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丟掉雜物,放下執念,斷舍離讓身心舒暢

我們一定經歷過這樣的時刻:本就不算大的家里堆放著各種雜物,每次想找個東西都困難重重,累積的雜物已經嚴重阻礙了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只會越來越消極,所以是時候學著斷、舍、離了。

今天分享的《斷舍離》這本書教我們用“斷舍離”的方式,讓家庭更整潔、心情更舒暢、生活更美好。本書是作者山下英子結合自身多年積累的經驗寫成,已經被譯成多國語言,在全世界風靡。

《斷舍離》是適合所有想改變現狀的人讀的書,這本書不僅僅教我們如何整理物品,更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學。相信無論之前是否聽說過斷舍離,只要打開這本書,就一定會對生活有新的感悟。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書,學習用斷舍離重新改造我們的生活。

拋棄頑固的“物質軸”思維,開始斷舍離

我們的祖先靠采摘果實和狩獵動物為生,他們對大自然中的物質有著濃濃的依賴,這種思維一代代遺傳下來,加之以往這么多年來物質不足帶來的恐慌更加劇了人們對物質的執著,也就是作者所說的“物質軸”思維。

面對某件物品,我們首先會想:這個東西能不能用?而不是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個東西。這就是頑固的“物質軸”思維在主導我們的思想。

在被“物質軸”思維主導的情況下,如果這件物品能用,那甭管它對自己的價值有多少,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把它留下來,即便從來不使用,只是丟在一邊,對其不聞不問。比如家里面壁櫥里堆著的某次旅游中買回來的紀念品,和廚房里擺著的用了一半后不再用的食用油等等。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作者給出了發生在她自己身上的例子:某天她收到在海外出差的好友送來的禮物,第一眼看到包裝禮物的禮品盒就喜歡上了,因為它顏色鮮艷、設計精美、十分考究,從而想都沒想地就把盒子收進了櫥柜里。過了幾天之后,她才猛然清醒,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十分詫異,明明她早已為“物質軸”思維設置了紅燈,又怎么那么自然地做出收集盒子的舉動呢?原來當時她的大腦出現的自發思維就是:盒子很好看,要留下來,而沒有想到自己并不需要它,完全可以扔掉。

這說明我們內心的“物質軸”思維是非常頑固的,時時刻刻都在潛移默化影響我們的行為,看到有用的東西就想收集和保存起來,帶來的后果就是家里由于保留著太多的雜物而變得凌亂不堪,想找東西的時候找不到,想請朋友到家里來坐坐都不好意思。環境臟亂差,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生活一團糟。

所以,想要有一個更好的居住環境,和更舒暢的心情,斷舍離給了方向和方法,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堅持不懈地努力打破頑固的“物質軸”思維。畢竟日常可見的大部分物品都有使用性,但并不是每一件物品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必要的。如果不需要某物品,那就果斷地扔掉它。

觀念斷舍離,將“我想”變為行動力

決定了這周末給家里來一次大掃除,等到這天到來的時候,又不想干了;或者瞅瞅這里,看看那里,掃掃這邊,擦擦那邊,發現需要收拾的東西有好多,不知從哪里下手,干脆放棄吧。是不是這樣子?明明已經下定決心大掃除,為什么無法堅持行動呢?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時,我們要做的就是給觀念先來個斷舍離。具體做法有:

首先,把自己想要整理的東西完全暴露在眼前。比如要收拾衣柜,那就把衣柜的所有門打開,將全部的衣服都拿出來擺放好,這可以迫使我們認清現狀,明確要收拾的東西有多少,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有人會問:整理衣柜這么簡單的事情需要這么麻煩嗎?作者告訴我們,正是這種想法阻礙了斷舍離的進行。如果你計劃下周去登山,那在這一周時間里,你一定會從方方面面做好登山的準備,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以確保登山順利。

家務勞動是一樣的道理,這不是大部分人所認為的簡單的事情,不是每個人都會做,要拋棄家務勞動很簡單的想法。在收拾衣柜的時候,也要事先準備,將衣物都拿出來,目光略過每一件衣服,仔細判斷它們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再做斷舍離就容易了。

其次,女性是一種容易陷入自責的生物,觀念上的斷舍離要求停止自我否定。在收拾屋子的時候,不要因為整理過程中手忙腳亂而懷疑自己,也不要因為結果不被他人滿意而心理受傷。

