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江東出才俊 這句話在不同的古裝劇和歷史書籍里都會有這樣的描述。既然要說江東,就首先必須去了解江東之地在哪?
江東是一個人文地理名詞,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定義。因長江在自蕪湖至南京一段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 歷史變遷,古以中原為中心,長江以南為外,外即表,故稱江南為“江表”。又因古人以東為左,位于長江之東,故又稱“江左”。
說到江左,我估計很多人忽然會想到一個劇中人物,他就是《瑯铘榜》里的江左梅郎。還有一點劇中的瑯琊山可不是什么抗戰劇里的狼牙山,這個瑯琊山在長江下游滁州。當然了,劇里的這個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是虛構的人物!但像他這樣的麒麟之才俊,在江東那還是有不少的。
提到江東二字,肯定很多人想到的是楚霸王項羽,他的確是江東歷史才俊中的領軍人物。項羽 名籍,字羽,下相人(今江蘇宿遷人)。
雖然有人說他是沽名釣譽不可學,又殘暴(指殺秦兵)在政治上不如他的對手,但至少比起劉邦,他更頂天立地,敢做敢當,不管是為人子(侄),為夫,為統帥,他都足夠優秀。只有這樣的人才配得上叫英雄氣概,說他沽名釣譽者是因為其自身做不到這些。且行事做風更像那個只會喊口號做思想的劉邦!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這句話我想很多人都會懂得它的意思,當年項羽率800騎兵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南部)身邊僅余二十幾騎。看見一老者停船岸邊,對項羽說:“江東雖小,方圓也有千里,百姓數十萬,也足以稱王。現在僅老者有船,愿大王盡快渡江,若漢軍追來,則無法走脫。”項羽聽到這話,才知道西楚并沒有失陷,巨大的內疚和對過去殺戮的懺悔之心,還有為了捍衛“霸王”的榮譽,他最終選擇了戰死沙場,而非過江,于是他說:“蒼天要亡我,我為什么要渡江呢?想當年我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向西,今無一人生還,縱然江東父老可憐我而尊我為王,難道我就不覺得愧疚么?”最后僅項羽一人就殺了數百人,自己也負傷十余處便提劍自刎而死,時年三十歲。很多人都覺得如果當日項羽愿意接受一時的失敗而退回江東,假以時日后的楚霸王必然再次率領江東子弟過江而卷土重來。沒錯,返回江東的項羽的確是可以訓練一批比漢軍足夠強大的子弟兵。但有想過項羽為何不愿過江嗎,真的就是面子問題?我想絕對不是,作為一個優秀的統帥和熟通軍事的楚霸王來說,他內心很明白當下的局勢,即使他此刻回了江東,那劉邦和韓信也不會給他時間回去再訓練出一支所向披靡的子弟兵。必然是漢軍渡江而來。
說到這里有人會覺得長江有天險,北方人不習水性,或許結果會和四百年后的赤壁之戰一樣,但你們想過那個時候項羽身邊可沒有周公謹這樣的大都督。
那么面對大軍而渡的漢軍,江東子弟真的可以抵擋住嗎,或許可以再來一次破釜沉舟,但這樣的事情能有幾次。最后還是會害了數萬年輕的江東子弟。也許項羽對秦兵殘暴,對大臣殘暴,但對于他的父老鄉親們他是仁愛的。想到這里你們或多或少會明白他內心是做了一番思考才做下這樣的決定。
既然我們說了霸王,那么有一個人就必須提到,那就是小霸王。
“孫策驍雄,與項籍相似”
