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昨天早上10點開始到下午1點,不少人的朋友圈來了一場集體的刷屏:騰訊公益與WABC發(fā)起了一場關(guān)于自閉癥小孩畫作的捐款活動。
金額不多,一元錢就可以買下他們的畫作為屏保。
我也挑了幾張喜歡的畫作,特別喜歡捷麟的作品,還把其中一張設(shè)置成手機的屏保。
果不其然,關(guān)于這場火爆朋友圈的“小朋友”畫展,不少激烈的爭議紛至沓來:
網(wǎng)上流傳了一個截圖,說這次公益活動是有內(nèi)幕,目的只是讓投資商撈錢,而那些自閉癥的孩子連十分之一都拿不到。
在知乎和微信上,不少人評價這次活動,是對自閉癥孩子過分美化。
還有一些微信文章,評價參與這次公益捐款的人是偽善,拿著一塊錢去作秀。
首先,我支持那些面對傳聞先保有合理懷疑的網(wǎng)友,讓本次捐款得到足夠的關(guān)注。
我慶幸在負面?zhèn)髀劤霈F(xiàn)之后,不同于羅一笑事件,騰訊公益以及WABC迅速站出來澄清事實:“本次捐款不會進入騰訊公益,而是直接存入接受善款的公募機構(gòu)賬戶,不存在所謂的投資商。
其次捐款是用于為更多自閉癥患者免費提供藝術(shù)療愈課程,以及社會融合活動。
款項將會經(jīng)由深圳市愛佑未來慈善基金會進行申報審批,明細也將會向捐款人公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一下騰訊公益的官方回應)
事情還在不休不止的討論當中,而讓我覺得悲哀的是——
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做好事之前,還需要擔心被別人嘲笑上當受騙?我們做好人之后,也需要被他人質(zhì)疑動機不純?
我相信不少人曾被類似的評論所刺傷:
“不就一塊錢嗎?搞得好像愛心滿滿似得”
“平時父母朋友有事怎么不見得你這么積極呢?”
有人說越來越多的人不敢做善事,是因為有太多不實的詐捐事件,在透支著公眾對公益的信任。
但我想說的是,很多人不敢做善事,是因為有那么一些人——他們在私底下不但不行善,還需要制造言論來證明自己的不作為才是理智的,在事實未明的情況下,他們不是冷靜等待,而是抹黑,而是人云亦云。
在他們嘴里,行善的一方,無論做什么,都是烏合之眾,都是上當受騙的傻逼。
其實啊,想分享的人,真的沒你想得那么復雜:騰訊這次的活動做得很有心思,1塊錢就能下載這么有意義和價值的畫作為壁紙,還能幫助到這些不幸患有自閉癥的孩子,我只是單純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看到他們的畫呀!
分享出去,難道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嗎?好人好事難道就不應該被“大肆宣揚”嗎?
你可以不認同,但請你別用陰暗的猜想去揣測其他人的善舉。
現(xiàn)在,做善事已經(jīng)越來越難。從紅十字會爆出丑聞,到羅一笑詐捐事件,公眾對待慈善已經(jīng)越來越謹慎,甚至到了冷漠的程度。
我有一位朋友,她從畢業(yè)之后,就一直參加流浪動物的義工活動。她跟我說,堅持到現(xiàn)在,是因為被一位前輩的話所打動了:
“我是在一次活動上認識前輩的。當時我們準備了一些可愛的小物件,打算用來鼓勵大家捐款。
結(jié)果有個人捐款之后,才發(fā)現(xiàn)東西已經(jīng)送完了。前輩很耐心跟他解釋情況,希望他能理解。可惜對方并不領(lǐng)情,還沖著前輩罵我們沒有禮品,就是想訛他捐款。
事后,前輩跟我說的話,我至今還記得:'他不算過分了,之前還有人嘲諷過我們,有這么多閑工夫幫助流浪貓狗,怎么不去幫助那些流浪兒童呢?
有時候,陌生人更偏向去質(zhì)疑你,而不是相信你,更不會去感謝和理解你做的事。但只要真正幫得上無家可歸的流浪動物,這些算什么呢?'”
有人說:這次騰訊公益的宣傳做的不夠好,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改善;還有人會說,這次活動有美化自閉患者的傾向。
盡管如此,我還是很喜歡這一次的小朋友“畫廊”:因為我付出的金錢,不只是純粹對弱勢群體的憐憫與施舍,而是我真真切切被他們筆下美好生動的世界所打動。
下一次看到類似的活動,我還是會選擇當那個捐贈一塊錢的“傻逼”。因為我知道,是那些捐款的“傻逼”湊足了1500萬,幫助那些自閉癥的孩子,而不是那些躲在暗處的嘴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