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這個詞,發明得非常好。整個世界,就如同一個巨大的蜘蛛網,把每個人都“網住”,信息通過一次或多次,經過少數或大量的網線,傳遞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人。那么,在這個世界上,就有一種人,他們善于為這個世界編織更多的網線,讓點與點之間的傳遞,有更多的可能,這種人,就像美國超級英雄電影中的蜘蛛俠 一樣,來去穿梭于任何一個地方,然后以神奇的方式完成一些普通人所無法想象的任務,這樣的人,在互聯網的世界里,有另一個名稱:產品經理。
今天拆解的一本書,就是講如何成為互聯網時代的蜘蛛俠,書名就叫《結網》。
為什么要拆解這本書,理由大概有三個方面:
- 作者是騰訊前產品人,負責過戰略級產品。
- 作者有創業經歷,經歷過產品從0到1的過程。
- 整本書的寫法可讀性強,深入淺出。
推薦理由中,第一點和第二點看起來很類似,其實這里面是有細微的差異。先說作者簡介吧
作者王堅曾是騰訊QQ郵箱的產品經理,Q吧產品總監,高級戰略經理,目前是糗事百科的創始人。
從作者的經歷來看,在騰訊負責過QQ郵箱,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因為QQ郵箱事業部的負責人,就是張小龍,微信產品負責人,互聯網界大神級的人物,在騰訊,張小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能在這樣大神的麾下鍛煉過,專業素養肯定是沒問題的。后來又轉戰其他產品,并進入騰訊戰略部負責戰略。能力和視野,也都非常到位。
但假如只有這樣的經歷,而沒有創辦糗事百科的經歷,那么他的書就不一定值得推薦。理由在于:騰訊這樣的公司,尤其是產品方面,是有非常成熟的培養體系和強大的支持體系,一個有潛質的新人,經過努力和平臺的培養,幾年下來,都可以成為一個職業的產品人,但這個產品人對產品的理解,不見得就足夠深刻,只能說是熟練和專業,而往往在一個大平臺中總結出來的東西,是被忽略掉平臺的力量的,而恰恰平臺的力量所起的作用,是相當大的。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外企出來的優秀職業經理人,創業都不成功的原因。放到寫書上,也是如此,要寫一本好書,對作者的要求肯定更高。
反過來說,如果只有第二條推薦理由,而沒有第一條推薦理由,那么這本書同樣不是很值得推薦。就像業界也有很多野蠻生長的高手,他們可能有著某種天生的商業直覺,又有審時度勢的能力,然后能拉起一幫人跟著他一起干,最終把事干成。他們是經歷了從0到1,但他們不見得能準確分析出自己的成功關鍵,更不一定能有系統有邏輯地,分享自己的心得,完成傳道授業的使命。這種類型的人,寫的書可能就容易流于雞湯,而沒有太多干貨。
本文的作者恰好具備了以上兩個條件,而且整個行文還能做到可讀性較強,那么這本書就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書。
細讀本書,這本書主要解決兩個問題:
- 如何完成從概念到產品的落地
- 如何培養產品經理的軟實力
下面分別從兩個方面來拆解本書。
如何完成從概念到產品的落地
作為一個業余的創業者或者產品負責人,在面對一個商業概念時,常見的做法就是:
- 我們發現XX地方存在這樣一個需求,沒錯,這就是客戶痛點
- 這個客戶群體很大,市場規模XXXX億
- 我們可以這樣這樣來解決這個需求
- 我們需要XXXXXXX的功能。
- 做個APP(網站/微信公眾號)吧
然后呢,就沒有然后呢。但真正專業的創業者或者產品人,是絕對不能這樣做的,因為一個從一個概念,到一個產品,中間是要經過很多步驟的,需要有一個科學的步驟,來保證思考評估的全面性和科學性,這時候就要引入一個模型:Scott McCloud產品創作模型。
Scott McCloud在《理解漫畫》這本書中,提到一個任何產品的創作,都是需要經過六個步驟:概念->形式->風格->結構->工藝->外觀
在互聯網產品的設計開發中,也同樣遵循這個規律,分別的對應關系是:
- 概念: 滿足用戶什么需求
- 形式: 產品形態
- 風格: 整體風格
- 結構: HCI(人機交互)
- 工藝:技術研發和項目管理
- 外觀:GUI(圖形用戶界面)
所以專業人要做一個產品時,是需要同時從以上六個方面來考慮的,然后按照此步驟來完成各個模塊的構思,最終才能做出一個合格的產品。
而在完成從概念到產品的落地過程中,最最重要的肯定是:概念。因為其他的步驟,都是依照概念來設計的,可以說概念就像寫作大綱,大綱定下來了,其他的才好寫,大綱都是含糊的,很多時候寫出來的東西就是亂七八糟,難以自圓其說。
在我看到的市場上,大多數互聯網產品失敗的復盤記錄中,創始人說的最多的,就是他們的產品解決的不是一個真正的需求,而是一個偽需求。
那么,為什么很多創始人在失敗之后,都能分析出這個原因,但在設計產品時,就沒有考慮清楚呢?就是很多人對于自己所提出的概念,往往抱持一種非常可怕的慣性思維:自己的孩子最可愛。
就是這種思維方式,讓眾多的創業者或者產品人努力錯了方向,反過來,真正專業的人,卻是用另一種態度來對待概念: 有罪推論。
他們考慮的,永遠是要通過各種嚴苛的問題來過濾自己提出的概念,只有經過層層嚴格篩選出的概念,才是可以正式立項的商業概念。這些過濾概念的問題包括:
- 世界上有沒有人已經做過了?如果有,全球最佳的實踐是什么?
