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悲慘童年、不幸婚姻、愛與背叛,我把一生藏在《面紗》之下

毛姆的作品鞭撻人性,毛姆的一生卻被人性鞭撻。

哈佛大學霍頓圖書館館長威廉 · A · 杰克遜曾說:“只要你能把毛姆整個一生的經歷都寫出來,那你就寫出了一部比毛姆小說還要動人得多的小說。”

確實如此。在被人熟知的作品背后,毛姆有個不被太多人熟知的人生。

他帥氣多金卻一生與嚴重口吃相伴,他出生于幸福家庭卻因變故迎來不幸童年,他追求真愛卻遭遇不幸婚姻,他感情豐富卻是雙性戀者,他忠于愛情卻被情人算計,他身家過億卻未留給唯一的女兒,他是社會名流也是政府間諜,他被看作“二流作家”,卻有馬爾克斯、村上春樹和張愛玲等一眾大咖粉絲。

在小說《面紗》中,毛姆不僅描寫了凱蒂因愛迷失,因愛自我救贖的故事,還把自己的人生也放在了面紗之下。

雪萊說:“別揭開那些華麗的面紗,它被人叫做生活。雖然它只是被隨便涂抹的顏色,但那是人們愿意信以為真的東西。”

這層面紗下藏著毛姆和凱蒂一樣缺乏愛的不幸童年,藏著毛姆和凱蒂一樣沒有愛情的婚姻,也藏著毛姆和凱蒂一樣面對愛情時的瘋狂。

面紗得以讓人體面生活,可只有揭開面紗,才能看清自己。

毛姆和凱蒂一樣,被不幸童年深深影響

盧梭在《懺悔錄》中寫到:兒童第一步走向邪惡,大抵是由于他那善良的本性被人引入歧途的緣故。

每個孩子童年的最初都是單純美好的,是復雜的父母一步步地引導孩子走向了不同的人生。

凱蒂的悲劇是由一場沒有愛的婚姻引起的。而當她意識到這個錯誤時,她的第一個反應是:“罪魁禍首就是母親。”

