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歪歪兔小編看到了一個與“安全教育”相關的街頭調查,內容觸目驚心——
面對陌生人“變”出來的糖果,幾乎每個孩子都失去了判斷力和抵抗力!
在中國,有些機構也做過類似的實驗——
在寧波的幼兒園中,28個孩子里有24個中招,在糖果、平板電腦的誘惑下,把家庭信息和盤托出。
小學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
在安徽的一所小學,記者偽裝成陌生人和剛剛放學的小學生攀談,請求他們帶路,結果,18名孩子中有10名孩子中招,其中還不乏中高年級學生。
這不禁讓我們深思: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吃陌生人給的食物”、“不要跟陌生人走”……這些話為什么孩子就是聽不進去、記不住呢?
問題究竟出在哪兒了呢?
在上面的視頻中,我們注意到這個細節:
實驗者:“我是陌生人,媽媽有沒有說過,你不應該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兒童:“我們不是陌生人,我們是好朋友!”
原來,在孩子對“陌生人”的理解和成人完全不同。
“我們說過話,一起玩,我們還交換了姓名,就不是陌生人了,而是好朋友。”
這種天真而可怕的想法正是孩子腦子里最普遍、最正常不過的想法。
和“搶孩子”的作案方式不同,有些犯罪分子會專門選擇3-6歲兒童——這些孩子擁有獨自行動能力,可以被領著走,又缺乏判斷力,容易被哄騙,比起兩歲以下的孩子,拐騙這類孩子往往只需要多費一些口舌。因為孩子不會莫名哭鬧,因此幾乎零風險。有些“老手”甚至可以在3分鐘以內就讓孩子高高興興地上自己的車。歪 歪 兔 原 創 文 章。
更可怕的是,關于未成年人拐騙、侵害案件中,大量案例證明,有相當多的“熟人作案”,甚至還有“親屬作案”。陌生人的激情犯罪只占到了一個非常低的比例。這不得不讓我們提高警惕——如果僅僅讓孩子提防“陌生人”,是不是遠遠不夠呢?
既然“陌生人”這個詞失效了,那我們要怎樣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呢?
1.用“別人”來代替“陌生人”
家長可以為孩子設立一個“自己人”名單,告訴孩子:除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以及其他可以完全信任的人,其他的都算“別人”。不管這個人是天天見面的保安叔叔,還是好久才能見一面的的姑姑叔叔阿姨舅舅,未經家長的允許,堅決不能跟他走,吃他給的東西。
2.告訴孩子:可以和陌生人講話,但要注意“關鍵時刻”
近些年來,人們在反思——“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讓孩子們越來越懦弱、膽小,缺乏安全感,以至于在遇到危險時,連求助都不懂。因此,我們需要讓孩子在“關鍵時刻”及時say NO,既保護自己,又不失去樂觀熱情的天性。
那“關鍵時刻”都包括哪些呢?
1)別人打聽自己以及爸媽的名字、家庭住址、電話號碼這些個人信息時;
2)別人邀請吃東西時;
3)別人邀請玩游戲或電子產品時;
4)別人要寶寶、親親等有肢體接觸的時候;
5)別人提出要求跟他走時。
只要不到這些“關鍵時刻”,孩子盡可以在一個安全距離之內和陌生人聊天。這個安全距離一般在80厘米左右,比媽媽從胳膊肩膀到指尖的距離遠一些。在平時,家長可以和孩子用游戲的方式來演練。
3.設立“安全密碼”
當你一定要“別人”接孩子時,就與孩子約定一個“安全密碼”——數字或一句話。當孩子聽到這句話后才能信任對方。至于這句話是臨時約定的,還是長期使用一個,就要視每個人的不同情況而定了。www.waiwaitu.com唯一需要注意的是:
牢牢地守護住你的暗號,就像守護銀行卡密碼一樣,不要被別人盜用。
4.告訴孩子:遇到危險時可以破壞任何規則。
許多犯罪分子往往利用了這樣的心理:
“這是我們的小秘密,不要告訴爸爸媽媽哦。”
“小孩子不敢亂來,因為覺得會被大人罵。”
因此,你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如果是為了求救,你可以不遵守任何規則,只需要考慮一點——如何才能讓更多的人發現我,幫助我,同時保護自己?
