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是母親去世的第四十五個月:這個月的文章,構思了將近半個月,寫的比較遲。不知道從那個角度來寫。索性就和這一段時間構思的長篇小說《五號樓》聯系起來寫吧。因為對于住房,我自身沒有過高過好的要求;
就像金庸全集的資深研究者六神磊磊的文章《最好的學區房,就是你家的書房》寫的那樣:同樣的,你自己不學習,卻擠破頭買學區房,聽起來很拼,
但其實是一種昂貴的偷懶,你是在花巨款買一個心安理得而已。最好的學區房,其實不貴,別人也搶不了的。那就是你自己的書房。
所以以前在五號樓住的時候,什么物質都沒有奢求,就希望自己有一個單獨可以放下全天下最好的書的書房。這個愿望實現了,我住在哪里,都可以活的瀟灑。
01
今天給學生上課的時候,講到自己不太熟悉《論語》十二章;雖然自己對于歷史和孔子很熟悉,但是關于他弟子的故事以及典故,確知之甚少。
課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翻譯過來是:孔子說:"多么賢德啊,顏回!
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窮困清苦;
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好學習)的樂趣。多么賢德啊,顏回!"就算之前備課的很充分,還是對于這段印象深刻。
因為吃的簡單,住的簡陋,生活單一,但是依然很快樂。因為有書可以靜靜來讀。
所以回想起以前住的老小區,很多事情發生在五號樓,終生難忘。這也讓我有了這部長篇小說的靈感。每一次回到曾經住過的小區,都能馬上想起曾經經歷發生的事情。
雖然現在住的地方不是很遠,但是更多的回憶和心結一在這里牽掛縈繞。
搬了家之后,總以為用一篇文章就可以和這個又愛又恨的小區做一個了結。
寫完《住在陽光上東的最后一夜,才明白奮斗的意義》,分享到小區群里,也引起大家的共鳴和好感。但是我內心告訴自己,好多故事沒有寫出來;
好多感情沒有流露出來;好多情結沒有解開出來。
所以才有了構思這部長篇小說。之前寫的《在那甜瓜成熟的季節》30多萬字長篇小說,已經結稿半年了;但是我一直停留在初稿中,并沒有進行及時的修改。
或許寫的不滿意,更多的是自己想盡快從小說人物跳出來;
讓自己緩沖一下。
就像十點讀書的文章《村上春樹:是什么讓我35年堅持早睡早起?》寫的那樣:村上春樹寫小說,一般是分為三個步驟。剛開始的時候,先擬出一個大致的框架;關于細節什么的,不在他的考慮范圍之內。在既定框架的基礎上,信馬由韁;想到什么寫什么,快速地完成第一稿。
所以我也是無形中踐行村上春樹那樣的模式,初稿完成之后,先休息一段時間,(雖然我寫的東西無法和村上春樹的作品相提并論)
讓自己的思維從這篇小說中解放出來,過一段時間再去修改。因為我寫的東西,自己看完之后,并不是很滿意;
慢慢讓自己沉淀起來,觀察周圍的一切;寫小說有時候最忌諱之前把什么都規劃好,然后動起筆來;反而讓自己捆住。
