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教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學會提問》這本書從提出批判性思維的問題著眼,按照“理由-->結論-->假設”的步驟理清作者的邏輯,進一步提出自己的問題,逐步培養——正確思考與決策的能力。
生活中,我們很容易被某某專家的頭銜給唬住,尼爾·布朗稱之為“訴諸可疑權威謬誤”,《學會提問》還總結了常見的一系列謬誤,比如,稻草人謬誤、虛假的兩難選擇謬誤、訴諸公眾謬誤。數十所學院和大學曾經聘請布朗教授,協助教職員培養批判性思考技巧。
很多人覺得批判性思維就是帶著看待事物正反兩面性的眼光思考問題,其實不盡然,尼爾·布朗在《學會提問》里一開始就提出了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海綿式思維是一股腦的吸收,不作挑選;淘金式思維是有選擇性的、有區別的對待信息,帶著淘金的思維看待事物。因此,淘金式思維是開啟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步。
《學會提問》里有一句總領全書的話:“批判性思維的最終結果是要求一個人虛懷若谷地接納各種觀點,理性評判這些觀點,然后在理性判斷的基礎上決定接受哪些思想或采取哪些行動。”我把這句話的內容總結成了三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1. 發現問題
蘇格拉底說過:“我唯一所知的就是我一無所知。”帶著哲學家躬自反省的眼光,重新思考,每一個問題,都是由爭議(或論題)推導出結論,沒有爭議/論題-->結論過程的問題只能是純觀點,沒有思考的價值。
一個問題值不值得研究的第一步,是找到爭議/論題和結論。就好比你大學畢業之后找工作,面試者說自己英語很好,成績優異,面試官怎么知道呢?他要通過你的四六級證書、大學獲獎情況了解你,耐克創始人奈特·菲爾在招聘員工的時候,訴求是“雇傭有敏銳頭腦的人”,實際考量的就是有沒有通過會計和律師測試,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沒有時間在別人身上賭一把了。”因此,空口無憑,你需要證明自己能力的憑證,否則,你所說的,是純觀點(沒有任何證據支撐的斷言。)
2. 分析問題
在找到爭議/論題-->結論之后,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判斷成立不成立,“理由+結論”才是一個完整的推理/論證過程,找到這個組合——“理由+結論”是首要條件,接著,你還需要思考理由究竟有多大的力量、理由和結論之間的相關性如何,具體細節推薦仔細閱讀《學會提問》。
這里提供一個案例給大家分析:
人壽保險公司會拒絕一些高風險人員參保,如果你是保險公司高層,你會讓孕期27周孕婦參保嗎?理由呢?
(我先不給出答案,但是我承諾一定會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的,請放心!)
這個案例是從《當機立斷:通過“數字·事實·邏輯”做決定》里扒出來,案例背景是日本的人壽保險公司的高層都是男性,他們容易把女性懷孕、生產想象成一件危險的事,所以“拒絕孕期27周以上的孕婦參保”。
然而“從預計死亡率來看,現在30歲的女性在65歲前離世的概率約為10%”,“人壽保險參保條件最根本的因素是‘預計死亡率’表格中的數據,表格中本來就包括了孕婦。”
看到這里,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懷孕27周的孕婦也可以參保”。
這就是副標題“通過‘數字·事實·邏輯’做決定”的推理過程,找到缺失的信息,是判斷推理是否嚴謹的關鍵。
更深一層的分析問題,還要學會找出推理過程中沒有說出來的假設,找尋推理/論證的過程就完善了:理由-->結論-->假設。
3.解決問題
“懦夫從不啟程,弱者死于路中,只剩我們前行。”——《鞋狗》
一個認清形勢的人還在守株待兔是毀滅性的,“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這句話我們再熟悉不過了,之前已經付出了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在靈感到來的這一瞬間把握不住,之前的辛苦也就付之東流了。
存在這類問題的人,真的需要像《情商: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里說的那樣,好好修煉自己,也推薦看看《自控力》和《意志力》。
羅曼·羅蘭說:“人們常覺得準備的階段是在浪費時間,只有當真正的機會來臨,而自己沒有能力把握的時候,才能覺悟到自己平時沒有準備是浪費了時間。”我們的大腦其實是非常懶惰的,只有當真正的問題來臨,而自己沒有獨立判斷能力的時候,才能覺悟到自己平時偷的懶都是要補上的,不要偷懶,積極思考,“白了少年頭,空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