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圣誕節,幸福聯盟來我校,有王開東老師來,之前經常轉發他的文章,我幸福得要死,稱“男神”駕到!正道語文群里有群友關注了他五年!一個人受高人的影響,五年能不變化嗎?
我平常也喜歡寫一寫,主要是整理孩子的和學生的習作,發在空間里。有一個領導(數學老師)在聽了王開東的講座后,對我說,你有王開東的潛質!這話把我嚇得,別坑了我的男神!我趕緊叫他打住!連喝了幾瓶水壓壓驚!怎么可能有這樣的聯想?后來想明白了,可能因為他是數學老師,就覺得寫文章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正好身邊就有一個經常更新的,就扯上去了唄!我也只能說,他夠大膽的!
有一點,我現在很佩服我自己的,不管怎樣,做到了每天寫一點,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象的。不過,這也得虧生命中的另一個貴人——天津的王秀蓮(都姓王啊)。她在正道語文群發起每日寫作打卡,今天是第41天了!堅持下來,似乎也沒那么難!我非常感謝她的引領。我們十幾個人互相鼓勵、攜手同行,今天看到有人寄語:
多與高人來往,勤與能人共事,樂與眾人分享,常與親人相伴。
頗有感觸。跟著高人來往,自己也不會矮吧!
言歸正傳,王開東來了以后,抓住機會,問了他一下:
如何看待中學生寫作中有作文沒生活的問題?什么是好作文的標準?(主要是因為應試的壓力,月考,周考,到后來,全部沒了靈氣,只是硬著頭皮去考試。)
王開東答老師問
當我們都認為孩子沒有生活的時候。其實是沒有告訴孩子們怎樣去觀察生活。其實這是一個偽問題,孩子們都是有生活的。你個美好的生活是生活,那個枯燥的生活也是生活。我討厭的這種生活也是生活。我們有個孩子告訴我,他放學回家的時候坐公交車,椅子擺動讓他很不舒服。他不斷地調整坐椅子的姿態,這個他寫了兩千多字。就是說,哎呀,我感覺不舒服。我就又調整一個姿態,就寫自己的心里感受,所以我告訴我們的孩子們寫什么?就寫你們的生活,甚至就寫你枯燥的生活。在枯燥的生活里面,你的真情你的煩躁。寫你的心里感受。寫你對不枯燥生活的向往。這樣寫都是好的文章。只要你,必須有我,有我的真實情感。這個就沒有問題了。那么學生,總會有愛好吧。沒有愛好的學生是很可怕的。如果你問學生,你愛好什么?學生會回答,好,你把你所有的愛好都撿起來,老師會支持你的愛好。你下次就寫你愛好的東西。任何作文都可以拿來寫你愛好的東西。從你愛好的東西中來寫。江蘇省2011年有一個女生,叫楊慶佳,她高考語文考了一百七十四分,到目前為止,江蘇省幾乎還沒有人破。這個孩子她所有的作文都寫《紅樓夢》。因為她非常愛看紅樓夢。然后所有的作文她都用紅樓夢來寫。高考時作文得了滿分。因為她看書和別人不一樣。所以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要有你喜歡的一個作家,有自己喜歡的一本書,有自己喜歡的一件事,一個愛好。我讓她把這三個一發揮到淋漓盡致。學生在寫作中間的時候就不會覺得無話可寫,而且都和人家不一樣。你說一個喜歡胡適的孩子,他寫的文章會和別人一樣嗎?所以在寫作時,整個的文章就和別人完全不一樣了。所以文章,就應該在你不算豐富的生活中,緊緊抓住,不斷發掘,就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作為一個老師,你就要看是什么樣的作文?像我剛才講的,我心目中的好的記敘文的標準,那么就是說,要敢于塑造人物形象。我們現在的孩子從來都不敢塑造人物形象。要敢于進行景物描寫。如果一篇文章寫下來,這么樣的一篇文章中沒有景物。當年我和北大的曹文軒在提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說,他曾經有一個學生,小說寫的很好,但是他說我只能給他七十分以下,寫的很好的小說,真打七十分以下。然后整個暑假,他說你拿回去,你給這部小說給我找幾個,至少二十處,最精彩的地方,然后,在里面插入景物描寫,然后這個小姑娘回去暑假就只干著一件事,在小說中加進景物描寫。景物描寫一加進去之后,曹文軒給她打了九十分,景物描寫之后,人物就活起來了,然后就滋潤起來了,文筆就生動起來了,然后整個小說就水靈靈起來了。然后人物的性格就出來了。所以學生在文中,敢不敢塑造人物形象,敢不敢運用景物描寫,更重要的是,至少在你的作品中要有場面描寫。在那個大的場面中間,我的性格各個方面表現出來,我認為記敘文,如果有人,有事,有場面,最后還要有自我的人生感悟在里面,哪怕你沒有感悟,最后產生了人生的困惑,任然是高分作文。人生的困惑,我困惑了。必須要有人生的思考,有自我在里面。
議論文。有一個小孩子寫過這樣一篇文章——《心中有座山》,在這篇議論文中我認為代表了我對最好的議論文的看法。他就是寫,心中有座山。不好寫,我們老師想一想,這個審題就很難,第一,你是心中有座山,不是眼前有座山。第二,是心中有座山,你不能寫好幾座山。第三,是心中有座山,有好多學生寫,如果你寫我認識一個人,開始我認為他沒什么了不起,后來我越來越覺得他高大,我覺得他很高大,突然心中有座山,這樣的作文會很爛。但是這個小孩子就寫,愚公移山,她說我心中有座山,這么多年,我心中有個愚公在那里往返來往返去,小時候,我就寫愚公移山,最后呢,愚公戰勝困難戰勝險,作文老師評價語言有力。后來慢慢長大了,愚公移山,你就不能這樣寫了,老師也不會認為是好作文,那怎么辦呢?我就突然想起一個問題,愚公為什么不搬家呢?為什么要移山呢?移山的背后到底隱藏的什么呢?孩子這樣一問,他說高山在中國有象征意義。中國文學注重象征,他說高山在中國文學中代表著什么什么,他給高山賦予了新的含義。從搬家開始他再往下問,問道最后,愚公之所以不搬家,只是對自我生命的一種求證(存疑聽不清),這是他最后得出來的結論。然后他聯系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一個是大陸文明,大陸文明,一定要跟土做斗爭,所以大山成了一個阻礙,一個象征。所以中國文明就是大陸文明,就是愚公移山。海洋文明,海洋就是阻礙,就是要和海洋做斗爭,就是《老人與海》。西方文明中的那個老人其實也沒有真正的戰勝鯊魚,他帶回來的,其實是那個大馬哈魚的骨骸。一個是大馬哈魚的骨骸本身是失敗了,愚公也算是失敗,但是兩個人異曲同工,他進行了一個統一的維系,他們兩個人都是在進行自我生命的求證,所以他由此得出結論,心中有座山。自此,我才真正地明白人的一生,本來就是一場移山之旅,無論你是移走了大山,一身輕松,還是沒有移走大山。單是什么就能一往無前。那這個文章就是滿分作文了。
(歸納一下,記敘文,一定要敢于塑造人物,要有景物描寫,要有所思所想所惑。學生,要有三個一,一本書,一個人,一個愛好!)
時隔一年,看到孩子們的作文,又有了“什么是好文章”的困惑后,再拿出來與諸君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