每個人擅長的東西都有所不同,就以職場高知女性們來說,她們在工作上展現出超凡的能力,深受同事的欽佩。可是家里卻亂作一團,收拾來收拾去都達不到心里的預期。難道這時候就要陷入無限循環的自我否定嗎?當然不是,拋棄心理上對完美的追求,會發現自己做的還不錯。

再次,斷舍離不是為了收拾東西而收拾東西,如果我們在整理屋子的時候,想的是健康舒適的居住空間,效率會大大提高,行動力也會明顯增強,這就是描繪家的具體構想。家,不是各種物品的堆放地,而是讓我們放松舒服的地方,想明白這點,收拾起來就會干勁滿滿。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作者曾去到千惠女士的家里,一進門,看到的是被各種日常用品和雜物包圍的客廳,男女主人的東西多到數不清,他們對待客人的態度也是冷漠的。女主人一直念叨:“太忙了沒時間”“太累了沒力氣”“覺得哪一件都有用”......男主人則是一副事不關己的姿態。

面對此種情形,作者沒有苦口婆心地勸他們要扔掉哪些東西,而是耐心傾聽,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沒想到的是,女主人稍作思考后竟然主動拿起了幾副團扇,說這些已經不需要了,然后起身收拾東西,在作者的眼皮下扔掉了不少東西。就這樣,十日后作者再次來到千惠女士的家里,發現雜物已經少了一半。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明白,如果不主動地轉變自己的觀念,別人指點再多都是沒有用的,所以觀念斷舍離是必要的。作者沒有強迫千惠夫婦扔東西,夫妻倆的行為完全是自發自覺的,因為他們的觀念改變了,他們意識到不該找借口,要想改變現狀,唯有行動起來。

雜物斷舍離,只留對“現在的我”有用的東西

毫無疑問,斷舍離一定涉及到扔東西,那么在處理雜物時,應該如何判斷這件東西是否需要扔掉呢?從以下三點進行考慮。

首先,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和廢品的東西”。

冰箱里已經過了保質期的食物,收納籃里斷了一半的剪刀,這兩樣東西無論怎么看,都是垃圾了,因為過了保質期的食物不能食用了,斷了一半的剪刀不能使用了。這個時候就應該毫不猶豫地把它們拿出來,然后扔掉,不帶一絲留戀。

也有一些東西,還能用,所以我們猶豫著是否要把它們留下來。每次出現這樣的情況,都問問自己:我是不是還愿意用它?也就是它對我來說,是否還有吸引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果斷地將這些廢棄物丟掉吧。

承認那些已經沒有使用價值的、和對自己毫無吸引力的東西就是垃圾和廢品,然后扔掉他們,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其二, 以自我和時間為判斷基準,考慮自身與物品的關聯度,再進行取舍。

以自我為標準,就是盡量少受他人價值觀的影響。不要因為別人說這件物品應該留下來你就照做,而是要以自我為出發點,自己決定是否要把這件物品留下來。

以時間為標準,就是立足于當下,而不是過去和未來。某件物品在過去曾經有用過,不代表我們現在還需要它;同樣的道理,某件物品在未來一定有用,但現在我們并不需要它。

考慮這樣一個情境:你的好朋友把他用了十年的眼鏡送給你,前提是這副眼鏡看不出任何的使用痕跡。朋友告訴你,眼鏡非常漂亮,質量也非常好,你會收下嗎?你會用嗎?

從自我標準來考慮:這副眼鏡的式樣是否符合自己的審美?眼鏡的度數是否跟自己相配?

從時間標準來考慮:現在的自己是否需要一副眼鏡?

所以,若是從自我和時間兩個角度綜合考慮過后,你很可能不會收下這副眼鏡。相反,如果你沒有考慮這兩個角度,只是想著眼鏡是朋友送的,不好意思不收,而且眼鏡能用,還是名牌,那你很可能就收下了,家里又多了一件雜物。

幸小姐已經能輕松地對大多數物品斷舍離,唯獨有一樣例外,那就是餐具。她家的櫥柜里面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餐具,可是她一個都不喜歡。原來,這些餐具都是婆婆送給她的,出于禮貌,她只能收下,過后也不好意思處理,就放了20年。

后來,幸小姐下定決心,收拾櫥柜,她把婆婆送來的餐具都拿出來處理掉。這一次,她選擇遵從自我的需要和內心的聲音,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愉快。

這就告訴我們,在對雜物進行斷舍離時,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有意識地按照自我和時間這兩條軸線綜合考量取舍,只留下對現在的自己非常重要的東西。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其三,以必要、合適和愉快為標準進行取舍。

這一點是對前一點的補充,出發點仍然是“現在的我”,具體實踐起來,只需要問自己三個問題:這個東西對我來說是必要的嗎?是否適合我?使用起來是不是心情愉快?

