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 | 馬二
組織 | 東西堂 浮夸、Sara
遇見 | 東西堂社群
我是一名入行十幾年,至今還在糾結徘徊飄蕩北京的非著名小編劇。對于電影沒有什么大建樹,但絕對是真愛。
電影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且每一個只要你買票進過電影院,那么都絕對有可能有資格比別人看得更深。很榮幸可以分享一些我多年學習電影,創(chuàng)作電影,愛電影的體會。
-
電影是什么
1.個人覺得對于本體論的追問一直有個怪圈,“小孩”愛問,“老人”愛問,“中年人”卻不太關心。這就有點像那個著名“看山是山”的禪宗公案,在我剛接觸電影時,我最想知道的答案就是“電影什么?”而后看到無數(shù)前人給出的答案。
“電影是現(xiàn)實的漸近線”——巴贊
“電影是雕刻時光”——塔科夫斯基
“電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戈達爾
“電影是給眼睛吃的冰激凌,是給心靈坐的沙發(fā)椅”——黃嘉謨
林林總總的答案不僅聽起來都對,且每一種都擁有無數(shù)影片可供佐證,但既涉及本體,答案似乎必是唯一,到底哪一種對呢?于是在無數(shù)答案纏繞中暈頭轉向后,在自己真正開始進行創(chuàng)作后,漸漸的答案卻變得不重要了。電影對于每一個從業(yè)人員只是一份可以養(yǎng)活自己的工作,對于每一個觀眾來說也不過浪費兩個小時的人生,看一段別人的他人的故事罷了……
我想不止電影很多領域應該都有同樣的困惑。然而本體論的真正強悍是,你以為你遺忘,卻又總被糾結,你以為不重要,卻時時被提醒,借用一句比較俗的流行語,這或許就是“初心”的詛咒吧!不過好在不能擺脫窠臼的不止吾等凡夫俗子,大師亦然……
-
關于電影的電影
先推薦一部意大利導演托納托雷的成名作《天堂電影院》,這是導演一部半自傳體的影片,當年橫掃各大電影節(jié),看過的朋友很多,劇情就不多贅述,在此分享主要想通過此片引出“陪伴”二字。與劇中主人公托托一樣,相信很多人的一生都有著與電影相關的回憶。
我一個很好的朋友當年就是和男朋友就是在錄像廳里看《泰坦尼克》相遇的,所以去年片子重影,兩人又去看了,我想對于故事本身她們并沒有更多意義,而是這部電影已經成為了他們的回憶。
我另一個高中同學,本來學習還不錯,但因為看了《古惑仔》就義無反顧跳向了社會,至今已經混成我們那個小城市的東門一哥。
初戀的第一次約會看了《泰坦尼克》,看了《古惑仔》義無反顧混了社會,泡妹子看恐怖片,自己卻嚇得半死……無論當時是囧是喜,甚至殘酷,如今憶起,卻多是溫暖?!短焯秒娪霸骸氛菍⑦@種與電影有關的人生體驗進行重裝組合,電影成為人物命運的見證者,同時也是人物命運的一環(huán)。重頭到尾將電影史上那些牛閃閃的影片都致敬了一遍,我們可以看到《火車大劫案》《亂世佳人》基頓、卓別林,還可以看到二戰(zhàn)后在意大利興起的“新現(xiàn)實主義”……
這些影片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自然牛逼依舊,然而對于影片中那些西西里島上的居民,它們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一部影片的出現(xiàn)都暗合他們的命運,它們之間沒有誰比誰更偉大的分別心。同理我相信無論今天你在豆瓣上給某部熱門電影憤怒亦或欣喜地打了多少分,明天它們也許都將成為你人生的一部分吧。
這是一部伍迪·艾倫在1985年推出的作品,年代稍有些老遠:戲很簡單,講述了一個芳心寂寞酷愛電影的女服員西莉亞,對同名電影《開羅紫玫瑰》十分迷戀,于是終有一天她夢想成真,影片中的男主角居然走出銀幕與她相會,驚喜不已的西莉亞抵擋不住他的魅力很快墜入情網,然而不久她又碰到了飾演男主角的演員,一真一虛,一個完美一個充滿瑕疵,愛的到底誰呢?于是女主角開始了90分鐘糾結為難的情感掙扎,努力找出真實和虛幻之間的界線……(結局不劇透,有興趣自行搜索)
《開羅紫玫瑰》是一部將電影本體論追問推到極致去探討真理和是非判斷的影片,當然有沒有答案亦然不重要或不可能,就像紅樓夢里的太虛幻境一樣“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觀者自觀即可。
記得當年看此片時,我正處于沉迷韓劇的“墮落”時期,各種韓劇歐巴的致命吸引,讓我理所應當?shù)恼J為愛情就該像戲里演得一樣深情,男人就該像主人公一樣完美,然而結果卻是,雙十一只能自己清空價值連城的購物車……
但是,對于那段“墮落”的時光,我并不后悔,也不覺得浪費(心虛地說一句,其實韓劇、小雞電影最近還在追……)。誠然電影是虛,生活是真,但若現(xiàn)實是苦,而電影是鴆呢,反正都那么悲催,躲進電影院假想自己幸福兩小時又有何不可呢?希望群里所有追星的妹子們,永遠追得理直氣壯!
