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算法

2017時間的朋友的演講里,羅胖提到了“人生算法”的概念,他說,什么是算法,就是把同樣公平的選擇機會,放在很多人面前,不同的算法,得出不同的結論。簡單來講,人生算法本質上是一種不斷迭代的機制,就是找到那種不斷重復、永遠重復下去最基本的套路,通過不斷迭代提高自己達成目標的概率的過程。

羅胖的“人生算法”概念聽起來更像機器學習,但我覺得算法的魅力遠不止這些。想起之前讀過的萬維剛老師的一篇文章,里面介紹了幾個算法在生活中的應用,覺得挺有意思的,在這里做個分享,順便也給羅胖的觀點做個補充。

37%規則

文章里有一個例子,假設一個女青年從18歲開始找對象,設定目標在40歲前結婚。在數學家看來,那她的最佳擇偶策略是這樣的:26.1歲之前是觀察期,她應該只交往不結婚,但必須要記住在交往的男生中間,自己最喜歡的是哪個;26.1歲之后是決策期,再結交新的對象,一旦遇到一個比那個人還好的男人,應該馬上拿下和她結婚。

當然現實中遇到的擇偶問題一定比這個模型復雜的多,但數學家們通過好不容易測算出來的37%數字,放在上個場景中即26.1歲的分界點,將處理的問題的方式分為兩個階段,可以提供我們實際解決問題的參考。

再比如,準備買房時,給自己設定的期限是一個月,按照37%的模型,在前12天,只看不買,了解一下市場上哪些房子喜歡,過了第12天,一旦遇到比第一階段的更好的房子,就毫不猶豫的買下來。

這類隨機選擇優化問題,都可以參照此類模型。當選擇的條件較為寬裕時,可以多嘗試多等等,不要急于決定,當條件差時就趕緊行動。數學家們的計算結果,和我們的常識還是蠻符合的。

過度擬合

你在寫作的時候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時刻:比如寫一篇書評,在寫之前花了好幾個小時來讀書做筆記,寫作時有花了好幾個小時結構布局,寫完后再精雕細琢,最后的成果反而不盡人意,文章冗長還缺乏中心。相反在deadline前一個小時趕出來的文章可讀性卻可能更強。

這在算法上解釋,就是犯了“過度擬合”的錯,“擬合”的概念就是坐標系里的點,畫一條線來表示他們的趨勢,最簡單的一階多項式的擬合結果就是一條直線,階數越復雜,反而不能反映趨勢的變化。即做了大量功課,摳了很多細節,卻不能切中要害,幫你快速判斷,正確決策。

所以,為了高效率的人生,凡事都得給自己定一個時間期限。比如,一小時之內完成報告,或者一小時之內結束會議。開會也好,寫報告也罷,考慮的時間越長越無法保證效果,反而在有時間限制的情況下,才會逼著自己去考慮最重要的事。

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有各種理論,比如重要緊急的時優先啊,smart原則啊等等,那在算法上,時間管理有沒有一個最優解呢?

數學家要問的問題是,你到底想要什么。

比如你的任務都是有截止日期的,那模型很簡單,按照截止日期的早晚來安排任務。如果任務確實多的完成不了,為了盡可能按時完成更多的任務,你就應該先放棄那個占用時間最長的任務。這個算法叫“摩爾算法”。

如過任務的截止日期都比較寬裕,我們可以從容安排,我們需要重新設計算法。引入任務的“重要程度”,然后算一算任務的“密度”。一個任務的密度=重要程度/完成時間。按照任務的密度從高到低的順序去做事,這就能讓你總的心里負擔減小。這個算法叫做“加權最短處理時間算法”。

事實上,時間管理是個很困難的數學問題,我們的實際工作場景里遠沒有上文提到的那么簡單,這也是為什么市場上會有各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時間管理的好辦法。

萬老師的這篇文章令我大開眼界,很多生活里令我糾結的事情,轉化成數學模型竟能如此輕而易舉的解決,省了我不少用于糾結的時間。大多數時候,人還是習慣用感性來思考問題,很少會使用理性的算法,但是這些人生算法,確實能成為高效率人生的加速器。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