我更喜歡茅盾和村上春樹的寫小說方法;當代公眾號發表的《茅盾:練習寫作的秘訣是不怕修改| 寫作課》寫的那樣:假如你覺得文思洶涌,下筆如有神助了,那么,我主張你就放膽一氣寫出來罷。
此時千萬不用徘徊遲疑,要相信這剎那間奔赴你筆下的字句就是最好的最妥當的。直到發泄完了為止。“推敲”二字,此時是用不到的。字句的斟酌,此時也暫且不管,想到什么,寫下來再說。此時唯一目的在一口氣把你腦中洶涌著的東西都移在紙上。包括村上春樹關于擺脫拖延癥方法:關于拖延癥,是很多人想改卻很難改的問題。拖延癥患者做事力求完美,一件事情,要在腦中計劃很久,覺得想法很成熟了才會動手去做。
而這樣的結果,往往是事情一拖再拖,到截止日期的前一秒才趕出來。最終的結果,不僅讓自己筋疲力盡,做出來的成果也沒達到預期的效果,得不償失。而這個問題,在村上春樹身上是從來沒有的。
所以后來我也養成了快速記住靈感的方法,把手機的一個語音軟件運用起來,把聲音變成漢字。
雖然雜亂無章,但是能把大體意思寫出來,然后選擇凌晨五點起床的,靜靜的修改起來。想到那里改到那里,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
把主旨和大體寫作方向畫出來,當寫作過程中出現停頓和桎梏的時候;我會及時走出房間,在小區轉一轉,尋找新的靈感.或者在小區群里看大家的聊天記錄,直到有靈感,添枝加葉,讓這部分更加完整;哪怕不符合邏輯,也先寫出來,在后續修改的過程中;再修改和完善,哪怕有新的故事和零擔,我就算整段刪除也不覺得可惜。或者把這段拿出來,寫出另外一部小說,也是不錯的。
所以我喜歡村上春樹的寫作方式,除了跑步鍛煉身體,用來應付超強度寫作消耗身體。更厲害的是他因為第一稿的稿子不曾經過仔細琢磨;所以在修改的時候,經常會有一些很不符合邏輯的地方.一旦發現,他會努力調整,實在改不了,就直接刪掉。
但是,手心手背都是肉啊,自己辛苦寫出來的稿子;就這么刪了不心疼嗎?村上春樹是不心疼的。有一次他寫《奇鳥行狀錄》,發現里面有一大段不適合,就果斷刪了;后來又覺得刪掉的情節也很好,怎么辦呢?他便根據那些情節,又寫了一部小說《國境以南太陽以西》。好吧,有才華的人就是這么任性。
自己如今選擇了在初中教學,白天繁瑣和沒有盡頭的教學工作占據了我大量的時間;但是好在夜晚值班的時候,學校沒有人,可以讓我更好的融入自己小說寫作過程中。渴望自己的小說被別人認可,更重要的是初中學生;可以懂得我寫的東西,這讓我自己還是不后悔選擇到初中教學來。
02
關于這里的小區,我一直很感謝在我生命中占據最重要地位的母親,因為她的極力主張,才讓父親在糾結中,給我買了這套房;
這套房的來歷,我在《住在陽光上東最后一夜,才明白奮斗的意義》寫的很多:當時母親陪我來看房,她對于房子的認識;沒有那么多的要求,到了現在就是門衛室的位置,當時那里有一套樣板間,我進去之后;滿足了我對于別墅所有的幻想,高度是2.5米,空間寬敞明亮;
燈光照射下,顯得很溫馨的房子。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還有獨立一套房子;農村人延續著在城里買房就是和干大事劃等號的思維;所以母親回去之后給村里人說,我在縣城買房子了。看完樣板間之后,母親提出要看現房的要求.