- 這個概念能否給用戶帶來什么價值,能否一句話說清楚?
- 進入的壁壘高不高,有無技術、成本、特定資源的壁壘?
- 哪些用戶能從中受益,他們的畫像是什么?
- 有沒有商業模式?
- 能否有投資人的認可?也就是到底能做多大?
如果這些問題都能有很好的回答,且不是主觀臆想,有事實依據,那么這個概念才是具備落地可能性的概念。
接著就是把概念變成圖紙,這時開始涉及設計和研發的模塊了,這部分的內容涉及到比較專業和細節的東西,就不再展開來闡述了,但里面有個重要的概念,作為產品人還是需要重點關注,就是產品經理的三張圖表:產品結構圖,產品藍圖和產品功能描述表。它們在一起構成了產品文檔,這個產品文檔在較大產品開發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他們是產品經理在跟設計人員,研發人員溝通的藍本,沒有了這個,溝通效率就會很低,大家就需要更長的磨合時間。
圖紙完成后,就進入正式的產品開發工作了。接下來的重心,就是項目管理了。項目管理這部分,在大公司是有項目經理來負責的,但小公司就不見得有人負責,往往是產品負責人兼任,但項目管理其實是一個專業活,很多人以為自己做得產品經理,當然做得了項目經理,這就是圖樣圖森破了。為什么很多公司的產品,遲遲發布不了,從預期1月份發布,拖到2月份,甚至3月份都有,甚至連一些業界知名的人,比如錘子,老羅我覺得他是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但他顯然不是一個好的項目經理,項目管理需要考慮到進度,需要考慮到參與的人的工作習慣,需要考慮到參與人的職業化程度,甚至考慮到各自的利益訴求。所以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在本書中提到非常有用的建議:
- 用更小的顆粒度來細分項目任務
- 根據成員過往的履歷來預估時間
- 照顧各參與方的利益訴求,讓所有人上船
- 建立團隊的“世界語”,所有參與方對同一個詞匯必須有統一的理解
- 對于不夠“職業化”的同事,要特別對待
- 通過可視化的方式,來向所有成員展示項目進度
- 項目哪怕有細小的成果,都要及時給予項目成員激勵,形成正反饋
PS: 顆粒度:簡單來說就是衡量尺度,比如一個房間假如有二十四根燈管,現實中是不可能,也沒必要做到,一個開關控制一個燈管的,如果一個開關控制所有燈管,那么顆粒度很大,如果一個開關控制三根燈管,那么顆粒度就很小。
剩下的工作,就是數據分析,檢查更新,拉新等非常細節化的工作,在本文就不再詳細列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原文。
如何培養產品經理的軟實力
要提高產品經理的軟實力,就需要知道產品經理的工作重心是什么,然后需要哪些關鍵能力,以及需要哪些能力外的品質,來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優秀的產品經理。
在作者看來,產品經理的工作是分成三大模塊的:
- 戰略性工作:戰略布局,新產品開發,產品改進演進
- 日常性工作:收集分析競爭情報,協調資源保證產品正常運作,執行商業計劃
- 階段性工作:參與新產品開發,年度商業計劃制定,營銷活動、用戶教育,降低成本
道理不難,說出來大家都知道,但往往有一個問題,就是大家對某些工作會比較擅長,對某些會比較不擅長,而人往往對于擅長的事,就會特別關注,并最終形成正反饋,而對于某些不擅長的事,就會回避或忽視。但這些工作,對于產品經理來說,都是必須做的,所以就必須有一套好的機制,來對自己提醒。比如: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這樣就能照顧到各項工作,必逐步養成習慣。
要能把以上的工作都做好,是需要非常多的能力。但里面有兩個最為主要,就是觀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試想一下,你沒有觀察能力,你怎么能找到客戶潛在的需求,你如何能提出產品改進的建議!你沒有推理能力,你如何理解戰略布局,如何從競爭對手的情報中,提煉出有用的應對措施,如何在過濾概念時,設計用戶訪談的問卷!
除了鍛煉這些能力之外,對于一個互聯網產品經理來說,很多時候,需要面對很多問題,如果沒有培養起相應的品質,也是難以勝任這種工作,這些品質被提煉出來包括四種:
- 面對逆境的正確態度
- 創新精神
- 自省
- 練習計劃
沒有面對逆境的正確態度,你容易被打垮,沒有創新精神,你無法推動產品和團隊向前走,缺少了自省,比如前面提到的固定時間做固定的事,就是自省的產物。而沒有練習計劃,包括觀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就只能是緩慢地提升。所以這些品質,對于軟實力的提升,是起到關鍵作用的。
《結網》這本書,沒有太多嘩眾取寵的噱頭,也沒有太多的華麗辭藻,就是一本用大白話寫成的良心之作,以上包含我個人的見解,不一定正確,歡迎同行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