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除了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之外,我想起了學習過的一個課程一“講故事”。一個能幫助我們讓想表達的主題更加清晰動人,卻被大大低估的能力。
“我們無法通過智力去影響別人,而情感卻能做到這一點。” 一亞里士多德
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可以用邏輯、理性去分析,然而,當我們要去影響別人、得到他人認同的時候,只有邏輯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故事,因為只有故事,才能達到共情、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鏈接、讓他們站在你這邊。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場景是我們能充分運用講故事這個能力的,例如在演講時讓臺下的聽眾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和專注力、在說服老板或客戶時更容易地取得認同、甚至能運用講故事的要素寫出一篇好文案,還看過案例是用在男朋友對女朋友講情話上的呢。
而一個好故事有三個基本要素:沖突(渴望&障礙)+ 行動 + 結局。再加上情感和展示兩個附加要素,突出人物性格,建立鏈接,引起共鳴并產生認同感,使對方身歷其境,腦海中有生動的畫面感,就能使故事更加地吸引人。
有時候如果展示用得好,甚至連故事都不用描述太多了,就像下面兩張照片,看完之后每個人的內心或多或少都會有情緒和想象空間被勾起,進而主動地想去關心事件的真相,效果比將許多的數據赤裸裸的擺在眼前都還要強烈。
在《七號房的禮物》中,長大后的藝勝在法庭上向全部的人講了一個精彩故事、做了一場很好的辯論,才能在二十年后為父親翻案,下面的這個案例也是讓我印象很深刻的:
如果你是一名律師,你的當事人是一個有很多案底的慣竊,并且警察當場在他身上搜出了失主的錢包,然而他聲稱自己的錢包也長這樣,所以他是誤拿,你會怎么幫你的當事人辯護呢?
Boston Legal里,Sally Heep為她的當事人成功進行了無罪辯護,她是這樣對陪審團說的:
“在我小時候,有天看到自己的狗Fred,叼著鄰居家的兔子進來,而兔子已經死了。于是我馬上意識到,Fred咬死了那只兔子。為了保護Fred,我決定隱瞞下來,所以我把兔子洗干凈、毛吹干,放回了鄰居家的兔籠,我想這樣就沒人知道了。”
“可第二天,鄰居來我們家說了件趣事,他說自己的兔子三天前就死了,他把它埋到樹林里,可不知哪個神經病,把兔子挖出來、洗干凈又放回了籠子。這時候我才知道,是自己錯怪了Fred。”
“這起案件,表面看來是我的當事人偷了錢包無疑,但或許他真的是誤拿呢?我們所有人都無法100%確定,他不是誤拿。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合理質疑。”
“表面看來最符合邏輯的,最后卻不是真相”一就像《七號房的禮物》中,看見男主角在進行犯罪模擬時對著假娃娃做出“勒脖子、脫衣服、親吻、摸胸”的動作,媒體和群眾基本都認定了他是在猥褻小女孩,但實際上龍九是看到了失去意識的小女孩,想起了之前在停車場工作學過的“心肺復蘇術”,那一連串的動作其實是在暢通小女孩的呼吸道、松開小女孩的衣服幫助血液循環、給予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不純熟的動作加上不善于表達,直接定論了龍九的罪行和命運。
在這個資訊的發布和取得都太容易的時代,早上起床刷十分鐘微博,可能就會看到不止十個的新熱點事件,不到中午就有好幾個平臺、大V、專家分別發表了對于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和觀點,中午吃飯時刷下朋友圈發現許多朋友都轉發了幾篇文章,你也找了一篇觀點和立場和你比較相近的文章轉發了。
這個過程幾乎每天都在重復,我們的情緒跟著被調動,或義憤填膺、或悲天憫人、或痛心疾首,但是這些事件背后的“事實”,我們真的關心過嗎?又何從去挖掘呢?在熱點過去后問題是否持續被重視或解決了?
現實世界的變化速度遠比想象中快,而且還將越來越快,如果不訓練“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的價值觀就只能隨波逐流,持續處于被顛覆的激蕩中。
先必須了解阻礙獨立思考的四個思維誤區:
1.自我為中心一由于每個人成長經歷、教育背景、社會環境都不同,在感知信息時,很容易選擇性地關注那些我們關心的信息,而自動忽略了其他相反的信息。
2.盲從信息一這個時代的信息一般被盡可能的低幼化、情緒化、直覺化,以便容易接受,導致我們對接受到的信息缺乏識別能力,一昧地吸收和盲從使我們無法獨立思考。
3.眼見為憑一我們時常以為接受到的信息就是全部,基于這些信息做判斷,而沒有想到可能被隱藏的前提假設。
4.簡單歸因一最常見的就是這些標題黨:“成功的秘訣就是早起”、“他不回信息,因為不夠愛你”、“做對三件事讓你年入百萬”等等,試圖用很簡單的方式去解釋一個復雜的現象或事物,快速地滿足了許多人急切的心理。
再實踐幫助我們讓思考更獨立的四個步驟:
1.找出討論對象
一討論的議題是描述性論題(例如牛奶是白色的嗎?)還是規定性論題(公共場所是否應該禁煙?),前者可以通過科學或數據得到一個結論,而后者往往屬于道德、倫理、社會等議題,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更應該關注的是論證過程。
一結論是事實(多吃蔬菜有利健康)還是觀點(蔬菜不比葷食好吃),觀點的爭執是無益也是無意義的,減少無謂的爭執就有更多精力獨立思考了。
一支撐的理由是直接理由(直接可以推導出結論)還是間接理由(用于支撐上一層理由,不能直接推導出結論)。
2.檢驗證據效力
一個人經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權威或專家意見:有一定的影響力,但要確認專家的可行度是否與話題相關,以及專家的意見是否存在個人利益。
一數據或研究報告:需注意時效性和完整性。
3.發現隱藏假設:可以通過了解對方背景和反向思考發現價值觀假設,例如“吸煙有害健康所以應該禁止”就隱藏了“健康比自由更重要”的假設。
4.提防邏輯謬誤:
一提防將結果和原因相互顛倒,或是將有相關性但無必然性的兩件事強行解釋為因果關系,如顏值高的人平均收入高于顏值低的人,所以收入高是因為顏值高。
一提防操縱者為達到目的而制造“偽公眾”意見,以“大部分人”的意見代表“所有人”。
一提防陷入“非此即彼”的困局,把一件事的解決方法簡單歸納為只有兩種選擇,如男友脾氣暴躁,你只有和他分手和選擇忍受兩條路。
平時在接受到新的資訊時,還能運用“6W”來幫助我們快速地思考分析:
Who一誰說的、對方可信嗎?
What一這是描述性論題還是規定性論題、有沒有充足的理由、有沒有保留?
Where一在哪里說的,公共場合還是私下、其他人有機會發表不同意見么?
When一什么時候說的、什么場景說的?
Why一為什么這么說、是不是有意地在美化或丑化一些人事物?
How一怎么說的、說的時候看上去的情緒如何?
希望借由訓練自己“講故事”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不會焦慮地迷失在巨大的信息流中,能看清更多的事實并拒絕網絡暴力。
“Opinion is cheap.”—著名作家Margaret Simons.
永遠記住,觀點是最廉價的,事實和論證才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