這時售樓部的女孩有些就緊張,說現在樣板間還沒有蓋好,施工現場很危險,不能隨意進去。因為這樣,或許是被樣板間所迷惑,我們只好作罷,在這個女孩的軟磨硬泡之下;我們第二天就簽訂了購房合同,原以為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
沒有想到這只是一切問題的升級版的再現。緊接著第二個月就開始交房貸;我每個月的工資從工商銀行取出,又到路對面農業銀行一交,口袋里就剩五百塊錢。就這還要為即將結婚的彩禮錢而想辦法。轉眼一年之后,要來看現房的時候,我和我的朋友都傻眼了;包括我的母親在內,當時一個陪同施工方,催促我們在驗收單上簽字。
這就是我、母親和五號樓之間的故事,說起我的母親;我在《月祭母親》文集里,寫了很多,我的家在村里算是最好最富有的,但是母親的穿著確實最樸素的;因為她認為家里的每一分錢都是辛苦用血汗賺來的,所以很多“窮”親戚;因為蓋房和其他事情,拖欠錢不給的,母親都會親自上門索要的,弄得親戚彼此都很尷尬,包括我的小姨(母親的親妹妹),
母親也不留情面。母親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堅信只有摳和省過日子,才能富裕起來。所以對于自己的穿衣非常簡單樸素,直到自己的去世,小姨在衣柜里找母親陪葬的衣服;都沒有一件新的,除了嫂子和卡卡媽媽買的衣服,再也沒有拿的出手的衣服。
這讓我想起了《白鹿原紀事》中描寫黑娃在黃掌柜家里舔碗的細節描寫;黃掌柜突兀地問:“你知道不知道我這家業是咋么著發起來的?”黑娃搖搖頭說:“不知道。” 黃掌柜神秘地說:“你估、你猜——”黑娃說:“是你勤勤謹謹發起來的。”黃掌柜瞇著小眼珠兒撇撇厚厚的下唇: “不對。”黑娃說:“掌柜的你德行好積下的。”黃掌柜依然搖搖頭。黑娃說:“你祖上厚實留下的?”黃掌柜喝著糝子粥頭也沒抬。黑娃便大膽問:“你發過一回橫財?”黃掌柜笑著擺了擺頭,用筷子指定端在左手里的黃釉粗瓷大老碗說:“舔碗舔下的。”
黃掌柜咚地一聲把碗放到矮腿飯桌上揚起右手里的竹筷子指著頭頂的高大廳房,又指著院子兩邊對峙的四間屋說:“我這個三合院是舔出來的。一瓦一磚一頁土坯一根椽一根檁條一根柱子都是我一口一口從碗壁兒上舔下來的!”這何嘗不是母親持家的方法呢?
我在大學畢業后沒有工作那段時間里,一直不能理解甚至埋怨母親的做法;我沒有賺錢,依然也大手大腳買名牌吃大餐。母親沒有說過她的持家致富的方法,可是關中莊稼人都和黃掌柜的做法不無一二;黃掌柜對黑娃解:“莊稼人過日月就憑倆字,一個是勤,一個是儉。勤開財源,儉聚少成多積小到大。一般人做到勤容易,儉字上就分開了彼此。
錢掙得再多花掉了等于沒掙,糧食打得再多糟踏光了跟沒打糧一樣。你打下八石麥吃光吃凈你明年還得受窮,我打下八石儉省下一石我年就比你好過了。一家大小一頓從碗里舔下一兩,一天按兩頓算就儉省二兩;
十天儉省二斤一月六斤一年就有七十斤正好二斗,十年兩石一百年二十石。二十石糧食能置買多少地多少磚瓦木料?再甭算從其它路途省下的糧款。你家人老幾輩要是養成舔碗的好習性,你娃子而今就不會出門給人熬活了;倒是要雇旁人給你熬長工哩!這下你明白了吧?”
事到如今,我已經能體會到母親勤儉持家的道理,可惜這個道理懂得有些晚;已經沒有了意義,母親自從眼睛不好之后,很少出門,來縣城;
也就是僅僅來過我的五號樓的小區,還只是看了毛坯房,連裝修后的房子都沒有來得及看最后一眼。
與其說我自己離開五號樓;住到了更好的小區,還不如說母親勤儉持家的家風徹底影響了我。因為有這樣的好母親和家庭教育,讓我面臨更多的經濟壓力以及寫作困境;我都能一一應付,或許不能解決任何物質問題。
03
自從擁有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之后,我開始了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細心去照顧,先開始關注閱讀量;然后擁有了原創功能,讓我欣喜;最后的打賞功能,更帶動了我寫文章碼子的激情。雖然之后iPhone用戶再也沒有打賞功能,我依然激情不減。
