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第五篇復盤文章寫我的消費觀的改變。
我們普通人除了感嘆“時間都去哪了?”之外,另外一個最大的困擾就是---錢都去哪了?
為什么我們的父母輩,掙錢不多,但是能存錢?而,我們這一代人花的比掙的多,總是為虛榮而花錢。
為什么我們要重視儲蓄?
讓孩子不輸出在起跑線上的重要核心是舍得為孩子花錢嗎?
以前我總認為有掙錢能力就行,存不存錢不太重要。我常說:你現在的歲月靜好,云淡風輕是背后有人在為你付出和犧牲。 現在想來,自己不愿意存錢,也是因為沒給自己足夠壓力。 想一想,萬一有一天,你的家人,你的至親需要拿一筆錢救命的時候,你銀行卡上的余額會讓你背脊發涼嗎?
我的成長經歷中,金錢觀啟蒙是一個守財奴葛朗臺,教科書里把他當反面教材,抨擊他是資本主義貪婪本性的代表人物。我從小就認為,太喜歡存錢不好,摳門。現在想想,小時候接受到的一些概念模糊不清的是非教育,真是害人不淺。
我婆婆在我們結婚之后,極少干涉我們這個小家庭的生活。但她不厭其煩和我說的最多的就是:你們要存點錢。 我不僅不懂這句話背后的深意,還不滿她想把她的古板思想強加給我們。我想的是:通貨膨脹的年代,存錢不劃算。有錢就多花,沒錢就少花。
我們的父母那一輩人,為什么喜歡存錢,而且能存到錢,有這么幾個原因:
第一,他們經歷過掙錢難的時代,更懂得錢來之不易;第二,他們對錢的計量單位是十元,百元。而我們對錢的感知單位是千元,萬元。他們以前吃頓飯是幾塊錢,現在是幾百塊錢,除去通貨膨脹的影響,這些價格落差讓他們心理有避免高消費的傾向。第三,社會醫療和保障體系都不完善,因病返貧的現象在中國還是大面積存在。第四,他們用社交軟件的時間還不長。
我把第四條原因展開說一下,有人說朋友圈就是老百姓的“名利場”。有個段子里面說: 不是露個項鏈,就是露個方向盤,還天天去哪里去哪里,我只能默默得看著你們,時不時的冒個泡,證明我還活著。
我們這一代人,為虛榮買單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每年西方的情人節,東方的七夕節,母親節,父親節,兒童節等等。有人會說,生活嘛,就是要開心啊,過節就是給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不一樣的回憶。商家愿意制造話題和噱頭,消費者愿意照收買單,國家GDP數據好看,大家其樂融融。很多西方的節日到了中國以后,就是各種形式的情人節,西方的鬼節中國人都能當情人節過。也是醉。
朋友圈里曬伴侶送的鮮花,發的紅包,定的高級餐廳,送的禮物。還有一些沒收到禮物的,就在大肆說什么“女人當自強”之類的話,每年朋友圈都要輪播幾次。我以前也會哀嘆,別人家的老公怎么就那么用心呢?也會憤憤不平自己收不到鮮花,得不到重視。可是從今年開始不過任何節假日和周末之后,這種感覺太爽了。
我也贊同生活需要儀式感,需要制造驚喜和浪漫,需要陪伴和盡孝??墒?,現在好多制造出來的節日不僅讓大家不堪重負,而且攀比之心隨處可是。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旅游行業一定會在寒暑假制造一個全民的節日出來。
現在朋友圈里無論曬啥,我都比較淡定了。因為我想通了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我的錢才是重要的,我的時間才是更重要的。別人認為我是否幸福,非常沒必要,而且一點都不重要。
為虛榮花錢,慎重!
我們為什么要重視儲蓄?有一筆你用不著的錢在那邊,對你的心態和成長,特別重要。你會有底氣去嘗試新領域,學習更多新的技能。很多人一輩子不愿意改行,不愿意離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一筆錢支撐自己暫時賺不到錢的日子。然后,終生平庸碌碌。
如果期待人生有更多精彩和可能,一定要有自己的儲蓄。詩和遠方,得有米糧。
我有了孩子之后,孩子的衣食住行以及上學后(從幼兒園開始)的教育支出,屬于家庭開支的一個大塊頭。寫這篇文章前的倆個小時看到一篇揭露代購黑幕的討伐文,我在憤怒黑心商家行為的同時,也為媽媽們迷信海外產品,感到痛心。
給孩子最好最高端的奶粉和玩具,送他們讀最貴最好的學校,寒暑假節假日帶著孩子東奔西跑親子游。我們處在一個教育支出也通貨膨脹的年代,家長們紛紛加入這場競賽,再苦不能苦孩子。你們歐美游,我們也要來個東南亞游。你們學芭蕾,我們起碼也要學鋼琴。你們學馬術,我們也要學個高爾夫才能拿得出手。
可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決定一個孩子最終成就的,是他的社會參與程度和社會興趣。
就是他對社會對他人,是否總是保持一種合作和建設性的姿態,對于融入到一個群體當中是否懷有深厚的興趣。這類特質的培養,真的不用花太多錢。大家自己琢磨哈。
最后總結,從今天開始深刻地對待“積蓄”這個行為。
開始認真篩選必要的消費
開始認真投資自己
開始認真向那些有錢人學習,分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對的,而不是上來就直接冒出“你有錢,有啥了不起???!”之類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