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點菜和上課沒半毛錢的關系,但從哲學層面看他們是相同的事件。
課堂知識就是老師吃過,學生沒吃過的菜。方法就是吃那些菜(這叫方)和怎么吃菜(這叫法)。能力就是飯后拉多重車走多遠的路,或者鋤多少分地。
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告訴我們,目標有多遠,選擇吃什么。路程遠,吃得差走不到,路程近吃好了堆積脂肪。還告訴我們,莜面很耐饑餓,但米面加油更耐饑餓,搭配出精彩。
古代教育就像種地。老子在地里干,兒子在也上看,到兒子跟著老子干,再到兒子領著孫子干。孔子叫這種教育為“孝弟“。
延安的教育如做飯 。把俄國的油,美國的面,英國的肉,中國的菜。老師領著學生做成能抗日能勝利的飯。人們從做中認識了油,了解了面,學會了做法,嘗到了味道。
當下的教育如點菜。老師把“某某教育“加工好的菜選幾個,讓學生品嘗,鑒賞。學生學到很多說法。
為什么課改?就是防止培養出的人,沒有會種糧種菜的,沒有會做飯的,只有會點菜的。自己把自己餓死。
為什么課改不成功?因為點菜的比種菜的和做菜的地位和收入都高,大學的熱門專業都是點菜專業。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是思想根源。
下一步怎辦?涼拌!不用去改,物以稀為貴,人以缺為才。過不多久,當點菜的多,會做菜的少時,會種地的更少時,歷史就會重演,只會點菜可能淪落為乞丐。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罔。當市民多于農民的時候,只有兩條路,一是英美式輸出,二是明朝式的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