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女兒曲——讀《紅樓夢》有感

? ? ? ? 一場紅樓中的夢事,寫盡了人間的悲歡離合。一首紅樓女兒曲,吟唱了紅樓女兒的喜怒哀樂。從古至今,《紅樓夢》被奉為經典,為世人所稱道,為后世所研究。我想:每個人心中的紅樓是不一樣,但正是不同,才更能體現其中的魅力。

? ? ? ? 紅樓女子身世多舛,或多或少都經歷了人世間的冷暖,從她們的身上,似乎可以看到古時女子的知書達理、溫婉如玉并不能給她們帶來美好的生活,反倒是黛玉的叛逆孤傲、湘云的超然豪爽更能使我感到敬佩。看完這本書后,感覺紅樓女子心思細膩又單純,她們不會有太多世俗的偏見,不會太在意旁人的眼光,只是想開心地活出自己的模樣,這種真性情是值得所有人學習的。

? ? ? ? 一曲《葬花吟》,道不盡黛玉的憂愁與感傷,卻感懷了我們許多人。風中,那滿樹的花如一只只 舞倦了的蝴蝶,飄飄悠悠地落下,終于落成了一地殘花。黛玉,你宛如臨世的仙子,擔著花鋤,瘦弱的身子在風中似乎要倒,單薄而又無助。你多想化成這一地落花,在一個充滿溫情的地方,那里沒有寄人籬下的痛苦,沒有孤單與落寞。你的“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道盡了你清高而短暫的生命,你的“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說盡了你叛逆而孤傲的性格,你的“眼空蓄淚淚空垂,拋珠滾玉卻為誰”訴盡了你對愛情的無限向往和對寶玉的無邊思念。杜鵑啼血,可是你千年未變的詠嘆詞?

? ? ? ? 黛玉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與寶玉真心相愛,卻因封建禮制而讓兩個相愛的人無法走到一起,但黛玉又是寶玉的精神支柱,是寶玉反抗封建禮教的同盟,是自由戀愛的追求者。黛玉教會我敢于反抗、敢于挑戰的精神。從她的詩詞中,我可以感受到她內心的無奈和煩悶,委身他人門下的自卑與感傷,可更能感受到的是她心中不服輸的勇氣。黛玉為紅樓譜寫了一曲傳唱千古的勇氣之歌。

? ? ? ? 青石上沉酣的倩影驚飛花無數,你挽一髻蓬松松的青絲吞吐你心中的豪氣。你沒有悲天憫人的長吁短嘆,亦沒有世故圓滑的左右迎合,湘云,你始終保持一份超然,一份詩意。琉璃世界的割腥啖膻彰顯了你巾幗紅顏的豪情,你心直口快的性格為這個冷清清的園子平添了幾分嫵媚。但坎坷的命運撫不平你嘴角漾開的笑意,你微笑著,面對昨日與今日,柳絮飄飛,你童真的歌謠搖開了一方新的天地。

? ? ? ? 湘云自幼就父母雙亡,在家一點都不得主,不時還要三更半夜做活來補貼家用,卻一點兒也不痛恨命運的不公,依舊心直口快,開朗豪爽,心懷坦蕩,從未將兒女私情略縈心上。張愛玲就曾經說過:“在紅樓女子中,唯有湘云是最接近俠女的。”她稚氣,帶幾分憨,但卻因此最天真無邪。湘云教會我面對任何困難,都要有坦然樂觀的態度,要相信困難最終會過去。雨過天晴后,依然還是美好的藍天。湘云為紅樓譜寫了一曲蕩氣回腸的樂觀之歌。

? ? ? 《紅樓夢》宛如一個五彩繽紛的大舞臺,四大家族在臺上盡情演出,每一個人都在展示著不同的光彩與魅力,真可謂是百花齊放。我也在此處紅樓中,感受到了不一樣的魅力,每一次讀,每一次翻閱,也都會有不一樣的思考。“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這紅樓女兒的迷夢譜成的歌謠更讓我感慨萬分。人性的特點在這本書中表現地淋漓盡致,讓我更好地體會人情世故,認識到封建時代的女性的存在和地位,領略了多彩的中華文化之美。

? ? ? ? 曹雪芹早年錦衣玉食,富貴風流,一時家道中落,自此嘗遍了人間的苦楚,心酸無人自知。正是因為這一段艱苦的歲月,才讓他創作出了如此偉大,又具有思想性的著作——《紅樓夢》。曹雪芹用他的筆尖為我們描繪了恢弘的紅樓景觀,勾勒了紅樓女兒的嬌俏美好,同時也渲染了社會的人情冷暖。紅樓女兒曲其實是對當時女性地位低下的反抗,是對當時命運悲劇的斗爭。《紅樓夢》以“大旨談情,實錄其事”自勉,用“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筆法敘述,按自己的事體情理刻畫描寫,新穎別致,取得了非凡成就。

? ? ? ?“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謾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癡抱恨長。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胭脂齋的這首評論詩才更能表達《紅樓夢》本身的內在情感,才能有無限遐想與感悟。

? ? ? ?“少不讀紅樓,老不讀三國”。我認為這句話一半一半。無論何時讀《紅樓夢》,我們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少年時喜歡里面的談情說愛,“金玉良緣”、“木石前盟”都是我們所津津樂道的,之后感傷于其中的悲劇精神和反抗精神,“寶黛共讀《西廂記》”、“湘云醉臥青石板”讓我們看到了封對建禮教的反抗。也許這才是紅樓的真正涵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