孫策是長沙太守孫堅長子,初平二年,孫堅因攻打荊州牧劉表而被劉表的部下黃祖埋伏所殺,享年三十七歲,孫策當時才十七歲。之后的三年孫策開始展露其軍事才華,就連袁術也常嘆息說:“如果能讓我生兒子像孫策一樣,我就算死了也沒有怨恨了。”興平二年(也就是他二十歲剛出頭),孫策在周瑜、程普和黃蓋等人的支持下,打敗了牛渚營(今采石磯)的劉繇,奪得倉庫中所有糧食和兵器戰具。勢力越發強大。次年朝廷封吳候,之后孫策平定江東六郡。曹操聽聞孫策平定六郡,嘆息說:“猘兒難與爭鋒也!”于是,把弟弟的女兒許配孫策的弟弟孫匡,又讓自己的三子曹彰娶孫賁的女兒。命揚州刺史嚴象推舉孫權為茂才,并發出征辟孫權、孫翊到許都,想以此拉攏和牽制孫策的勢力。建安五年,孫策外出打獵遇上刺客,臉頰中毒箭,中箭后,創痛甚劇,自知不久于人世。四日,孫策請來張昭等人,托以后事。并對其弟孫權說到“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又說到“率領江東兵眾,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當日夜里即過世,享年二十六歲。從十七歲到二十六歲,他用了幾年時間就平定了江東六郡,他的軍事能力堪比項羽。想一想啊十七歲是什么概念,現在的一個高中生罷了,居然帶著父親留下的幾個老臣子和比他更年輕的周瑜幫助下,打下一片江東基業。即使民國初期軍閥割據的時代,也沒有人可以如此年紀輕輕的就打下江東六郡。
說完孫策,就必然要說說東吳的幾位江東才俊的四位年輕大都督——周瑜 魯肅 呂蒙 陸遜。
周瑜(175年—210年) ,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人。長壯有姿貌、精音律,周瑜少時與孫策交好,21歲起就隨孫策奔赴戰場開始平定江東的歲月。21歲一個當今還是學生的年紀,關鍵還是個擁有盛世美顏的文藝青年啊。卻已經可以統兵鎮守丹陽了。三年之后周瑜和魯肅一塊同行回到吳郡(今江蘇蘇州)。孫策聞周瑜歸來,親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將,時年公瑾二十四歲,吳郡人皆稱之為周郎。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是大才子蘇軾的赤壁懷古,我們都讀過這篇。
關于赤壁之戰,我們條件反射的自然能夠想到的雙方代表無疑就是曹孟德和周公瑾。
特別是后者,因為此役一戰,更加名揚天下,傳世后人歌頌。當然了由于羅貫中先生的神化了諸葛亮的能力,在三國演義里周瑜的這枚軍功章更顯的理應還有孔明的一半。說到三國演義,那只是小說演義。但無論是演義還是三國志,都無法掩飾周公瑾的文武全才。
“周瑜還江陵,于巴丘病卒,喪當還吳,權迎之于蕪湖”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批準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但在周瑜趕回駐地江陵,準備出征的路上時得了重病,最終卒于巴丘(今湖南岳陽),時年三十六歲。孫權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資,然而壽命短促,我還能依賴什么呢?”又親自穿上喪服為周瑜舉哀,感動左右。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長江邊親迎。
周瑜病危時,寫信給孫權,推薦魯肅代替自己。信中說:“當今天下,正值混亂多事,這正是我日夜憂心的事,愿陛下預先考慮尚未發生的事,然后才想到安逸享受。現在既然與曹操作對,劉備近在公安,邊境附近的百姓尚未歸附,應當用良將前往駐守鎮撫。魯肅的智謀才略足以勝任,請求起用他來接替我。我死之日,也就沒有牽掛的事了。”孫權采納了周瑜的建議,公瑾逝后,魯子敬接棒公瑾成為東吳第二位最高軍事主政官。