為了更好的讓別人關注我的公眾號,我自己走“捷徑”在淘寶網上買了一個月的微信公眾號托管;雖然效果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但是它每天推送的三篇文章,還是讓我受益匪淺。
因為有一篇《寒窯賦》(又名破窯賦)讓我了解更多歷史的故事。這篇詩篇被稱為千年奇文,是北宋大臣呂蒙正的作品。相傳此賦是作者為了勸誡太子而創作的。作者以自己從貧苦到富貴的經歷,并列舉了歷史上諸多名人的起伏命運,來說明一種自然循環的人生思想;雖然直到如今里面關于歷史人物充滿爭議,
但是能用一千多字把歷史風流人物,寫的栩栩如生,確實千年奇文實至名歸。因為呂蒙正用相當大的篇幅列舉了自古以來歷史上諸多名人各種命運起伏的得時與失時、成功與磨難的巨大落差,他特意要列舉這么多數量,是因為要說明很多人想勝天,實際是多數人勝不了天。很多人活在這世上,不會接受現實和應對變化。“馬有千里之蹄,無人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運不能騰達。”有的人雖然“滿腹經綸”,但“白發不第”就是到老也當不上官,有的人雖然“才疏學淺”但卻“少年登科”,
就是年紀輕輕就當官了,這就叫“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命好”。
《破窯賦》正是提示人們天道無常和人情冷暖是人世間的常態,提示人們要接受現實和應對天地時空的變化。他正是在自己最落魄的地方寫得這篇文章,寒窯賦;和我住的五號樓,在如今小區年輕人心目中何曾相似。
所以這里更像寒窯的樣子,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正因為有了最落魄的小區,才是這個縣城最底層人士聚集地;更能讓我接觸到最真實的故事,也能寫出更能打動人心的小說和文章。或許永遠不會有十萬+的文章,但是只要能寫出接地氣的文章,我就心滿意足了。
我是一個偏向冷靜的人,或者叫安靜的人;喜歡看書和思考人生,我喜歡將我身邊的人和事都寫成文章;或者將自己的人生分成兩種來寫成一部長篇小說,《在那甜瓜成熟的季節》這部小說我一直還沒有終結。寫到目前的上部就算是對我人生的回憶;也是對我人生的一個,深刻的教訓!
因為我覺得這部小說并沒有寫的那么成功,只是寫出我心中一丁點的思緒。《五號樓》里面的小區的人和事都是充滿了很多故事;可能一篇小說無法寫完,這里的每個人都有脾氣,物業是如此的依然爛。人們之間都在群里互相吐槽甚至謾罵,但是并不妨礙凝聚性。這棟樓里面住了我的同事、同學和朋友。他們的裝修可能比我的成本還要高,雖然他們和我一樣有這樣那樣的無奈,但是他們還是能住下去。
我曾經對這個小區有一些評價,說這個小區樓層是最低的;人的素質也是相對最低的,物業管理是最爛的,保安也是年齡最大的,值班室也是最小的。這個小區的門衛室是閻良區最小的,安保也是年齡最大的;一旦出現突發狀況,還要業主去保護這些老人。夏天熱冬天寒冷;那個還不如衛生間大的門衛室,人根本無法呆得住,
只能跑到4號樓1單元門口,避免高溫和取暖。也為一些外來人員進入小區,提供了便利。當然一些雞鳴狗盜之徒,也不屑來這個小區下手;弄不好,轉一圈還要含淚給住戶扔一百塊呢。因為這個住戶可能比小偷還要窮。
但是不管怎么吐槽,他就像是我住從農村走向縣城的第一個標志,或者叫第一個住所。因為它給了我更多時間來創作寫作和讀書。《五號樓》既是我生命中的一個難以避開的話題;也是我一生當中很有感觸感動的一個地方,我喜歡五號樓。
在這個房間里邊兒,我誕生了好多篇文章;也寫出了我的第一部人生小說《在那甜瓜成熟的季節》。雖然到現在還沒有發表,但是我很感謝那段時光留下的很多思考和對人生的反思。
我喜歡和留戀這里的業主和門衛的老人,因為他們可以做到和睦相處,盡管業主提出的問題,老人無法解決;但是在相處的過程中總會有家的感覺,有小時候鄉下的月光下;像聽著村里老人講故事的場景。蛐蛐的叫喊聲,夏夜的炎熱,小孩的哭泣聲;才讓我活的很似瀟灑;讓人有一種回歸少年般的感覺!
"incnB8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