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總結寫過不少。
上學時寫學習總結,工作了寫工作總結。每年大同小異,形式大于內容。
要認真整體總結自己的一年,一時仿佛無從下手。
挑兩個關鍵詞來概括這一年的感悟,我想應該是,“恐懼”和“孤獨”。
有關恐懼
01
來英國一年多,體會到最多的一種感受是恐懼。
每一次接電話,每一次面試,每一次上課,甚至每一次主動去跟人說話... ...
天生不是自信的人。
跳出舒適圈,來到一個全新的國度,除了剛開始的新鮮感,接踵而至的,是更多由于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帶來的恐懼和挫敗。
02
這一年初開始了一份新工作---對外漢語。下半年經朋友推薦,同時在一英國私立學校做些行政工作。兩份工作都跟我之前的工作經歷不相關。
之前在國內近五年安逸的工作,把我養成了溫室里的花兒,經不起外界一點風吹雨打。加上自身比較悲觀的性格,這一年經歷了自工作以來情緒最低落的一段日子。
對自己的英語不夠自信,教漢語也絕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
還記得第一次上課時緊張得心都要跳出來,即使已經在底下演練了好幾遍。很長一段時間,上課前緊張得都想打退堂鼓。
一個10人的課堂,學生可能來自10個不同的國家。操著不同口音的英語,問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
多少次聽不懂學生問題而尷尬得讓對方再說一遍甚至第三遍,多少次雖然聽懂了問題卻不知道如何回答。
續課率不高有很多原因,而我只會覺得是自己教的得不好。
經常因為課上有些地方自認為沒有講好而郁悶半天。無數次陷入郁悶焦慮自責的情緒,也無數次否定過自己。
一次次囧境過去,漸漸發覺自己不再那么害怕了,臉皮也變得厚了。
到下半年,漸漸找到感覺。對課堂有了更好的把控,能比較自如應對學生的問題,跟學生相處更加輕松。
03
這個過程整體是螺旋上升的,也是痛苦的,因為有時候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那一點點自信,會像突然松掉的松緊帶,呲溜回到原點。
不想寫得很勵志,事實上自己也遠沒有努力到可以記一筆的程度。
真實感受是:
只要你在前進,恐懼永遠不會消失。
那是面對陌生應有的反應,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帶著恐懼前行。
事實上,那時那刻,我們的感受往往會被無限放大,而一旦趟過去,就會多了一份面對未來恐懼的力量。
有關孤獨
01
朋友圈里有個在英國的朋友。圈里的她生活五彩斑斕,也時不常有聚會。
熱鬧的圣誕當天,她發了條朋友圈:“把英國菜做了個遍,在這個地方,拼盡全力就是想讓家里有點氣氛。可是有時候心里總是空空的孤獨著。年底就想道一句話:知己難求知音稀罕的人生?!?/p>
大概很多在國外的人都有體會過,與國內朋友聯系漸少,國外一時又很難建立新的長久關系的苦悶。
異國他鄉,有新奇與有趣,也有許多不為人道的孤獨與寂寞。
而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多半是國外生活的新鮮亮麗。
02
電影《諾丁山情緣》里有一個讓我很感動的片段:
男主妹妹生日那天,幾個好友聚在一起慶祝。最后一塊博朗尼蛋糕,馬克要獎給這一年過得最悲慘的一個人。
于是幾個人挨個吐苦水。
伯尼說,他青春期后就沒交到過女友,干著一份自己不太擅長的工作也得不到晉升;
漢妮說自己長著一雙魚泡眼,只會吸引有暴力傾向的男人;
車禍中失去雙腿的貝拉告訴大家,她還失去了生育能力;
曾經英俊的威廉小伙被歲月這把殺豬刀拉出了褶子,還被妻子無情拋棄;
而眾人羨慕的明星安娜為了保持身材,多年沒吃過一頓飽飯,有過好幾任不靠譜的男朋友,還時刻受狗仔隊監視。
每個人都毫無掩飾地坦露自己最悲慘的一面---其實哪里是為了一小塊蛋糕呢,只因對方是值得信任的摯友,才會卸下面具,無所顧忌吧。
03
社交媒體上,還有多少可以讓我們袒露脆弱與不堪的摯友呢?
翻看幾年前的微博,驚訝于我原來是個這么“透明”的人,喜怒哀樂都能發一條,跟我互動最多的是當時的同事。
后來微博熱度降低,大家轉向微信朋友圈。
漸漸地,有的人很久才發一條,有的人什么都不發,有的人給所有人點贊唯獨只忽略你,有的人不知什么時候就把你刪除了。
有很多時刻想要分享見聞,一次次被各種聲音打消了分享的念頭。
社交媒體上的我們仿佛近在咫尺,心卻漸行漸遠。慢慢地,微博停更,朋友圈分組可見,三天可見,刪除拉黑永遠不見... ...
04
一路走來,好像弄丟了許多人。
朝夕相處的同窗,畢業后有的就真的再也沒見,甚至連一句話也沒有再說過。
曾經要好的同事,離職后聯系就少了,甚至連朋友圈的點贊之交都做不到了。
一度懷疑是自己太被動和自私,導致朋友越來越少。
其實很多時候,會忽然記起曾經的某個溫暖瞬間,內心一熱想到可愛的人兒,繼而發覺好久沒有聯系了。
忽然聯系一下感覺很奇怪吧,說些什么呢?人家未必想著你吧?想想還是算了吧---不是忘記了,只是不知如何再聯系。
或許一段時間后,當社交媒介回歸到最基本的溝通功能,我們能重新找回曾經的親密。
此刻很想對所有在生命里出現過的可愛人兒說聲:嗨,你還好嗎?謝謝你曾經來過,希望你再來。
而如果此刻生命里沒有很多的友情,那就張開雙臂擁抱孤獨吧。
因為孤獨,才是自己對自己最長久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