魯肅雖沒有公瑾之軍事之才,但一直恪守堅持孫劉抗曹的理念,才有了那天下聞名的赤壁之戰,也讓東吳的版圖一點點的擴大。特別是單刀赴會一事,更是讓一向傲視群雄自大且無視東吳的關羽重新對江東才俊有了新的認知。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病逝,享年四十六歲。孫權親為舉辦喪事,并參加了他的葬禮。諸葛亮也為他舉哀。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這句話出自勸學,一次,孫權對呂蒙說:“你如今身居要職掌握重權,不可以不學習。”呂蒙推脫軍務繁多,沒有時間。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而成為學識淵博的學者嗎! 只要粗略地閱讀,了解以往的事罷了。你說你事務繁忙,誰比得上我處理的事務多呢?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講的就是呂蒙發奮學習的故事。
魯肅死后,呂蒙代替他為將,西駐陸口,原來魯肅所部人馬萬余全都歸呂蒙指揮。孫權任命呂蒙為漢昌太守。
傳世后人,活捉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六月,劉備繼取漢中后,派部將攻占漢中郡東部的等地,勢力有所擴展。七月,孫權欲攻合肥,魏軍大部調動淮南防備吳軍。鎮守荊州的關羽,抓住戰機,自率主力北攻荊襄(今屬湖北)。
曹操從漢中回長安,派于禁增援樊城。關羽水淹七軍,俘于禁、斬龐德,一時威震華夏。
此時呂蒙上書說:“關羽攻打樊城而留下很多守兵,必定是害怕我襲擊他后方的緣故。我時常生病,可以以治病為名,分一部分士兵和我一起回建業。關羽聽說這個消息后,就會撤掉守兵,全部開赴襄陽。那時,我們的大軍走水路,乘船晝逆流而上,乘他不備,襲取他的空虛所在,那么就可以奪得南郡,擒獲關羽。”十一月,孫權西征關羽,任命呂蒙為前部,率軍隱蔽前出,進至尋陽(今湖北廣濟東北),把精銳士卒埋伏在偽裝的商船中,令將士身穿白衣,化裝成商人,募百姓搖櫓劃槳,晝夜兼程,溯江急駛,直向江陵進襲,一切都進行得十分隱蔽和詭密。而一貫自大驕傲看不起東吳的關羽,也自然對呂蒙的襲擊行動一無所覺。從而使部下的家屬全部抓獲。之后關羽向劉封,孟達求援被拒,于麥城被抓,斬首。
關羽在當時可謂是第一名將,有多少將領聞其名就心生膽怯的人。呂蒙自少時跟隨先主公孫策,之后跟隨周瑜,幫助魯肅,可謂對關羽脾性心理也是了解的人,他這一次正是抓住了關羽自大驕傲的心理而讓陸遜代替自己鎮守,從而麻痹了關羽。
不知道是不是上天注定的,江東才俊多英年早逝,周瑜如此,魯肅如此,就連呂蒙也是如此。江陵一戰,呂蒙立功至巨,孫權任命他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封爵還未頒布,呂蒙疾病發作,孫權將他安置于殿內命人診治,可惜最后還是在孫權殿內病逝,死時四十二歲。
唯一沒有早逝的東吳大都督
陸遜出生在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其家族也是江東大族。在他年僅21歲時就成為了孫權的幕僚。這又是一個大學生的年紀啊。陸遜曾向孫權建議說:“當今英雄各據一方相持爭雄,豺狼般的敵人窺測時機,要戰勝敵人平定戰亂,沒有大量的人馬不能成事,而山寇與我們懷有舊怨,依山據險。我們的內亂尚未平定,就難以圖謀遠方敵人,應當擴充軍隊,挑選精銳兵卒。”孫權采納其建議。同年擊破費棧武裝。勒令各山區越族居民遷徙到平原地區,編入戶籍,種田納賦,從中挑選強壯者從軍,得精兵萬余,使東吳統治得以加強和鞏固。之后,陸遜回駐蕪湖(今安徽蕪湖)。
當孫權和呂蒙正在商討擒獲關羽的計劃時,呂蒙稱病返回建業,途徑蕪湖,陸遜前去拜見,之后便有了孫權改拜三十六歲的陸遜代替呂蒙的假象。然而真正讓陸遜名聲大震的還是火燒連營的大火。也正是這把火讓劉備病逝白帝城,倒是成全了他和關羽張飛但求同年死的誓言。
縱觀江東才俊不難發現,都是年少成名,但卻在達到頂峰輝煌后,開始隕落。這是他們的不幸,也是江東的不幸。如果,假如有如果,這些人可以活到六十也就是古代人說的白發年紀,或許歷史會將改寫。可惜這個世上沒有如果。更何況有周瑜在,此三人也不一定有獨當一面的軍事決斷機會。
除了三國期間,之后的歷史中也不乏很多江東才俊的出現,無論是文壇還是將領。而江東之地也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