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第二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后立志做學問,三十歲的時候學問有了一定的成果,到了四十多歲,我在學問方面沒有什么疑惑了,五十多歲的時候我的人生安排已經圓滿,六十多歲的時候別人的閑言碎語已經不能影響我了,現在我七十歲了,隨心所欲也合乎禮了。
隨記:這是孔子的簡歷。孔子是宋國破落貴族出身,商王后裔,到他爺爺這輩受奸人迫害,流落魯國。
十五歲,是古代所謂“成童”,是應該結束小學生涯,進入大學的年紀。孔子自幼家貧,沒有機會進大學,但是他自有大志,自學成才。
韓愈寫《師說》:“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老聃就是老子,相傳孔子學禮于郯子,學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后來又到周朝的首都洛陽去向時任王室圖書館館員老子問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求學的態度是非常積極謙虛的,他向社會各界的專業人士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同時,又歷經坎坷,在底層工作的實踐中學習,“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曾經在季氏門下當過糧倉和牧場管理員。
就這樣到了二十多歲,孔子逐漸出名了,他是圣人后裔,才能出眾,懂得禮儀,善于駕御馬車,精通箭術——曾經在魯國進行箭術公演,會彈奏各種樂器。連齊景公和晏嬰訪問魯國,都向30歲的孔子問禮。所以到了三十歲左右的時候,孔子的學問就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肯定,他有了一定的名聲,屬于魯國青年才俊代表人物。
這個時候他打破官學傳統,開私學,收學生,第一批子路、閔子騫、冉伯牛、漆雕開、季路他們五人就是這時候拜師的,他們跟孔子年齡差距都不大,出身和家庭條件都不好。可以理解孔子年輕時求學的艱辛,以及對教育不平等的反抗。
三十多歲的時候,孔子出國去找過一次工作。他去了曾經向他問禮的齊景公那里,但是最終沒有被接納。于是孔子回到魯國,繼續鉆研學問,有教無類。到四十多歲,把學問給鉆研通了,四十不惑。這期間收學生八人,包括顏回、子貢、宰予、冉雍、冉求等,孔門十哲除了文學類的子游和子夏,其他八位都是前兩批的學生。
孔子五十一歲的時候,魯國出了大事,孔子的老仇人——季孫家的權臣陽貨在季平子死后,和另一個季孫家臣公山弗擾密謀要害少主人季桓子,奪魯國大權,事發兵敗后逃往齊國,公山弗擾當時盤踞在費城,招納孔子。孔子想去但是被子路給阻止了。這事以后,季桓子看孔子擁護他,就任命孔子為中都城的主官,相當于首都市長,大搞德政。《孔子家語》記載:“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途,路不拾遺,器不雕偽,市無二價。四寸之棺,五寸之槨,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行之一年,而四方之諸侯則焉。”一年內政績斐然,“四方皆則之”,于是升為司空,管理魯國土地和國家工程建設,同年又提拔做了三公之一的司寇,掌管全國的公安司法工作,逐漸步入權力中心。
接下來的幾件大事,讓孔子在人生的春天里坐了一回過山車。
一是夾谷會盟的勝利。齊國邀請魯國結盟,名為結盟,實際上是想壓制魯國。魯國心知肚明,但是事出無奈,不敢違背齊國。孔子臨危受命,代行相事,總理會盟事宜,擔任冢宰。在齊魯夾谷會盟中,孔子不卑不亢,文武兼備,以違背禮儀的名義當眾斬殺齊國的樂工和女優,震懾了齊景公,保全了魯國的外交勝利。
二是墮三都。墮三都是指按照周禮,有三座大城的城墻高度太高了,需要降低三尺。實際上,孔子鑒于魯國當時君弱臣強的問題,針對魯國君臣錯綜復雜的關系,針對家臣作亂的問題,提出“墮三都”計劃,意在趁著自己上任后魯國內政外交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勢,貶損勢力太大難以控制的季氏家臣,由此抑制掌權的季氏,輔佐國王魯定公掌權。當時三桓中的老二和老三的家臣都有問題,叔孫家的封地郈邑被家臣侯犯控制了,季孫家的公山弗擾還盤踞在費城呢,所以季氏三家都贊成了。孔子就讓子路當了墮三都軍事司令。
齊國聽說了這事,也來湊熱鬧,陳兵國境,名為助力,實則偷雞。子路派兵阻斷要害,先后攻下郈邑和費城,到了季氏老大孟孫家的成邑,卻沒能攻下來。
季氏三桓懷疑孔子“墮三都”的真意,孔子被架空。
這是孔子五十一到五十四歲間發生的事情,短暫的成功和失敗,孔子憤而辭職,離開魯國,帶著學生開始了周游列國的生涯。這就是盡人事,知天命。
孔子在衛國待了四年多后,又花了五年在曹、宋、鄭、陳、蔡、楚邊境轉了一圈,想去晉國,晉國趙簡子內亂,想去楚國,楚王不肯接納。于是他再次回到衛國待了三年,六十八歲的時候應季康子召回了魯國。
十三年流亡,一半時間在衛國,忍受衛國上下的無所作為,另一半時間在路上,顛沛流離,到宋國被追殺、到鄭國被人罵喪家狗,在陳國被排擠,在蔡國被圍困,在楚地遇到狂人接輿、荷蓧丈人等各色人對他的嘲諷。六十耳順,想必是從中而來,這是深沉的無奈。但是他依然心懷魯國,第一次在衛國的時候,發生了齊國田常進攻魯國的事情,他派了子貢前去阻止。
期間他還收了11名學生,包括老夫子有若、非主流子夏和好男人曾參等,他們的年紀比較小,在孔子身后,為孔門學說的繼承和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孔子回到魯國已經六十九歲了,他的老婆兒子這一年死了,孔子到了精神自由的境界。他專心編寫《春秋》,一直到“西狩獲麟”絕筆。四年后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這是孔子的一生,順利的時候少,艱難的時候多,身處逆境,其志不亡。他孤獨但是所幸不孤單,每一段人生都有學生的陪伴。一直到死后,子貢依然陪伴了他六年。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經典。
附:李零分的孔子一生六段:
1.1-33歲,孔子居魯求學授徒。生于前551年。
2.34-35歲,孔子出國游學找工作。
3.36-50歲,孔子返魯,退修詩書禮樂,教書育人。
4.51-54歲,孔子仕魯,歷任中都宰、司空、司寇。
5.55-68歲,孔子周游列國。
6.69-73歲,孔子返魯,編《春秋》,卒于前4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