婦怨詩、商婦怨詩四類。閨怨詩都以女性為描寫對象,“怨”是這類詩的基調。
? ? ? 古代上流社會的女子常因寂悶孤獨而面臨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華將逝,更加思念離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們就有了“女子傷春”之說(當然這個“春”可以不指季節,而指戀情)。
? ? ? 傷春傷別詩往往借對春光消逝的記敘描寫或表達對戍邊丈夫的思念,或寫春光(青春)易逝,光陰不再的感傷,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
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4)、羈旅行役詩
? ? ? ? 出門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感都包含著由此觸發的對遙遠故鄉的眺望,對溫馨家庭的憧憬。或寫游子漂泊的羈旅愁苦,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由所見所聞所感觸發思鄉之愁,表達對親人的牽掛。
? ? ? ? 這類詩詞亦可稱之為思鄉懷人詩,其特點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傷心,見花落淚,聽雨思親,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詩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類詩中常將傷感、迷離、凄苦、寂寞、孤寂、惆悵、憂郁的情懷及種種離愁別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又很婉約、含蓄。
《踏莎行》 歐陽修
? ? ?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 ? ?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 ? 反映的是離別的愁苦之情。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5)、山水田園詩
? ? ? ? 中國山水田園詩源遠流長。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形成了一個重要詩派——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們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生機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厭惡官場、遠離濁世,對寧靜平和的田園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寫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對壯麗山河熱愛;或表現歸耕隱居之樂,多抒發質樸、清新、恬淡、閑適、物我兩忘的感情,表現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隱逸,有消極避世的思想。他們的藝術成就頗高,具有用語言藝術再現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優美,詩風恬靜清樸,而少奔放雄渾。代表作家如陶淵明、王維、孟浩然等。
孟浩然的《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6)、托物言志詩。
? ? ? 古人很喜歡詠物,自然界中的萬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歌詠的對象。他們在細致描摹的同時,寄托自己的感情?!@就產生了詠物類詩歌。
? ? ? 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種具體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詠之物表達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顯示自己的高潔品質,也可托物抒發懷才不遇的傷感。
在獄詠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7)、邊塞征戰詩
? ? ? ? 邊塞詩派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形成的一個以反映唐朝邊疆戰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詩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煥、王翰等,這些詩多以描寫邊塞山川景物、風土人情。他們的詩或描寫塞外風光,或表現戍邊將士殺敵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軀赴國難的悲壯;或反映將士不畏辛勞、保衛邊陲的戰斗精神;或描寫望月思鄉的蒼涼和長年征戰的悲苦,將士和親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諷刺并勸諫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治者,表達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的向往。在創作風格上多以雄渾豪放而見長。
王昌齡的《從軍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 ? 借孤寂艱苦悲壯的戰爭生活的描寫表現戍邊將土的壯志豪情。
李益的《塞下曲》
? ? ? “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p>
? ? ? ? 借邊塞人歡馬叫的壯麗景象,贊美將士們慷慨激昂,為國獻身的精神。
(8)、談禪說理詩
? ? ? 詩人把自己類似禪宗的頓悟或事理的體察訴之于筆下,這類詩歌往往與詠物言志詩有共同的特點,分析時要注意把握。
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 ? 詩中的“廬山”便含有比喻義,后兩句的議論隱含許多哲理,既蘊含看待任何事物和問題都應一分為二的意思,又隱含任何一個問題都有多種答案的哲理,還含有和俗話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樣的道理,只不過這句俗話純乎說理,而蘇軾是以形象來喻理。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 ? 三、四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尋味。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9)、贈友送別詩
? ? ? “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江淹《別賦》)作為至情至性的詩人,與摯友分別時,心中會產生一種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詩詞中國詩壇上,贈友送別詩是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且內容豐富,可謂“說盡故人離別情”。
? ? ? ? 這類詩歌主要抒寫離別之情,借對送別情景的描寫,表達達依依不舍的離情別緒,或留戀、或安慰、或囑咐、或祝愿;有傷心、有惆悵、有期望等。
? ? ? ? 古代的交通不發達,人們“相見時難別亦難”,詩人們抒寫了大量的這類詩詞,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這些作品大多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長,令人擊節嘆賞:
? ?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人無盡的友情熔鑄在詩情畫意中。
? ?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詩人深摯的情誼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
? ?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詩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
? ?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詩人的質樸與豪爽寄托在樸素無華的語言中。
? ?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晶瑩透明的冰壺裝下了理解和信任……
(10)、閑適隱逸詩
? ? ? 一些詩人看慣了官場的勾心斗角、世俗社會的渾濁不堪,于是退居田野鄉間,與鄉人為伍,與明月作伴,抒寫清閑安逸生活,吟詠情性。反映這些生活的詩歌,或表達清閑恬淡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
? ? ? 這類詩所表現的思想內容與山水田園詩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時可結合起來。
辛棄疾《清平樂》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11)、悼亡游仙詩
? ? ? 詩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愛的人離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壯志得不到實現之際,他們往往借助于睡夢、游仙等形式,或與心上人相會,或在仙境中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
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 ?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 ? ? 一吐長安三年的郁悶之氣。是苦悶到極點后胸中憤懣巖漿的總噴發。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于名山仙境的向往,表明了李白對封建權貴永不妥協的反抗精神,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對當時上流社會中污穢、庸俗、丑惡現象的鄙視和厭棄。它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