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誕辰過后十三天(十月十一日)是宗圣曾子的二千四百八十二年誕辰紀念,此后一個月內,又是? 國父和? 蔣總統的誕辰紀念,這一個半月可以說是中華文化史上最值得紀念的時期。
孔子為萬世道統之宗,其偉大思想是人類生存的原理。據史記所載,孔子歿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居齊,而曾子作《大學》,孔子之孫子思作《中庸》,皆弘揚孔子學說;其后復得孟子而發揚光大之,遂奠定了儒家學說的理論基礎,亦奠定了民族文化的基礎,而成為數千年來中華文化的道統。所謂道統者,就是將中華民族所創造的人類生存原理流傳下來,為后代子孫所遵守;只要中華民族不斷要求生存,則中華文化亦能永久生存。中華民族珍視此一道統,代代相傳,故政統可斷,而道統不斷。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經過了不知多少次數的內憂外患,可是每次大亂之后,撥亂反正、重建新秩序的人大多是確信孔孟學說的儒者。而且歷代皆有大儒,努力弘揚孔孟之道,而有功于中華文化的流傳。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無庸縷述,本文只要說明宗圣曾子對于弘揚圣學的重要貢獻。
(一)得道統之正脈
清世宗為褒揚孔門圣哲,于雍正十二年作《四賢贊》,所謂四賢,就是復圣顏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醫生孟子,他們皆陪祀孔廟,在孔廟從祀的先賢先儒之上,地位最高。《四賢贊》的序文中說:
“孔子弟子三千,其賢者七十有二人,史記家語各為紀其姓氏,考其事跡,以垂之后世。而能契夫子之心傳,得道統之正脈者,則惟顏、曾、思、孟四人。顏子得克己復禮之說,曾子與聞一貫之傳,……子思師事曾子,發明中庸之道,而歸其功于為己謹獨;孟子當戰國橫流之時,私淑子思,距楊墨,閑圣道,而養氣之論為前圣所未發。昌黎韓子以為其功不在禹下。……孔子之道,賴顏、曾、思、孟而傳。……”
這里所述道統的傳授,甚為簡明而扼要,不過就中復圣顏子去世太早,雖得克己復禮之說,而無所發揮,也沒有弟子為之傳授下來,所以對于弘揚圣道的貢獻,不能與宗圣曾子相比。曾子不但“與聞一貫之道”,而其弟子子思又闡明中庸之道,弄得弟子孟子又闡發性善養氣之論,所以真正“能契夫子之心傳,得道統之正脈”者,實在只是宗圣曾子一人。清世宗《宗圣贊》的措辭,亦頗為得要,錄之如左:
“宣圣轍環,在陳興嘆。孰是中行,授茲一貫。曾子孜孜,惟圣依歸。唯而不疑,以魯得之。會友輔仁,任重道遠。十傳釋經,超商軼偃。念彼先子,沂水春風。淵源益粹,篤實舂容。臨深履薄,得正以終。三千雖多,獨得其宗。”
孔子曾謂“參也魯”,想不到這位魯鈍淳樸的學生,卻得到道統的正脈,而成為貢獻最大、影響最遠的人。
(二)早悟一貫之道
《論語》的五百章中,有關曾子的立德之言只有十四章,《里仁》篇中所記的最為重要: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之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何以就是一貫之道?清劉寶楠《論語正義》謂:“己立、己達,忠也;立人、達人,恕也。”《論語·雍也》篇:“夫仁也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這是說忠恕就是仁,也就是人與人相處之道。孔子之學,可以說就是仁學,處處都是以仁為本。而仁是為人處世之本,表現于行為上便是忠恕,所以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子對此一解釋,十分簡要,他實在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人,有實學而不自矜。他的為學有如顏淵,他曾說:“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曾從事于斯矣。”這里所謂“吾友”,注家都說是指顏子,他說顏子曾如此,實在曾子自己也已做到。他每日三省其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而且知道“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他的為學如此謙虛勤奮,所以他從學孔子不過十年,而心得最多。
