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唐娜·塔特的小說寫得太長。
也是。唐娜·塔特是一個很笨的作家,總是用10年來完成一本小說。1963年生人的她,至今問世的只有三本書,《金翅雀》、《校園秘史》和《小友》。其中,兩本譯成了中文,《金翅雀》和《校園秘史》。《金翅雀》600多頁,《校園秘史》500多頁。
給閱讀耐心只有一篇微信公眾號文章長度的讀者,送上一本長達600頁的小說,是不是髦不合時?看來,答案是正確。我的一個同事就抱怨,《金翅雀》長得叫人難以忍受,如若不是唐娜·塔特的故事編得扣人心弦的話,早就放棄閱讀了。
《校園秘史》與《金翅雀》有著同樣的特質,長得叫人難以忍受又因為故事特別精彩而叫人割舍不了。于是,有的讀者說,能不能舍棄那些節外生枝的東西就講故事呢?如果可以,《校園秘史》的故事用百來字就可以概括了:漢普頓大學有一個古怪的教授朱利安,教授一門小眾、雅致的課程,希臘語。學習這門課程的學生在其他人看來都有些奇特,唯獨理查德,家境貧寒卻因為實在深愛希臘語,克服困難加入到這個古怪的小群體里,也就把我們的眼睛帶入到那個群體中。富家子弟亨利是朱利安的最愛,也是群體不言而喻的領袖,加上一對雙胞胎兄妹、弗蘭西斯、邦尼和“我”,他們非常特別地圍繞在朱利安身邊。為了體驗古希臘文化中神圣的瘋狂,亨利他們意外地致死一位老人,窮而且貪得無厭的邦尼開始以此敲詐亨利他們,直到他們忍無可忍,亨利、雙胞胎、弗蘭西斯和“我”一起設計謀殺了邦尼。一件人不知鬼不覺的謀殺案,并沒有讓亨利他們從前一次意外中解脫出來,他們陷入到無可擺脫的詰問、糾結和痛苦中……
唐娜·塔特如果只是這么去寫這個故事,那么,《校園秘史》的出版很快就會成為一樁“秘事”而被讀者遺忘在讀完最后一頁的剎那,因為,它跟晚報社會新聞版上的那些校園打人事件別無二致,只是單純地呈現了校園霸凌事件的兇殘。那樣的文本,除了引起閱讀者一時的驚心和憤慨外,并不能將閱讀者的內心世界攪得天翻地覆。
而《校園秘史》就做到了。《校園秘史》為什么如此厚重?因為唐娜·塔特著迷于描寫意外發生后,在邦尼的敲詐下亨利的心理糾結、雙胞胎的心理糾結以及弗蘭西斯的心理糾結。然后,通過“我”的眼睛將這幾股心理糾結擰成了一股“邦尼必死”仇恨的繩索,于是,“我”也加入到殺死邦尼的行動中。
畢竟是一群學生,哪怕古希臘文化能將他們的靈魂引領到數千年前沐浴在圣賢的恩澤里,回到現實中,他們還是漢普頓大學的學生,不能免俗的,他們被邦尼的死糾纏得失去了平靜的生活失去了正常的生活:亨利在沉默中越來越古怪,雙胞胎兄妹反目,弗蘭西斯在酒精中苦度每一分每一秒,“我”因為家境供貧寒始終被這個團體邊緣化以致沒有親自參與謀殺邦尼而能像正常人那樣生活著——其實,怎么能夠!小說結尾在亨利死后數年。對,亨利最終沒有頂住策劃殺害邦尼帶給自己的巨大壓力,開槍自殺了。小說用“我”向讀者介紹故事中的人物去向哪里的方式結尾,而“我”是在一個夢境中告別讀者的。夢里,在博物館里亨利春風拂面地向“我”走來,太陽穴那兒有明顯的槍殺……就算是邊緣的“我”也無法擺脫年輕時一時沖動犯下的錯誤!
所謂經典,不在于故事精彩在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而在于通過貌似平凡的故事挖掘出人物內心世界的豐富性和復雜性,而這些豐富性和復雜性能夠在閱讀者心里撥動漣漪甚至砸出一個大坑,在我們今后的人生中每每遇到讓我們驚慌乃至失措的時候,會想到我們讀過的經典中那些人物,他們的長相他們的性格他們的命運,從而審視自己,該怎么辦。
所以,巴爾扎克、雨果、列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喬治·奧威爾……他們的作品永遠不會過時。
如果說,《校園秘史》與巴爾扎克他們的作品有距離的話,我以為就在于朱利安這個人物的塑造。
朱利安有多古怪?去讀讀《校園秘史》吧。個性使然,他對亨利乃至那個團體的教導,一定對他們的殺人事件有著暗示作用。可惜,唐娜·塔特并未就這個人物挖出一口深井來。那么,你花那么多筆墨塑造這個人物,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