不必要的東西,雖然東西本身很好,但是自己并不需要,丟了也沒關系;不合適的東西,以前很重要,現在不重要了,要處理掉;不愉快的東西,每次使用,自己都不開心,干脆丟掉。

美登利女士喜歡簡約清爽風,可家里面堆積著很多的雜物,著實談不上簡約和清爽。遇見斷舍離后,她興奮地實踐著。已經不需要的OL時代的套裝,因親自洗碗而不再合適的洗碗機,以及忍著腳疼穿出去的高跟鞋被通通收拾掉......自此以后,美登利女士重新找回了輕松的生活。

一件物品,只有當它是必要的、合適的、令自己愉快的,才有在家里存在的價值。斷舍離讓日常取舍變成磨練自己的方式。

掌握一定技巧,斷舍離更簡單

斷舍離的理論并不高深,甚至可以說是淺顯易懂的。然而還是有許多人學習過后,仍然不知從何下手。針對這種情況,這里有兩個小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實踐斷舍離。

第一點就是先找“出口”。作者在開篇已經強調,斷舍離的精髓在于“出”,因此我們在家里實踐斷舍離時,也要先找出口,這樣可以讓家里更快地恢復流動感。

出口在哪里呢?以廚房來作簡單的說明,如果說冰箱和食品柜是入口,那么水池、排水管和垃圾桶就是出口。偶爾想活動下身體的時候,可以清理這些出口。

當我們真的這樣做了,就會明白清理廚房出口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很累人,然而看到結果的那一刻也是真的開心。同時,為了減輕日后清理出口的工作量,我們自然會注意嚴格控制入口。

不知道從家里的哪個地方開始斷舍離時,不妨試試先找到各個區域的出口,然后從清理這些出口開始。

圖片發自簡書App

第二點就是從切實能出成績的小事做起。初學斷舍離者容易三分鐘熱度,因為他們將目光瞄準“大塊頭”,被看似超大的任務量嚇到,半途而廢。相反,從少量的、小單位的物件開始,更容易堅持下來。

斷舍離是做加法的過程,不怕單次得分低,因為最終的成績是之前的所有分數累加起來的。從收拾簡單的小物件著手,慢慢到讓人頭疼的大物件,這樣可以逐漸積累我們在斷舍離這件事上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由美女士覺得自己很不幸,孩子天生殘疾,先生工作忙碌,自己又得了疝氣,久而久之,家里變得臟亂不堪,活著就像是行尸走肉。接觸斷舍離后,她想改變現狀,但環顧家里,到處都是雜物,根本不知從何處下手。

這時有人指點她就從扔掉有瑕疵的筷子開始,她覺得很簡單,照做了,心情變得無比暢快。自此以后,她對待人生的態度大為轉變,更積極了,更快樂了。之前她覺得“只剩15分鐘,什么都做不了”,現在她時刻利用這15分鐘,看看還有什么地方能做斷舍離。

單獨的一件小事不能改變什么,但從這一件小事中獲得自信和堅持下去的勇氣,一件件小事累積起來,的確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斷舍離就是這樣的過程。

圖片發自簡書App

當今社會,受“快節奏”的影響,生活更容易一團糟,但是我們對此的態度卻不能是麻木不堪的,只要想去改變,一切都不算晚,斷舍離教會我們如何實踐。將多余的物品清除出去,實現對家的美好構想,減輕心靈上的負擔,讓清爽劃過心頭。

演員陳述說這本書教會她做物質的減法、心靈的加法。將家里家外的物品打理的井井有條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斷舍離讓她于繁忙的工作中認真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從而卸下一直困擾她的重擔,能夠以更加輕松和愉快的態度對待工作和生活。

我們每個人都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期待,但美好的未來是要靠自己去創造的,這并不要求我們做出多么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比如實踐斷舍離,就從扔掉家里面的空瓶子開始。

一點點積累下去,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更有價值的物品和更整潔舒適的居住環境,還有更愉悅的心情和更自在的人生。讓我們立足當下,從小處著手,實踐斷舍離,要相信現在的每一次小變化都會帶來更輕盈美好的大未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