孔子弟子見于《論語》的凡三十二人,大半是魯國人,其從學時間可分為先后兩批,如顏淵、子路、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冉有、公西華、宰我、原憲等是先從學的;如子游、子夏、曾子、有子、子張、樊遲、澹臺滅明、宓子賤等都是后從學的。曾子在孔門弟子中年紀最輕,《史記》及《孔子家語》都說他比孔子少四十六歲,當他十六歲時,孔子在楚,他的父親曾點叫他到楚國去從孔子求學。依此推算,孔子去世時,曾子還是二十七歲的青年。所以曾子與聞一貫之道時,是在二十七歲以前,居然“唯而不疑”,可見他早已領悟忠恕一貫之道。所以清康熙皇帝的《宗圣曾子贊》,亦謂“洙泗之傳,魯以得之。一貫曰唯,圣學在茲。”
(三)大孝之典型
孔子提倡孝道,門弟子中多有孝行,如閔子騫、子路、曾子最為知名。而曾子對于孝道的貢獻尤多,后世多以曾子為大孝的典型。宋高宗贊曾子,便專指孝道而言,贊曰:“大孝要道,用訓群生。以綱百行,以通神明。因子侍師,答問成經。事親之實,代為儀型。”清康熙的曾子贊亦謂:“至德要道,百行所基。纂承統緒,修明訓辭。”
《史記》傳曾子,謂“孔子以為能通孝者道,故授之業,作孝經。”經典釋文因亦謂“孔子為弟子曾參說孝道,因明天子庶人五等之孝事親之法。”《孝經》是否為曾子所作,宋儒頗多懷疑,不過古籍中記述曾子的孝行頗多,不但能實踐,而且有許多理論流傳下來。清龐鐘璐所撰《文廟祀典考》(近由中國禮樂學會重為影印),中有圣門考略,對曾子的生平及孝行考述頗詳,可供參考。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次孝不辱,其下能養。”又曰:“身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篤,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災及乎親,敢不敬乎?《商書》曰: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呂覽)曾子所說,并非托之空言,皆能見諸事實,所以當時子貢稱贊曾子說:“滿而不盈,實而能虛,過之能不及,先王難之。博無不學,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無所不信。其驕大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壽,是曾參之行也。”孔子亦說:“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參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稱之。”(家語)
我認為中華文化所以能一脈相承而不中斷,亦由孝道為之維系,中華民族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亦由于實行孝道的結果,在拙著《人理學研究》及《四書道貫》中各有較為詳細的說明。可見宗圣弟子的孝道不但是孝道的典型,實在是治國平天下之本,故《呂氏春秋·孝行覽》說:“凡為天下治國家,比務本而后末,……務本莫貴于孝。”
(四)《大學》之作者
曾子事孔子十年,孔子授以《大學》,故程子謂“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朱子謂“其經一章,乃曾子述孔子之言。其傳十章,則曾子闡經而門人記之。”朱子因此作《大學章句》,世人傳誦至今,因此歷來都說《大學》是曾子所作。此書原為《大戴記》中的一篇,漢唐的經師大儒都未了解其意義,未嘗重視,至程朱始為章句,以與《論語》、《中庸》、《孟子》合并《四書》,《四書》是自宋末以來七百余年間最重要的書籍。
關于《大學》一書的內容和價值, ?國父最先認為《大學》是中國固有的政治哲學, ?蔣總統繼而精深研究,于是現代學者才知注意。
蔣總統認為《大學》的三綱八目,是中國最基本的政治哲學,書中包含著許多做人做事成功立業的大道理,而其傳文第十章則是闡述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法則。所以, ?蔣總統希望中國人多能深明大學之道,他曾說:“不斷的研究,就覺得其中每一句話都有深切的道理。”可見《大學》一書的價值,在中華文化中是何等重要。
