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96年,香港回歸的前一年,陳可辛導演的《甜蜜蜜》在這一年上映,并獲得次年的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 ? 彼時,香港因確定將于97年回歸,大陸是一片歡欣雀躍,但對于很多香港人來講卻是迷茫與不安。
? ? 文化有其現(xiàn)實性。香港人的迷茫與不安,也投注在那個時期的香港文藝作品里。
? ? 90年代初,羅大佑作曲,林夕作詞的《皇后大道東》,帶有明顯的政治性,羅大佑當年面對訪談時說“希望皇后大道的資本主義可以由香港去到中國?!薄痘屎蟠蟮罇|》的意識形態(tài)是鮮明的。
? ? 《甜蜜蜜》中意識形態(tài)很隱晦,像一筆帶過,并未被討論。
? ? 它更像是在講述時代,但它的主角是小人物。或者說,是讓時代在黎小軍與李翹的漂泊聚散中被講述。
鏡頭與敘事
? ? 這部電影并非純粹的愛情片,但是它成功的關鍵在于情感敘事。情感敘事成功的關鍵,是優(yōu)秀的演員和鏡頭語言。
? ?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黎小軍和李翹兩人離開大陸,成為那個時代的香港新移民。黎小軍天真到木訥,李翹則精明獨立。
? ? 從相識到熟識會有個過程。兩人由相互認識到打破隔閡,被戲劇化地濃縮成一場單車上的合唱。
? ? 如果細細研究這場戲,就會發(fā)現(xiàn)每個鏡頭都通過兩人的小動作來表現(xiàn)兩人的關系變化。
? ? 開場第一個鏡頭,特寫了黎小軍僵直的手部動作。
? ? 第二個鏡頭最短,是對于李翹腿部的特寫,小腿向內收,十分拘謹。
? ? 隨后是兩個人的對話,這是兩人拉近關系的轉折點。黎小軍講這個情景讓他想起天津的女朋友,并說:“你比我愛人重?!?br>
? ? 黎的開朗陽光,使李放松了表情,唱起了甜蜜蜜,黎小軍也跟著哼唱。
? ? 在最后一個長鏡頭里,李翹放松的擺動雙腿,黎小軍也開始自然的左右搖擺龍頭。
? ? 鏡頭里,初識的兩人卻默契似情侶。
時代與愛情
? ? 黎小軍和李翹,兩人為了各自的夢想孤身來到香港。
? ? 陌生的環(huán)境最容易滋生孤獨。孤獨的靈魂恰好又容易滋生情愛。
? ? 基于孤獨的感情往往隱秘而熱烈,猶如火藥桶,而情欲是火種,一觸即發(fā)。
? ? 在那場經典的曖昧戲里,兩人以穿衣服為借口試探彼此的距離。
? ? 狹窄的空間不僅象征兩人的現(xiàn)實境遇和相互依靠的需要,也成了兩人點燃情欲的幫兇:因為空間狹窄,兩人的親密行為才有了合理動機。
? ? 孤獨所滋生的情感,因為越過道德邊界而不被承認。
? ? 在兩人分手的那場街頭戲里,采用了一鏡到底的方式來拍攝。
? ? 鏡頭移動的過程中,黎小軍三次脫離鏡頭,只剩下李翹自言自語。象征兩人的關系瀕臨破裂。
? ? 最后李翹的一句“黎小軍同志啊,我來香港的目的不是你,你來香港的目的也不是我”,黯然分手。
? ? 往后黎與李又經歷一次聚散,直到第三次相遇在美國街頭的電視櫥窗前,電影戛然而止。
? ? 初看之下黎與李的境遇是愛情使然,但其實時代的暗線始終深埋其中。
? ? 改革開放,兩人成了香港新移民;香港股災,李翹負債,兩人被迫審視關系;豹哥落難,兩人再度分離;黎小軍追尋移民美國的好友,兩人才有了在美國再見的契機。
? ? 時代面前,黎與李不過在被動的選擇著。
時代與電影
? ? 《甜蜜蜜》從來不是一部單純的愛情片,影片的英文名comrades:almost a love story,便是明證。
? ? 它更像一個時代紀錄者,如《美國往事》一般。
? ? 或許出于成本和商業(yè)的考量,影片強化了愛情,而弱化了大視角敘事,但這并不妨礙它的偉大。講好平凡人的愛情同樣可以折射一個時代的變遷,時代本身就是由無數(shù)普通人的故事堆疊而成。
? ? 黎與李因為改革開放同時來到香港,相遇、相愛,又因為命運的捉弄,三次聚散,兩人跨度十年的遷移,難道不正是時代的變遷嗎?
? ? 人猶如一條魚,在時代的浪潮里游著,人人都自以為是弄潮兒,但如果有某條魚能夠短暫的跳出浪潮,從高處看看,就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魚都不過在隨波逐流。
? ? 正如筆者第一次看《甜蜜蜜》,最感觸的不是愛情,而是黎與李作為新移民的漂泊感和面對時代的無力感。
? ? 當然,電影如夢,終究是溫情的,黎與李兩人最后在影像店門口再相遇。
? ? 命運似乎都在做他們的幫手,兩人不論過了多少時間,輾轉多少地點,有緣自會再見。
? ? 但是現(xiàn)實亦能如此溫情嗎?
? ? 這或許正是電影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