5.零敲碎打地告訴孩子可以求助于哪些人——
除了警察,孩子在走丟時可以求助于那些人呢?這就需要家長零敲碎打地告訴孩子了。比如:
到了商場就告訴孩子:“如果走丟了,就要去找穿黑上衣白裙子的阿姨(服務人員),讓她幫你找媽媽。”
在游樂場,告訴孩子:“如果你找不到媽媽了,就找這個穿橘黃色上衣,戴橘黃色帽子的叔叔或阿姨(志愿者),讓他幫你找媽媽。”
在這里,家長要注意:你需要用一段較長的時間來讓孩子記住對方的制服特征,盡可能詳細地描述給孩子聽,這樣孩子的印象才能足夠深刻。
6.讓孩子牢記家庭信息,以及110報警電話
有些人建議孩子身上應該佩戴寫有家庭信息的飾物,以便求助。但小編覺得這樣有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最保險的辦法還是要讓孩子牢記父母姓名、住址、電話等信息(當然要告訴寶寶不能隨便告訴“別人”)。
當把這些都告訴了孩子,家長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
NO!遠遠還沒有結束。如果不能及時為孩子鞏固,恐怕面臨美食誘惑,孩子還是會把你的囑托忘在腦后。
那家長還需要做什么呢?
1.用盡可能零敲碎打的時間,來為孩子進行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這件事可不是能一蹴而就,家長們自己可千萬別嫌麻煩,你多絮叨的幾句話可能最后救了孩子的命!
2.和熟人一起做一場“演習”
對寶寶來說,一場真刀真槍的演習要比家長的話印象深刻多了。你可以像視頻中的實驗一樣,拜托同事朋友來扮演“壞人”,用盡方法來引誘孩子上鉤——只要不太過分地嚇唬孩子(如扛起來就走),輕微的恐懼可能會成為“疫苗”,在關鍵時刻保護孩子的安全。
*注意:這個方法適用于四歲以上孩子,如果用于4歲以下孩子,就可能出現不安加劇、黏媽媽、愛哭等副作用。
3.用講童話的方式來加深印象
除了“演習”之外,你還可以采用童話教育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許多童話故事都可以用“安全教育”的角度解讀,如《白雪公主》——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司馬光砸缸》——在危急時刻可以搞破壞……
此外,《歪歪兔情智樂園》中也有這樣的故事,如《出去玩,不亂跑》、《這樣不可以》等,也是與安全教育相關的童話。
4.帶孩子出門時約定好“第一看護人”
為了預防“大家都以為別人在看著孩子,其實誰都沒看”的情況,建議在出門前約定好孩子的“第一看護人”,只管看住孩子,不用管別的。如果這個“第一看護人”要做什么事,則需要告訴同行者:“我要去做某事,下面的時間你來看孩子。”
5.換人接孩子時,提前聯系老師
當您因為特殊情況而無法接孩子時,請提前和老師聯系,將接孩子的人姓名、身份、體貌特征告訴老師,以便核對。
6.在人多的場所:
能扛著就扛著吧,扛不動就抱著吧,如果連抱都抱不動,那就緊緊拉著手!
7.盡可能地少曬娃
互聯網上無隱私——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在高科技手段下,騙子完全可以輕松地用盜取來的信息哄騙你的娃,說自己是媽媽的熟人。因此,曬娃這件事,能別做就別做了。不是有句老話嘛,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其實,這個世界上哪有萬無一失的保險箱呢?就算有,如果孩子永遠呆在里面,被父母嚴密保護起來,到他成年、獨自走向社會時,他又要怎樣分辨社會上的危險,遠離危險呢?
可見,外部的保護只能是父母的“臨時舉措”——畢竟未來的道路只能自己走,讓孩子真正學會辨認危險、回避危險,懂得向正確的人,用正確的方式求救,這才是讓孩子遠離危險的根本方法。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正在把孩子推向危險的邊緣!》系歪歪兔幼兒早教原創內容,原文地址http://www.waiwaitu.com/html/2016/fmxt_0901/3561.html歡迎轉載。原創光榮,抄襲可恥。在轉載時請保持全文完整,并注明原作者——歪歪兔情智樂園。對于構成盜用、剽竊及其他侵犯我方著作權及相關權益的行為,我方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