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處在一個食物充足的年代,以至于“吃”成了大部分人每天花最多時間去思考的事情,而“吃貨”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一個褒義詞。但是在遠古時代,由于食物的匱乏,我們的祖先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每天都只能吃一頓飯,在其余大部分時間里,他們都處于一種“禁食”的狀態。這種狀態后來逐步演化成了很多宗教及地方習俗里的“齋戒”。即使不是出于宗教的原因,也有很多人認為適度的禁食是有益健康的。中國人就有“餓治百病”的說法,近年來,“辟谷”、“斷食”更是越來越流行。
由于晚上是我們普通人“禁食”時間最長的時段,打破這一狀態的早餐就變得很重要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西歐各國都是怎么稱呼和對待他們的早餐的。
在拉丁語里,junare意為“空著肚子,禁食”,加上表示“去除、離開”的前綴dis,disjunare便意味著打破禁食,開始吃東西。歐洲大部分語言都深受其影響。法語里的déjeuner就源自于此,不過在食物匱乏大家都不吃早餐的古代,這并不是“早餐”而是“午餐”:日中吃的飯。后來食物開始慢慢變得充足,法國人開始在起床后到正餐之間喝一杯咖啡,來一小塊面包,這頓非正式的餐點就被叫做“petit déjeuner”,petit是“小”的意思,即“小小的打破禁食”。從這個名字就能看出來,法國人非常不重視早餐,通常都是一杯咖啡一個可頌面包便解決問題,胃口好的話再來一杯果汁。
而在海峽對岸的英國人卻正好相反。盡管英語里的早餐和法語一樣是“打破禁食”的意思(breakfast: to break one’s fast),但對英國人而言,早餐即是打破禁食的第一餐,他們非常重視這個重要的儀式,以至于發展出了著名的“英式早餐”。愛爾蘭語里的bricfeasta和英語很像,愛爾蘭早餐和英式早餐也沒什么大的區別。
有意思的是,在由古高地德語進化而來的現代德語中,我們看不見“禁食”或“齋戒”的影子。和中文一樣,德語的Frühstück也是早上吃東西的意思。德國人和英國人同屬于盎格魯撒克遜人,但他們比英國人還要重視早餐。在德國人的早餐桌上幾乎什么都有:面包、牛奶、雞蛋、奶酪、火腿、水果……在德國,你可以實現“早餐吃得像個皇帝”的理想。
而和德語同源的荷蘭語里的ontbijt的意思是“吃點兒東西進去”(to bite into),荷蘭人對早餐的熱情也和德國人有得一拼。
夾在輕視早餐的法國和重視早餐的英荷德之間,比利時人對早餐的態度就比較模糊。有趣的是,在比利時南部Ardennes山區及瓦隆區的Famenne地區,很多山地農民和重體力勞動者需要每天早上五六點就起床干活兒,而且他們需要比普通人更多的能量供給。所以在這些區域有著奇特的雙早餐習俗:他們六點多的時候吃完早餐去干活,九點半左右休息的時候再吃一頓。而且每一頓都吃得很豐富哦,除了面包,還會有雞蛋、肉、香腸等各種美味。
其他比利時人呢?盡管南北雙方貌合神離,但不論講法語的比利時人還是講荷蘭語的比利時人,他們在早餐上卻都有一個共同點:喜歡在面包里面抹厚厚的巧克力醬或直接夾巧克力塊。真不愧是巧克力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