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向外的,需要是向里的。每當你愛,那意味著有什么東西從你的里面流出來;每當你需要,那意味著你要把什么東西搬進去。
愛是一種盈滿狀態,需要是一種空虛狀態。
愛使你把你所愛的人變成一株美麗的植物,你欣賞他,你觀賞它,你因他而感受到存在的美;需要是把你所需要的人變成一種食物,你要求他,你吮吸他,你舔食他,你因他而感受暫短的滿足,但不久更大的饑餓將跟來。
愛帶來滿足,需要導致饑餓。
愛的能量方向,是從內向外的;需要的能量方向,是從外向內的。它們正好相反。有時我們分不清愛和需要的不同,如何分辨愛和需要的不同?
感知你的能量狀態。當你感覺到你的能量狀態是從內向外的,那是愛;當你感覺到你的能量狀態是從外向內的,那是需要。如果因為一樣東西,你感到滿足,那是愛;如果因為一樣東西,你要了還想要,你因它感到更大的饑餓、不安全、不滿足,那是需要。
愛時,你變成清泉,你所愛的人變成玫瑰,你澆灌它,你滋養它,你使它變得灼灼艷美;需要時,你變成一個旅途饑餓的人,被你需要的人變成你的食物,你吞食他,你咀嚼他,你利用它,你還誤以為你愛他。愛是佛陀式的,需要是魔鬼式的,每當你愛,你處在佛陀的狀態,每當你想要,你處在魔鬼的狀態。
事實上,對生命本體,愛和需要是平等的。只是,當你愛時,你直接體驗到幸福;而當你需要,而所需要的事物又在外部,且不受你掌控,它往往為你帶來痛苦。
愛是一種能量外流狀態,需要是一種能量內流狀態,當你能像虛空一樣超然于內流外流,愛和需要變得平等。你愛一樣事物,很好;你需要一樣事物,很好;你愛一個人,很好;你需要一個人,很好。你被一個人愛,很好;你被一個人需要,也很好……當你擁有超然平等的心,一切都變得很好。
愛讓你的心待在源頭,作為源頭而存在;需要讓你的心迷失,讓你的心離家出走。
對于多數凡人,每當你產生一個需要,你的心就迷失一次,你的心離家出走一次。仿佛你變成一個獵人,誤入森林,追逐獵物——而那是幻影,你飽受辛苦,卻無所得(并未真正解除你內在的饑渴)。
但當你愛,你越愛你越在源頭,你越愛你在感覺成為你自己。這是為什么圣人們教導愛,而提醒人們警覺需要的原因;這也是為什么,每當你愛,你感覺到好,而當你需要,除了暫時的感官舒服外,你感到潛藏的、更大的空虛和不安定感。
愛是呼,需要是吸;愛是吐故,需要是納新;愛是新芽出生,需要是落葉被大地吸收;愛是出,需要是入;愛是對自性而言的,需要是對自我而說的……
作為修行人,愛和需要,我們不贊此貶彼,但要分辨它們,覺知它們,以使我們走在快樂和安全之道上。
分清你是愛一個人,還是需要一個人,分清哪些時刻你是愛他,哪些時刻你是需要他,這樣有利于你的心智的自由。
請了解,不管愛還是需要,都只和你自己有關,和他人無關。他人存在或出現純粹是來奉獻的。奉獻是事物的本性之一。
如果有一個人能被你愛上,感激他;如果有一個人能被你需要,感激他……他的出現和存在純粹是老天對你的仁慈,為了你,老天送來了他。
當你能感謝和感激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任何人任何事,你已處在愛中了。而處在愛中的人就是解脫的人,解脫的人就是自由的人。做個自由人不正是你的終極目標嗎?
來,因為一件事,因為一個人,純粹愛他,成就你自由。如果你只是需要他,那也很好,覺知這一點……
警惕沒有觀照的需要給自己帶來痛苦,攪亂你生活。
愛是向外的——清泉流啊流,流向山澗,流向石頭,流向月季花和玫瑰……享受流淌、釋放和滋養的感受;
需要是向里的——一位美女,一個靚男,一位智者——一盤美食在你面前……享用他/她,享受他/她,讓他/她滋養你,但警惕你的貪念和執著因著美食給你帶來痛苦。
永遠記得,如果你的心因它的美食而痛苦,那和美食無關,和你的貪念和執著有關。而你的貪念和執著,正是你要治理的,正是你要修行的。
修行修行,修的行的不正是這些嗎?
感激那些發掘和激起你欲望的人,他們都是化了妝的佛陀或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