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孩子的小情緒》 | 想讀懂孩子的情緒,請家長先從自己的情緒脫離出來

站在不同的角度,以新觀點回顧成長的歷程,帶著多一點的好奇,去發掘新視野所帶來的新感受。

------《讀懂孩子的小情緒》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是一個好的家長,從各方面了解孩子,幫助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家長發現很難。

其實用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很多的家長在孩子身上投放了很多預期目標,卻沒有得到實際效果。

“為什么呢?”

這是家長在各種懊惱、奔潰、發怒后最愛說的一句話。

“為什么呢?”家長自己的情緒為什么愛問別人呢?家長連自己的情緒都不了解,怎么會了解自己孩子的情緒呢?

家長們可能會說:

1.孩子是我生的,我當然了解他

2.和我小時候一樣,我父母就是這么管我的

3.他就是個孩子,他懂得什么?

那么,我們把這里問題反過來思考下:

1.你生的孩子你了解,為什么孩子還會出現問題呢?你如果了解應該早已止損了,為什么還讓你焦頭爛額呢?

2.和你小的時候一樣,那么你小時候承受的各種情緒郁結解決了嗎?如果解決了,為什么還是和你小時候一樣呢?

3.他就是個孩子,他不懂的事情,你是解釋性地教給孩子,還是把自己的思想意志直接稼接給了孩子呢?

結果是:最終在孩子心里要變成,你說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家長需要了解孩子在成長中的各種情緒問題,把自信和希望送給孩子,讓孩子更有信心地做好自己,做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想要變成什么樣的人,才能找到方向然后去努力,慢慢成長。

有很多家長會說,孩子知道什么?孩子們當然不知道,需要家長的培養。

那么家長要好好感受下自己,自己童年時是什么樣子的?如果有不太好的感受時,你作為孩子的時候,心里怎么想的。

如果把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復制到你孩子的身上,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的時候,我想事后你會更痛苦。

我在很多育兒的文章里看到一類故事,就是孩子可能因為淘氣闖禍了,不順父母意了,父母情緒上來了,一頓暴吼,一頓打,等孩子睡著了,家長氣消了,又在孩子的床邊懺悔自己不理智的行為。

所以,讀懂孩子的情緒前,請家長從自己童年的情緒中走出來,做一個真正長大了的家長。

那么如何讀懂孩子的情緒,也讓家長從情緒中脫離出來呢?輕松化解情緒教養難題、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成就完美親子關系?

讓臺灣大學楊俐容教授的這本書《讀懂孩子的小情緒》來解答孩子情緒問題。作者從事兒童情商教育十五年的智慧結晶,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畢業,致力于兒童情商教育與心理學教育的工作。并著有《情緒教養,從家庭開始》《給中學生的情緒管理術》等書。

在本書里你會看到讀懂孩子的每個情緒的同時,首先要讀懂家長自己的情緒,如果連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好,又怎么可以和孩子共情呢?

一、父母要從自己童年的情緒里走出來

沒有哪個孩子喜歡鬧情緒、耍脾氣,他們會有惱人的i行為表現,其實是因為自己搞不定負面情緒、說不清道理。只要大人多一點理解、多一些引導,用心陪伴、耐心守候,再難纏的情緒、再難搞的行為,也可以化為孩子的成長經歷。
------《讀懂孩子的小情緒》

我在一本書里看到這樣一個故事,很有意思,很有意味……

【我一直以為,三歲小孩是沒有煩惱的。

直到有人告訴我,說他見過一個背著書包的小女孩在趕校車的時候摔倒了。她既沒哭,也沒鬧,而是自己爬了起來,一邊用手拍身上的灰,一邊噘著嘴巴說:“咋就沒摔死呢?摔死了我就不用上幼兒園了。”】

不管多大的孩子都是有自己的情緒,有很多孩子是因為年齡小而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而已。

有些孩子因為哭鬧或者不聽話讓家長心煩意亂,這給時候家長往往不去了解孩子哭鬧的動機或者理由是什么,反而比孩子的脾氣更大,看誰更加厲害的一種態度。

我們仔細想想家長的這種行為是不是像極自己童年時的行為,而家長并沒有從這種行為脫離出來,反而一直在這種行為中成長。

當家長的脾氣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又怎么感受到孩子的小情緒呢?

我們會聽到一些人這樣勸慰的話:“你怎么和小孩子一般見識?”