凱蒂的母親對這個漂亮女兒非常疼愛,但與其說這種疼愛是愛,不如說這種疼愛中充斥著步步為營的利用與算計。

在媽媽每天的“教導”下,凱蒂也開始認為自己人生最大的意義就是“在少女含苞待放的第一時間嫁人”。嫁個“出類拔萃的好丈夫”就是成功,否則就是失敗。

就這樣,在一個個社交季中錯過擇偶機會的凱蒂,在壓力下嫁給了毫無好感可言的內向細菌專家瓦爾特,贏得了虛假的“成功”。

這個“成功”讓童年時被媽媽用虛榮澆灌的凱蒂在長大后不得不用一生為自己繼承的虛榮與膚淺買單。

在現實生活中,《面紗》的作者毛姆也有著一個不幸福的童年。他原本出生在一個體面的家庭,父親是英國駐法國大使館的法律官員,母親也很溫柔。

但完美在他八歲那年被打破。那年,她的媽媽因難產去世,父親也在兩年后離世,他成了喪失雙親的孤兒,更是在中創下患上了一生都未能治愈的嚴重口吃,受盡欺凌和嘲笑。

在《面紗》中,他把自己缺乏愛的童年給了凱蒂,同時也把因為缺乏愛而在成年后奮不顧身追求愛情的心給了凱蒂,不幸的童年影響了兩人感情的方向。

毛姆和凱蒂一樣,在無愛婚姻中苦苦掙扎

沒有愛情的婚姻注定是場悲劇,無人能夠避免。就連一生與“舊制度”抗爭的魯迅,也不得不被無愛的婚姻囚禁。

在面對母親安排的無愛婚姻時,魯迅說:“朱安是母親送給我的一件禮物,愛情是我不知道的”。

他一生承擔著婚姻中對妻子朱安的責任,卻在感情上給了她一生的冷漠,而把所有的熱情留給了愛人徐廣平。

《面紗》中的凱蒂對丈夫瓦爾特也毫無感情,瓦爾特卻愛她愛得發狂。可惜在不愛之下,瓦爾特的關心、呵護和小心翼翼對凱蒂來說是那么的無足輕重。

而當凱蒂遇見心儀的唐生,感情就像洪水開了閘般一泄而出,仿佛要在唐生身上補回自己從小到大缺失的愛的體驗,而自己那段單向被愛的婚姻變成了苦苦想掙扎而出的束縛。

毛姆在婚姻上比凱蒂更加不幸。這個有錢有顏有地位的高產作家毛姆,在與有夫之婦西里爾偷情后,因其懷孕,不得不在付出高額費用解決了她的婚姻后與她結婚。

但西里爾對待毛姆就和凱蒂的媽媽對待她的父親一樣,眼中只有地位和金錢,而毫無愛,時常不經毛姆同意變賣他的書籍、古董甚至日用品換取金錢。

面對無愛的婚姻,毛姆和凱蒂一樣把愛獻給了婚外的戀人。他不停地結識不同的男性戀人,直至遇上最愛的杰拉德,開始與他四處旅行,并最終以一棟房子、一部勞斯萊斯和2400萬英鎊為代價結束了和西里爾噩夢般的婚姻。

《面紗》中不管是凱蒂父母的婚姻,還是凱蒂自己的婚姻,都始終有道毛姆婚姻的影子。

毛姆和凱蒂一樣,在盲目的愛情中奮不顧身

王菲有首《撲火》的歌里有這樣一段歌詞

愛到飛蛾撲火是種墮落

誰喜歡天天把折磨當享受

可是為情奉獻

讓我覺得自己是驕傲的

偉大的

《面紗》里的凱蒂對唐生的愛大概就是這樣吧。她不顧彼此都有家庭,沉迷于唐生所謂的愛。甚至當約會被丈夫得知后,還天真地幻想查理會迫不及待地離婚,然后和自己在一起。

可現實是殘酷的。查理不僅拒絕離婚,甚至為了擺脫凱蒂帶來的麻煩不惜勸凱蒂隨丈夫去充滿危險的霍亂疫區,更是直接地告訴凱蒂,對男人們的情話不能太摳字眼兒。

受傷的凱蒂看透了唐生,卻無法停止愛他。哪怕在疫區湄潭府認識到人生與愛的真正意義,也還是在回到香港后,再次沉淪在對唐生的情欲里。

所幸,從湄潭府回來的凱蒂,已經成長為一個思想獨立的女性,最終還是戰勝情緒、離開香港,回到家人身邊,與父親和解,帶著希望和勇氣在家人身邊生活下去。

毛姆的愛情也是如此。在婚姻中找不到愛情的毛姆,一生與各式男人女人糾纏。他對情人杰拉德的愛情雖被世俗所不容,卻始終攜手旅行,彼此相伴,直至杰德拉在毛姆70歲時生病離世。

相伴二十多年后,毛姆在筆記本上寫下的詩,表達了他對杰拉德的感情:

“我無法想象失去你,或者我們從此分離,但我知道在你放蕩的心中,對我既無柔情,亦無愛意……當你假裝愛我時,我要謙卑地感謝你。”

愛情就是這樣毫無道理可言,愛一個人不需要他好,不愛一個人也不需要他壞。

《面紗》寫著凱蒂的故事,藏著毛姆的影子,讓我們揭開華麗的面紗直視真實的自己,但最打動我的卻是修道院院長的那句話。

“知道嗎,親愛的孩子,一個人是無法在工作中、享樂中,世界上或者修道院里找到平靜的,只能在靈魂中找到它。”

工作可以占滿時間,享樂可以掩蓋疼痛,世界上的熙熙攘攘和清凈的環境也可以讓我們忘卻煩惱。但這些不過是暫時的止疼藥,成長終究是自己的事。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