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總有一種假象:錢多了煩惱也會變多。然后又會舉出一系列窮富之間的對比來。
窮家清貧卻友愛溫暖,衣衫襤褸卻靈魂自由,無財無爭吵,無利無喧鬧。這樣說來好像這些好處只為窮人專享,有錢人是自尋死路。
“我總算被兒子打了,這世界真不像樣……”窮人的話其實也可以這樣翻譯:出門沒車可以說鍛煉身體,沒錢旅游可以說霧霾傷身,無房自居可以說自由自在,無處攀比可以說自命清高。
其實真的是這樣嗎,我以為不過是重復著阿Q的精神勝利法而已。
一位朋友和我說起當年她家小朋友本可以有機會交點錢上個好小學,可是家里男人卻覺得無需如此虛榮所以最終只上了個普通小學。如今小朋友六年級,朋友成天為其擔心,因為周邊的中學大都很差,校風尤其對女孩子不利。每每談起此事,朋友都說是因為男人“清心寡欲”,沒有這方面的欲望。而我卻不好意思說那根本就是相關能力的缺失。是真的看清世事、無欲無求,還是根本為自己能力不足找的借口。
無錢無欲,證明不了你有掙錢的能力。有錢無欲,卻能證明你對欲望的態度!
無錢而無欲,沒有經歷過欲望的考驗,連有錢人的生活什么模樣都不知道,卻推說那是欲望,這根本是一種逃避。是一種對積極進取的逃避,是一種對人生追求的逃避。
有錢而無欲,曾在欲望的折磨下痛苦求生,深知硬幣的兩面性,在看清人類原罪之后,摒棄私心雜念,一路向前,這才是人間正道。
當年佛祖未出家前,本是一國之王子,享盡榮華富貴,后又看到苦難離別。在歷盡世事、看遍人間之后才在菩提樹下修成正果。窮與富,正如硬幣之兩面,只觀其一又怎能得完整之世界觀。
所以,未嘗富有之窮人、未嘗清貧之富人皆無可能獲得圓滿。
窮人有一家團圓,富人也有子孝孫賢;窮人有無憂無慮,富人也可遨游天際;窮人無錢財之苦,富人卻能游刃有余;窮人無利害之憂,富人卻可高朋滿座。
窮與富之間豈有差異。
富人有一時安全之憂,窮人愁突遭飛來橫禍;富人有一廂傳承之苦,窮人憂無力幫襯子孫;富人有貪欲之折磨,窮人有清貧之久痛;富人有競爭之慘烈,窮人有劣汰之危機。
富與窮之間難道不同。
即是相同,為何不取富而棄窮。
由富入窮,無人所愿;由窮入福,無需人勸。
感謝今天的貧窮,因為它會帶來明日的富有,只要你將其視為你奮斗的動力而不是逃避的借口。
承認自己的無能,那才是真的勇敢,不要假裝清高,那樣只能暴露你的無能。
我寧愿每日為錢花不出去而煩惱,也不愿為斗米所困。
五斗米折腰之辱又何嘗不是因貧窮所致,如有千鐘粟又何嘗不能濟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