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要努力,但是千萬別著急。”這句簡書當中廣泛流傳的名言讓中途一度打算放棄的我今天終于等到了簡書的一點點肯定
說來很慚愧,我剛剛開始接觸簡書的時候,是在2016年的3月份,第一篇文章是我當時參加武漢《最強大腦》記憶教練袁文魁老師的課程當中,完成的一份課堂作業。后來參加了社群當中的“思維導圖武林計劃”,開始每一周嘗試畫一幅思維導圖,不過后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夭折了。
一直到后來參與了“一年讀書52本”的讀書會挑戰,才開始慢慢關注起簡書寫作本身,而不是完成一項任務和作業。那個時候的自己,說起來其實也非常單純,就是想沉下來做好讀書學習這件事情,才慢慢開始更新了自己的讀書心得系列。
剛剛開始的時候,毋庸置疑,閱讀量即使在自己用盡所有分享和宣傳,想盡心思去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的時候,也僅僅局限于區區不過百的閱讀量而已,而當時的自己也只是一個默默無聞偶爾周更的作者而已。
真正的轉折來自于自我意識的覺醒,思路決定出路。當時的我一直希望完成自己中學時期的夢想——寫一部玄幻小說,正苦于找不到題材的時候,我學生問的問題點醒了我:“老師,為什么周期表上的這些元素,名字那么難記?”我想,如果不深入了解這些元素背后真正的含義和故事,是很難記住周期表中這么多繁雜的元素的。
日本的留學的兄弟給我寄了一本日本的教材,我才發現日本的化學教材早已經完成漫畫化的階段,每一個元素都有一個擬人化的人物形象和性格,這讓我深受啟發——我不會畫畫,但我可以給每一個元素賦上一個人格,創作一段故事。“元素狂想曲”系列小說正式開始在簡書上發布。
前面的小說閱讀量極其慘淡,文章有的時候50都過不了的閱讀量是常有的事情,看著在首頁的雞湯文和情感文動輒幾千的閱讀量和幾百個喜歡,我深切感受到自己和別的作者在選材上就吃力不討好的殘酷事實。
我做了很多作者可能都感覺非常掉價的事情,曾經自己在深夜一個人把自己的文章全部點一遍喜歡,默默給自己一點安慰;我手機里邊最常打開的應用就是微信和簡書,曾經一天看十幾次簡書就期待著可以多一個喜歡,也曾經看著簡書簽約作者的條件幻想自己能不能行。
“不是因為有希望才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有希望”當初一個朋友對我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支撐我堅持自己的初心一直到現在。
拿到了簽約的我回頭看看一路的心路歷程,跟大家分享一點點個人的寫作心得:
1.個人定位和標簽化很重要,比較幸運的是我寫的文章一般比較小眾,屬于科普教育向的,別人很難模仿,容易形成自己的風格。簡書尋找的也是一些有鮮明特征符合要求的作者。
2.寫作不是一件獨立的事情,可以和讀書一起做,既完成了讀書任務,又做好了寫作的積累。
3.如果可以做到興趣和擅長的東西結合是最好的,這需要長期的摸索和設計,知道自己寫什么受歡迎。我之前寫的影評類理財類作品有一定反響但是并不真正出彩,長期的測試我知道我寫理性思考的科普類,讀書筆記或者薦書類型卻有很不錯的閱讀量,每天都有漲粉,我就明白我應該在這個方面扎根。
4.尊重基本規則,慎重考慮合適的板塊投稿,是否接收投稿,閱讀量高不高都看開一點,你是在給自己做積累,寫好一篇文章就是一個極大的進步,旁人今天不關注,后面也會再關注,就好像之前我簽約后,之前一些文章也會被別人翻出來閱讀。
5.重視輸入,有輸入才有輸出,我一般會看薄荷閱讀,熊貓書院,書籍的心得也是看書后寫的,然后去簡書看別人推薦的書單,加入自己的閱讀計劃之中。每周保持看1-2本書,周更。
感謝簡書編輯毛曉秋老師對我的推薦,也感謝曾經打賞鼓勵我的的一鳴老師,白晝終將夜編輯,亭主老師等人對我的支持。
親手點亮希望的,永遠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