曾子認為治國平天下的要道,在于財利之如何處理,以作君子小人的辨別。他尊奉孔子天下為公的思想,提出一個“契矩之道”,其意在于公天下的好惡。財利是天下所同好的,公其利以利天下的是君子,私其利以害天下的便是小人。治國平天下最重要的在于得眾得民心,所以說:“道得眾則得國,失民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一個國家的興亡得失之道,如此而已。所以“唯仁人為能愛人”能為民興利除害,所以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這“以義為利”的治平原則,實在是顛撲不破,萬古可用的真理,所以我們可以斷言“仁必能勝暴”。
其實,曾子的著述不僅《大學》一書,此外,曾子問冠昏喪祭吉兇變禮,孔子并詳告之,其語經曾子記述,《漢書·藝文志》有曾子十八篇,今存于《大戴記》中的,僅有立事至天圓十篇,王應麟謂是“曾子與弟子公明儀、樂正子春、單居離、曾元、曾華之徒,論述立身行孝之要,天地萬物之理。”
又,《論語》一書,一般人都認為是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的記錄,可是唐柳宗元作《論語辯》,認為是曾子的弟子所記,他說:“如子弟子會雜記其言,然而卒成其書者,曾氏之徒也。”此一說法,更可增益曾子對于弘揚圣學的貢獻。
(五)歷代之尊崇
曾子既得孔子之道的正傳,專心講學,以弘圣道,當時各國諸侯都很尊重他,齊國和楚國都要聘請他做大官,他都沒有答應。《孔子家語》說,“齊嘗聘欲以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祿,則憂人之事,故吾不能遠親而為人役。”《韓詩外傳》中亦說曾子事親甚孝,不愿遠離:“曾子仕于莒,得粟三秉,方是之時,曾子重其祿而輕其身。親沒之后,齊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方是之時,曾子重其身而輕其祿。”其實曾子是很有抱負的,他曾說:“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與?”(論語泰伯篇)可是那時正是戰國初期,諸侯力征,比之春秋時代的政治更為混亂。曾子年輕時代隨從孔子周游列國,看到孔子的棲棲遑遑,席不暇暖,而憂圣道不行,所以他早已無心用世,所謂不欲遠離其親,亦不過托辭而已。
自從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對策,尊奉孔子,抑黜百家,至唐高宗顯慶二年(西元六五七),從長孫無忌等的建議,始定孔子為先圣,總章元年(西元六六八),皇太子釋奠于國學,贈顏回為太子少師,曾參為太子少保,這是追贈孔門弟子之始,而以曾子配享亦始于此。玄宗開元八年(西元七二〇),詔顏子等十哲宜為坐像,悉令從祀,曾參大孝,德冠同列,特為塑像,坐于十哲之次。這可知其時儒家尚僅知尊重曾子的孝道,在孔門弟子中的地位,尚在十哲之次。
此后直至宋度宗咸淳三年(西元一二六七),始以顏淵、曾參、孔伋、孟軻配享,并封曾參郕國公,孔伋沂國公。這是因為孟子先于宋神宗元豐六年(西元一〇八四)配享,至孝宗淳熙三年(西元一一七六),洪邁謂“孟子配食,與顏子并,其師子思、子思之師曾子皆在其下,于禮儀實為未安,乞改正。”而且其時去朱子之卒,亦已六十余年,《大學章句》及《中庸章句》均已行世,所以一般學者對曾子、子思的思想較多認識。
其后至元文宗至順元年(西元一三三〇),加封顏子兗國復圣公、曾子郕國宗圣公、子思沂國述圣公、孟子鄒國亞圣公,四配復圣、宗圣、述圣、亞圣之號定于此。明世宗嘉靖九年(西元一五三〇),由于大學生張璁的建議,禮部會諸臣議:“人以圣人為至,圣人以孔子為至。宋真宗稱孔子為至,宋真宗稱孔子為至圣,其意已備。今宜于孔子神位題至圣先師孔子,去其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其四配稱復圣顏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亞圣孟子……不復稱公……。”嘉靖十八年(西元一五三九),授曾子六十代孫質粹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這些都是歷代對曾子的尊崇,其實曾子并不會重視這些虛名,他是以弘揚圣學為己任,所以他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由此數語,可知曾子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其對于歷代儒家的啟示,更有深遠的意義,我尤其希望全國學者及一般青年三復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