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讀書 day18】——《忘卻力》

17.03.30 《忘卻力——先忘后記的思考整理術》66min讀完+50min復盤、筆記

【day18 水若】

這本書是日本的外山滋比古寫的,他寫了很多暢銷書,作品被收錄在日本中學的國文教科書中,影響力很大。

開篇作者提到:“其實有些東西即使忘掉了也沒什么關系。忘卻對思考新事物還有所裨益。”他認為忘卻和記憶互為表里,樹立了“忘卻論”。他說創造性思考才是人類所應該從事的活動,而獨創的土壤則是忘卻。

作者主要從以下三個篇章來闡述:

1.人們創造“呼吸”這個詞的確經過了反復斟酌。首先要吐氣,把殘留的污濁氣體全部排出體外,然后再充分吸入新鮮空氣,這才是深呼吸。與此相同,忘卻也應該優先。經過忘卻的整理,大腦變得井井有條,攝入新知識、新信息,然后記憶再大顯身手。

2.柏拉圖說:“心靈如同鳥籠,捕獲各種各樣的鳥兒放進鳥籠就是記憶,抓住鳥籠里的鳥兒就是想起。”

3.我們錯誤地以為人應該完全記憶,實際上部分的記憶、扭曲的記憶、選擇性記憶才是正常的記憶。換句話說,人類的記憶是生理性和心理性的,而不是物理性的(計算機)。

4.如果我們不能有意識地丟掉某些記憶,頭腦就會被垃圾填埋。

5.我們處于信息過剩的時代。大腦不是容器,裝進過多東西的話,人就喪失了求知欲望。在記憶、學習前,別忘了把頭腦清理干凈。所謂清理,就是扔掉多余的東西,排除干擾。換句話說,就是忘卻。

6.知識與思考量成反比。要避免患上知識過多癥或知識性代謝綜合征。方法有二:把多余的價值較低的知識信息拋棄掉;通過思考把知識消除掉。只讀書的話,容易變成不會思考的人。人類必須確立記憶與思考相互轉換的新的生活方式。幕后的主角正是忘卻。

1.我們更應該關注早晨工作的效率,自古以來都認為早晨頭腦思維敏捷就是證據。午前和傍晚也同樣是頭腦狀態良好的時間段。因為胃里一旦有了食物,消化就要耗費能量,大腦活動也會隨之進入低谷。

2.適于思考的“三上”和“三中”。馬上、枕上、廁上。浴中(血液循環好)、途中(散步)、集中(使我們忘記很多雜事)。

3.負面情緒的排遣。“心有所感而不言難免腹脹”,可以挖個洞對洞說。也可以對適合的人傾吐。

4.賈島韓愈“推敲”的故事。寫好的文章馬上重讀的話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推敲。這時應該將它暫時忘卻,通通風,撂一撂。時間促進忘卻。而忘卻可以將多余的不純的東西加以凈化和純化,作用不可替代。

5.體育運動可以主動進行感情進化。

6.“堅持就是力量”。但盲目的堅持,并不能成為力量。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有技巧的堅持。間斷性地堅持才是真正的力量。換個城市旅行以振作精神,換個地方寫作以增加效率,異地療養以對待某些疾病。都是這個道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也可以解釋成,不要持續不休,而是要常休息,常忘記,慢慢學習。

1.認真學習,痛快玩耍。只知道學習不知道玩的孩子是笨孩子。人不但要工作,也要休息。不眠不休的記憶會使思維停滯。

2.不記筆記更好。用心聽講就可以了。

3.時間具有凈化作用。“那些哀愁已經遠去,這些哀愁也將遠去。”

4.一個太多。如果同時進行好幾件事,就肯定能得到間歇。這既有利于大腦,又使忘卻有了充裕的時間。越是繁忙的人,大腦活動越頻繁。做事不宜過于專注,一心多用才符合內心的要求。不但是工作,而且在學習方面。適當分心可能產生積極的影響。一個太多,或許注意力的分散才是創意之道。

5.大多數人都陷入了知識過剩的泥潭里。忘卻優先,思考緊隨其后。

后記:人類總是被知識、情感、欲望、利害所羈絆,只有摒除這些,人類才可能獲得自由,而解放我們的不是別的,而是忘卻。沒有忘卻就沒有自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