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屢教不改”,愛扔東西怎么辦?

微信里收到家長提問,感謝她的信任,愿意跟我分享育兒的困惑。也讓我這兩年在工作之余,不間斷的自學和整理有了小小用武之地。借此機會分享出來,也幫助在陪伴孩子過程中存在相似困惑的家長。

老師,我家孩子快2歲了,最近總愛扔東西,我們讓他撿起來,他不撿,反而上去踩幾腳!是叛逆期提前來了嗎?

1.空間敏感期一般在1歲半前后出現,這時候孩子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來發展空間感知能力,比如把小石子投進瓶子里,有洞洞的地方總愛用手去摳一摳,掏一掏,把桌上的東西扒拉到地上,反復多次,樂此不疲。這個時候他喜歡爬高上低,用身體探索丈量空間。

所以愛扔東西,也是空間敏感期到來“正常表現”。


2.空間敏感期的各種表現符合孩子成長規律,可是給代養的家人“添麻煩”。遇到孩子扔東西——提醒他不撿的行為,要怎么做才能既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又有助于良好行為習慣的建立呢。

我分享了一個故事給媽媽,注意我說的是“故事”,而不是做法。

之前在繪本館給小朋友講故事的時候,故事會結束后孩子們一哄而散,有個小姑娘很開心,把手里的毛絨玩具“玉米”隨手丟到地上。我觀察過幾回她有這個習慣——東西扔掉從來不撿,要么就是家人幫忙收拾,要么就是不了了之的離開。那一次我又看到了,就想當下改變下她的行為。

我知道她的性子,說,要求,肯定是不管用的,父母在我又不能吼。

我說:“講完故事,大家都走了,豌豆射手感覺有點孤單呢,誰來陪它玩呢”

小姑娘說:“我陪她玩,我沒走呢”

我說:“好呀!不過光你自己還不夠,我還想跟躺在地上的玉米一起玩,你愿意幫我拿過來嗎?”

小姑娘很愉快地把“玉米”玩偶撿起來教給我。整個過程特別愉快!


我把這次嘗試叫做“游戲力”的活學活用版。剛剛強調過,分享的是故事,而不是方法。育兒的方法千萬種,不同情況,不同孩子,應對的招式不一樣。

2歲左右的孩子到了第一叛逆期。說教如果不管用,不妨試一試“游戲”。

具體的育兒方法是“術”,而千變萬化的游戲力是“道”。慢慢摸索出和孩子共處的游戲力,在化解沖突時,才能以道御術,“無招勝有招”。


3.再來拆解上面的問題,為什么“孩子不撿玩具,越說越不撿,反而上去踩幾腳?”

為什么我問“你愿意把玉米玩偶撿起來,陪我一起玩嗎?”孩子卻一反常態答應配合了呢?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在發展和證明自己的力量。一種是破化式的力量,比如案例中提到的前者;一種是積極正面的力量,比如案例中提到的后者。

越說越不撿,孩子在對抗的過程中就是在證明自己的力量。你的臉色越難看,孩子心里越開心——我能激怒你,顯示了自己的力量,看你怎么辦。這樣發展的結果要么是孩子跑開,家長代替撿玩具(沒有學會自我負責);要么是家長惱了,抓起孩子暴揍一頓,證明誰的力量大(陷入權力之爭)

那怎樣把成長的責任重新交還到孩子身上,讓他把“破壞的力量”轉化成“正向積極”的力量呢,并且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呢——邀請孩子合作。

如何邀請孩子合作呢?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做法,真的需要為人父母有耐心,有智慧來面對孩子成長中他不那么“可愛”的一面。

看完上面的案例,你有什么啟發嗎?或者你有更好的建議,歡迎留言勾搭,一起分享交流。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那么,既然是isa替換,那主角當然就是isa啦。那么這個技術出現在什么場景呢?其實這個技術在官方文檔中關于KVO的...
    飄金閱讀 3,264評論 5 7
  • 今天的圈圈都在曬情人節,各種禮物、各種紅包、各種花…興許是自己年長了,對各式各樣的節日不存任何期待與躁動。是誰...
    kiko_H閱讀 501評論 11 15
  • 自學制作圖書館里項目
    夏維閱讀 132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