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事物的認知都存在一定局限性,眼見不一定為真,耳聽不一定為實,現實生活中,即便對同一件事物、一種顏色、一絲味道,不同人也會有不同的認知和感受。而我們對投資的認知更是如此。在對信息的收集、加工、輸出和反饋的不同環節,我們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認知偏差。而不同投資個體也往往會出現一些非理性行為,例如以偏概全、可得性偏差、適應性偏差、幸存者偏差等等。因此,如何在投資中變得更加理智邏輯、客觀真實,如何在投資中拓寬現有能力范圍,突破自身認知局限便成了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投資并不簡單,在投資中,哪怕是一個簡單的道理,也需要經過一系列艱難的思考,做出一系列正確的判斷,才能獲得較為理想的收益。
深度和廣度都有待擴大。
從最初的閱讀財務報表的簡單指標,到深挖財務報表細節,發現不同行業間的區別,到理解財務數據和經濟數據的差異,再到識別財務報表所不能反映出的風險狀況。
????善于發現個人投資中的盲點。投資的過程,也是認知不斷升級的過程。在自己的投資經經歷中發現了眾多盲點,能力也得到了不斷提升。
對投資的認知是不斷變化的。
????由趨勢投資逐漸轉為價值投資,以交易的方式獲得收益逐步演變為靠公司成長和分紅獲取收益。在認知轉變后,自己的操作習慣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由原來的幾天操作一次,變成了一年只操作幾次。自己能夠控制住交易的沖動,并開始看淡短期的漲跌對自己內心的影響。自己開始對倉位進行適當管理,開始理解和思考倉位與機會、風險之間的關系。開始對杠桿的作用和缺點進行重新審視和理解,可以在合適的時機恰當的運用杠桿,對自己的交易進行補充。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今的投資發生了很大變化,更需要我們去偽存真、不斷探索。
對金融衍生產品的認知,對商業行為的判斷,對周期的理解,宏觀經濟帶來的影響的判斷,對不確定風險的防御等等。
投資包含的因素很多,它不像數學一樣,僅僅通過公式和數據就能表達一切。在投資中,例如行為學、心理學、概率論、商業學科,財務學科、能力學科、美學等等。甚至某些行為還能找到物理學、力學、進化論的影子。
只能學習不能拷貝,這也正是投資的魅力所在。當然,以我目前對投資的理解,或許還僅僅只是皮毛。
我們所了解的太少,不懂的太多
解決方法:
運用多維度思考方式進行認知。思維模型,加上感覺、體驗等方式。
使用格柵思維解決問題。這遠比使用一種方法解決問題要靠譜的多。
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重視“比較”的作用。對任何事物的認知,大多數人會有一個普遍的認知,你要更為“準確”的感知大多數人的認知是什么樣的,自己的認知是什么樣的。從而判斷二者的差別,以及差別能為自己帶來什么,自己應當如何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