因為在情緒中這位家長也是小孩子,潛意識里把自己童年遭受的一些類似的經歷完完全全發泄到了孩子身上,然后重蹈覆轍。

如果孩子在小的時候經常遇到這種事情,會讓孩子感到恐懼、害怕、愛哭等等的問題。

家長的情緒首先要成長,成熟穩重,把自己的童年情緒隔離出來,當你在情緒中成長后,你才能感受到孩子的小情緒。

家長經常爆發情緒,會讓孩子身處不安,不能專心做事情。

二、不讓孩子感覺父母是家里的定時炸彈

情感需要回應,行為需要規范,唯有父母的耐心引導、堅定要求,才能幫孩子設立心理界限,學會尊重他人。
-----《讀懂孩子的小情緒》

我在一次狂商場的時候,遇到了這樣的一件事,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4歲左右的孩子買衣服,孩子騎著自己的兒童車,就在買衣服的時候,孩子騎著車自己遛了起來,玩得不亦樂乎。這位年輕的媽媽發現孩子不在了,心里很著急,一邊喊一邊找,就在試衣服的拐角處發現了孩子,于是,她加快腳步,就在馬上伸手抓住孩子的時候,這位年輕的媽媽摔了個四腳朝天,突然,媽媽“騰”的一下子爬起來,像極了暴怒的獅子,把孩子從車上踹了下來,連續踹了兩三腳,把所有的怒氣都踹在了孩子身上。周圍的人雖然不知道具體情況,但是還是第一時把媽媽拉開了。孩子嚇得放聲大哭。

當家長控制不住自己時,就像是定時炸彈,孩子不知道所以然,直接承受狂風暴雨。

還有很多的家長把在工作上受的氣帶到家中,只要孩子不合他心意,立馬就會爆炸。

孩子在學校可能要應付學校的各種事情,回家后應該是心情愉悅放松的,最后演變成隨時踩雷的危險。

這些都會讓孩子感受到焦慮、壓力,慢慢在性格上也會暴躁,甚至到青春期會叛逆。

家長要時刻保持好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把自己的情緒加注到孩子的身上。

三、不要把成年的人的思維加注到孩子身上

上天最美的恩賜,聆聽陪伴與規范引導,讓孩子的情緒可以安心收放,讓疼惜孩子的初心,成為守護孩子的最大力量。
------《讀懂孩子的小情緒》

在孩童的時期,孩子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都是每個人的成長必經之路。

有的時候孩子受到欺負,或者遇到一些自己處理不了的事情,回到家中和家長說,家長會說:

你怎么不懟回去?你怎么不質問他?你怎么不知道跑去找老師?你應該怎么怎么說,等等......

在這里大家經常忽略了一個問題,家長用自己幾十的經驗直接加注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突然就變成家長的智商,怎么可能呢?

小文是個很膽小的孩子,遇到害怕的事情很愛哭,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她的媽媽做的第一件事是去擁抱她,讓她在自己的懷抱里痛快地哭出來,讓小文能得到安全感的支撐。

當她哭夠了,情緒就慢慢地平復下來了,媽媽和小文說:“你和媽媽說說,是什么事讓我的孩子這么的難過?”

這個時候孩子會把發生的事情說出來。

有的時候因為復述事情的時候,情緒又會上來,有些激動,說出的話邏輯會不清晰。

每次小文的媽媽總是一邊點頭,一邊鼓勵她先說下去。然后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復述一下給小文聽,讓孩子最終確認家長理解的這件事和孩子說的是相符的。

讓孩子感受到你和她一起在共情。然后在把自己的想法和孩子進行溝通,如果孩子還有些執拗,我們可以和孩子說:“媽媽可能在這方面經驗比較少,你可能覺得有些不太好的地方或是方式,不如這樣,我們先把情緒調整好,再去問問爸爸看看他的想法能不能幫助你。”

最后別忘給孩子一個擁抱,并告訴孩子事情都會解決的,孩子加油,有爸媽在,我們一起解決。

家長先把孩子的情緒安撫好,讓孩子有安全的時候,一些因情緒問題帶來的不耐挫感就會慢慢減少。

同時給孩子更多的自信感,這樣再次遇到問題時,孩子的抗壓能力會緩解,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提升。

讀懂孩子的情緒其實就是在讀懂家長自己的情緒,當家長把自己的情緒可以自如地抽離開時,一定會能更好地感受到孩子的情緒。

很多家長的情緒就像在打手游,勝利了自己享受喜悅式的狂躁,失敗了變成了狂躁的并發癥。

把所有的情緒都集中到了自己身上,所謂的痛快行成了快意恩仇,變成了泄憤。

家長這樣的情緒必定會影響到孩子,甚至孩子會被這種情緒傳染,復制在孩子的人生中。

很多家長自認為很了解自己的情緒,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事實是這樣的,就好比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在黑板上給我們解一道數學題,我們眼睛看著,腦子認為,看明白了,而做題的時候,手會告訴你:我不會。

是的,讀懂一些東西、明白一些事情,有時候需要一個過程,種種的實踐、感受并不停地思考與改進,才能做到更好。

當我們道理都懂,卻過不好這一生的時候,可能是你的小情緒在作祟。

那么讀一讀這本《讀懂孩子的小情緒》可能會給你一些啟發,幫助你與孩子建立更加和諧的親子關系。

請各位家長不要認為只是為了孩子,同時也是為了自己,每個家長都是由孩子變成大人的。

用心感受你的感受,體會你的似曾相識,改進你固有的思想,讓生活更加愉快。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