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這么酣暢淋漓的讀書了,一天的時間讀完《追風箏的人》,故事情節扣人心弦,語言清新自然,讀完后仿佛隨著阿米爾經歷了一場他的人生。
故事以小說主角阿米爾和好朋友哈桑的童年生活開始,通過孩子純真的視角輕快的展現阿富汗的風土民情,那里不再是人們心中恐怖份子和戰亂的印象,是熱鬧的屋舍快樂的孩子滿街的美食,是阿米爾和哈桑在石榴樹前讀書的寧靜時光。這本書的主旨是友誼、人性和救贖,就注定了會有糾結和傷痛,貴族少爺阿米爾的父親是一位正直善良的人,對跟著自己40年的奴仆阿里和他的兒子哈桑格外關懷,讓敏感的阿米爾嫉妒起自己的伙伴哈桑,縱然哈桑一次次為他勇敢的挺身而出,也不能讓他從心底認為自己和哈桑是朋友“歷史不會輕易改變,宗教也是,最終,我是普什圖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這些沒有什么能改變得了"。在那場象征著榮譽和贏得父親關注的風箏大賽上,哈桑為了幫阿米爾追逐勝利的藍風箏,受到了貴族壞孩子阿瑟夫的欺辱,阿米爾的懦弱再次讓他退縮沒能去救助哈桑,后來為了隱藏自己的愧疚,拒絕哈桑的友誼并且誣陷哈桑偷盜,致使阿里和哈桑離開。童年總是人生中不可逃避的時光,有明媚的陽光,也有斑駁的陰影。所有的故事都是從這里開始,阿米爾此時追的那只風箏是父親的贊揚,是自己得到認可,哈桑追的那只風箏是忠誠和友誼,在風箏大賽中哈桑為贏得比賽的阿米爾去追那個藍色風箏,喊出“為你千千萬萬遍”,明亮的樣子讓無數人動容。
遭遇戰爭,阿米爾和父親逃到美國,與愛人結婚并有了穩定的工作,卻得到消息阿富汗爆發戰爭,哈桑為了守護阿米爾的住宅被殺,他的兒子索拉博下落不明。童年時期鼓勵他寫作,在相信他不只是懦弱的導師拉辛汗,一句“這里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讓他重新返回故國。面對抉擇,面對童年,阿米爾孩子時期,無論是哈桑對他多么好,他依然被當時的環境影響,覺得自己是貴族少爺,哈桑是貧民奴仆,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種族,覺得他們做不成朋友。直到得知,哈桑是他的親弟弟,才驚覺他們是平等的,在血緣的聯系下阿米爾才覺醒,去尋找索拉博。每一個人都有可能犯錯,只是大家對錯誤的態度不同,阿米爾犯錯后自己為了彌補心中的愧疚犯下更大的錯誤,縱使離開了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也依然會被內心的愧疚所折磨。阿米爾的父親犯錯后用一個個善行來彌補,他是貴族卻沒有任何宗教信仰束縛,對身邊的普通人和朋友都正直有義氣,縱然是逃亡中面對被欺辱的陌生女士,也能夠不顧危險勇敢的救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阿米爾最終在重回那片故土后找到了自己心中的風箏,完成了一個男人的成長。
哈桑的一生都堅守自己的信念,在阿米爾和父親離開后,依然同意拉辛汗的邀請重新回到他們的家,怕阿米爾不開心縱然知道阿米爾可能永遠不再回來,也堅持不住少爺的大房間,最后也是為了守護和阿米爾共同的家而被殺,相信哈桑即使到了最后也從不曾后悔,心安坦然。哈桑的正直、善良、勇敢,被他的兒子索拉博傳承了下來,因為父親常常和他提起好朋友阿米爾。在索拉博被孤兒院送走,被塔利班恐怖頭子虐待,自身難保的情況下,即使從未見過面,看到阿米爾被阿瑟夫搏斗命懸一線,仍然勇敢的拿起哈桑給的彈弓,做了他父親哈桑當年沒有做的事情將彈珠打進了壞人的眼中,救下阿米爾逃走。阿米爾在穿越戰火和危險,救助索拉博的過程中,找回了善良、勇敢的自己,幫助因為災難和折磨陷入敏感、自卑的索拉博,找到心中的安全向往。
最后,像多年前哈桑為自己追風箏時喊出的“為你千千萬萬遍”一樣,從來只是放風箏沒有追過風箏的阿米爾,為了讓哈桑的兒子索拉博重獲自信,也喊出“為你千千萬萬遍”。阿米爾完成了自我的救贖,索拉博緊閉的心門也漸漸打開,臉上露出了久違的微笑。人生如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泥沙俱下,誰都不能做到清澈見底,總會有羈絆有曲折,重要的是我們始終能流向遼闊的海洋,找到內心的安穩。阿米爾終于走出了囚禁自己二十多年的心靈牢籠,在救贖和自我救贖中,找到心靈的覺醒,雖然用了大半生,卻依然讓人感到欣慰。
每個人 心中都有一個藍風箏,值得我們去千千萬萬遍追尋,那就是更好的自己。這個故事中有家的溫暖、友情的明亮、背叛的殘酷、心靈的糾結、和平的向往,作者用靈動的筆觸,拂去蒙在阿富汗上的灰塵,讓人們看到一部蕩氣回腸的帶有民族特色的故事,展現著經歷過戰亂的人對和平、對溫暖的渴望。故事中對人性的吶喊、呼喚,縱然隔著文化和地域,依然能夠直擊心靈,感受到人性和外界的層層碰撞,在不經意間讓人深思,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