第三部,我想推薦的影片是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雨果》。
又是一部大家耳熟能詳?shù)钠樱瑒∏檫€是不贅述了。這是一部被譽為馬丁獻給電影童年情書的電影,劇中一個關鍵人物玩具店老板即是電影初期大名鼎鼎的梅里埃。
梅里埃在電影史上的重要性個人以為甚至重于發(fā)明者盧米埃爾兄弟。如果說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火車進站是電影記錄性的濫觴的話,梅里埃在電影想象力、夢境營造方面的開創(chuàng)無疑對于今天電影的主流趨勢更加寶貴。
梅里埃電影的劇照
一百年前電影人的想象力,至今讓人驚嘆不已?。?/p>
《雨果》是一部以兒童為主角的電影,正如他所致敬的梅里埃和那時也是兒童的電影一樣,主人公雨果的冒險精神,象征的正是電影在初期對于本體論的追問,電影到底什么?電影到底有多少可能性?** **
電影百年,已然成為人類生活毋庸多言的常在,當我們坐在電影院就能跟隨好萊塢大片上天入地一天能拯救地球七八次時,電影就像《雨果》的故事一樣,或許就是一場夢,是人類延展自身感官不可遏止的沖動!
下面三部電影是兩岸三地的悲催電影人的影片,這是三部從類型化來說大相徑庭的影片,然后故事核心又都是講述一群或一個悲催的年輕電影人為了實現(xiàn)電影夢,如何經歷一番波折的故事。如果說《開羅紫玫瑰》探討的是影像接受者的認同沖動的話,這三部影片我們可以概括為電影是人類表達沖動的影像外化。
如果將這三部影片連看,會發(fā)現(xiàn)兩岸三地,不同文化歷史背景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之間的同與不同真是相當有趣(當然顧長衛(wèi)導演與另外兩位比,不能稱為年輕人了,不過故事主人公年輕,暫將就這么歸類吧)。
為什么要把三部電影放在一起,更多就是取材的關聯(lián)性吧。不過雖然這幾位悲催的主人公都具備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品質——窮!同樣也都在過程中難免經歷夢想和愛情的雙重困境掙扎,但故事核心的原始推動力卻差別的精彩。
《青春夢工場》里香港大學生們拍片的沖動是荷爾蒙,于是他們拍了一個AV。
《生存之道》里豆導的拍片沖動是政治,
影片最后的呈現(xiàn)是“偽紀錄片”(mocumentary)。
而《微愛》中,八零后的“三劍客”拍片的沖動則是以藝術的名義出人頭地、泡到妹子……** **
插句題外話,近來益發(fā)覺得劉慈欣偉大,倒不是小說本身是多么牛X閃閃,而是人格!在一個如此喧囂的中華大地上,竟然有人萬象在旁,吊臂獨行,仰望星空!
最后分享幾個與電影相關且稍微生僻一些好片子給大家:
《大理石人》 ——(波蘭 瓦伊達 1977)
《雨中曲》 ——(美國 斯坦利·多南1952)
《八部半》 ——(意大利 費里尼 1963)
《艾德伍德》 ——(美國 提姆伯頓 1994)
版權聲明:本文經授權發(fā)布。如希望轉載請取得授權。用作商業(yè)用途,請與原作者聯(lián)絡。否則,請自行承擔相關法律責任。轉載、投稿、合作可通過郵箱dongxi99@qq.com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