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大年初六忌出門,宅在家里讀書。
跟著夏老師讀700多頁英文版《哲學的故事》之斯賓諾莎,今日已至“知性改進論”篇章,不由得贊嘆東西方先哲精神與思想的交匯。
我想,中國的陽明先生之“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非常精準的闡述了斯賓諾莎的觀點,all the things had nothing good or bad in them save in so far as the mind was affected by them.
為善去惡,與自然和諧共處,斯賓諾莎也給出方法,他說,獲得榮譽和財富有很多好處,但如果想要探索真知,就要停止追求名利。因為如果追逐名利,就要想方設法取悅別人,遠離心中的真理。.......用中國話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需要知止,與自然秩序合一。或者如莊子子所說的境界。“獨與天地精神之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同樣老子早給出答案: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讀到這里,在這里思索,莊子是公元前3世紀,老子更早。斯賓諾莎是公元17世紀。相差約2000年。
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怎樣的哲學體系,宗教派別,演繹或者歸納,人類從未停止過思考。
或許,是時候重新翻閱原典了,文言文,拉丁文,或者梵文。如果說文字是障礙的話,那么杜蘭特早給出方法:
These are hurdles in the race ,which will deter the weakling but will stimulate the strong.
放下勇猛精進的心,勇猛精進。
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胡適)
《哲學的故事》之后,翻開的將是哪本書,或許,你也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