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到100天,我們期待的2022北京冬奧會就要召開了。
10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了發布會,北京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長張建東表示,目前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北京城區、延慶和張家口三大賽區的場館都已如期完工。
明年1月27日冬奧村將正式開村,2月2日將開展火炬傳遞,拉開北京冬奧會的序幕。
本屆冬奧會最大的特色,就是“綠色環保”,組委會在新聞發布會上強調,北京冬奧會將實現碳中和。
今年6月,北京冬奧會11個場館取得了綠色建筑認證,北京所有新建冬奧會場館都達到了最高等級的綠色三星標準,改造場館也都通過改造達到了綠色建筑標準。
北京冬奧會還通過500千伏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工程,創新性地將張北地區豐富的綠色清潔電能引入北京,使北京冬奧會成為歷史上第一個100%使用綠色清潔能源的冬奧會。
由于冬季運動會更加依賴自然環境,而且季項目的精英化傾向導致部分昂貴的場地設施使用人群較少,以往多屆冬奧會都成了生態的災難。
1992年阿爾貝維爾冬奧會,是首屆因環境問題引起全球大范圍關注及抨擊的冬奧會。阿爾貝維爾冬奧會的競賽場館和其他配套基礎設施都建在了被森林植被覆蓋的山區,對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
2006年都靈冬奧會的舉辦,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大量的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大量游客的到來,使阿爾卑斯山遭到嚴重的生態破壞。
2022年北京冬奧會,將如何做到100%的綠色環保?在規劃與建筑設計方面又有哪些亮點呢?
C位場館“冰絲帶”,滿滿的環保黑科技
北京冬奧會的標志性建筑,被稱為“冰絲帶”的國家速滑館,是2022年冬奧會北京城區唯一新建的競賽場館。
極富動感的“冰絲帶”造型,靈感來源于運動員速滑時的軌跡。
國家速滑館的整體建造采用了世界體育館跨度最大的馬鞍形單層索網結構,長跨約200米、短跨約130米受力最優,形態最美,形成獨特的輕、薄、軟的屋頂,用鋼量只是傳統鋼結構屋面的四分之一,大幅度降低了場館用材量和建設的復雜程度,從源頭上減少了碳排放量。
這一方法有效控制了比賽大廳的空間容積,降低了冰場制冰、除濕、空調等能耗,同時,單層索網結構極大地降低了建筑的整體高度,使建筑自然融入仰山腳下的森林公園。
國家速滑館還采用了新的建筑材料“?碲化鎘發電玻璃”,它既能起到玻璃的作用,又是太陽能面板,可以為場館提供綠色電能。
速滑館還采用了一種新的制冰技術,叫作“二氧化跨臨界直冷制冰”,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環保的制冰技術,碳排放趨近于零。制冷過程中產生的大量高品質余熱,可以回收再利用,用于生活熱水、澆冰車用水、轉輪除濕等,比傳統方式效能提升30%。
同時,場館還能利用無處不在的空氣為3000平方米的場館管理用房供暖,每年可實現減排二氧化碳160噸。
盡量不建新場館,讓奧運“遺產”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為了節省資源,北京2022年冬奧會冰上五座場館中僅有國家速滑館“冰絲帶”為新建場館,而其他場館都是由2008北京奧運會既有場館經過改造而成,如國家游泳中心、國家體育館、五棵松體育中心、國家體育場等,讓奧運“遺產”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首都體育館,經改造后將成為冬奧會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項目的競賽場館,外觀上“修舊如舊”,內部則進行多項技術改造提升,也和速滑館一樣采用了“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新系統的節能率可達到50%。
我們熟悉的水立方則變身為了“冰立方”,作為北京冬奧會的冰壺賽場。這是世界上首次采用智能化技術,實現水冰轉換的奧運場館。工程師在泳池底部搭建鋼架,在上層鋪設與電腦相連的預制混凝土板,制冰的冷凝管,每一條都印有編號,方便在以后的循環利用中找到對應的位置。科技與匠心融合實現了“水冰轉換”的中國奇跡。
位于首鋼工業園的滑雪大跳臺,是世界上第一座永久跳臺,也是冬奧歷史上第一座與工業遺產再利用直接結合的競賽場館。
除跳臺本體以外,賽事的配套設施全部由首鋼冷卻塔區域的工業遺產改造而成,實現了競賽場館、工業遺產再利用、城市更新的完整結合。該項目受到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的高度肯定,巴赫稱其為“對國際奧委會2020議程的理想詮釋”。
建筑設計讓位于生態,融于自然山林
張家口賽區將承辦冬奧會大部分雪上項目的比賽。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和國家冬季兩項中心三大場館的觀眾區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冰玉環”,整個環形平臺冬季被白雪覆蓋,自然地嵌入周邊山體。
“對自然最小干預”的原則貫穿于設計的始終,賽后留下來的對地表生態有影響的足跡,將被全部消除,地面上的臨時設施將全部撤走。?
國家跳臺滑雪中心被稱為“雪如意”,跳臺環形頂端、賽道剖面線和底部看臺的曲線看起來很像中國傳統的吉祥物“如意”。這樣的造型并不止是為了美觀,它的具體曲線確定是根據建筑防風的需求設計的。
在冬奧會之后,“雪如意”的操場可以當作足球場,頂層可作為會議、展覽、宴會等場地,最大可能增加建筑的可持續性。
場館冬季采用風電供熱,夏季采用自然通風、外遮陽等被動式技術,不需要設置空調,大大降低了建筑的運營能耗。
在張家口賽區,生態修復要優先于場館的建設,被破壞的部分要及時進行清理及恢復原狀。例如,在U形槽賽道上補種綠草,目前經過自然演替,植被恢復情況較好。在場館周邊還進行了植樹造林,目前,張家口市共完成造林綠化1368萬畝。
在進行場館規劃建設中,盡量避免占用保護植物的生長區域。對于實在無法避免的占用,則通過建立植物保護基地,對重要植物進行移植和移栽。將重要野生植物遷移至保護基地,并對其進行專門的養護,以保護野生植物的多樣性。
張家口賽區還搭建了不少野生動物通道,以防止因山地雪上場館的搭建而影響動物的活動和迀移,比如在賽區野生動物經常活動的區域建設橋涵等。
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核心區位于北京的小海坨山南麓,這里建設有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延慶冬奧村以及山地新聞中心4個場館。這里踐行的是“山林場館、生態冬奧”的設計理念。
冬奧會延慶賽區總規劃師李興鋼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早在2015年,延慶賽區就進駐了一批林業、水務和環保專家,他們為延慶賽區制定出了嚴格詳盡的環境保護考核指標,然后才是設計師登場。
建筑采用分散布局,不破壞山型,不破壞森林的原貌,建筑景觀自然地融于一片自然山林之中,也體現出中國山水文化的內涵。
結語
國際奧委會評估委員會主席莫拉留曾說:“我們的目標是讓奧運會適應城市,而不是讓城市適應奧運會。奧運會應該與城市和地區的長期發展目標相適應。”
我們對這一屆北京冬奧會充滿了期待,希望它能為世界起到示范作用。
201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出了一份警報:到2030年,全球氣溫升高需控制在1.5 攝氏度以內,否則人類將面臨一場巨大的危機。
從現在算來,留給我們的時間還有不到十年。
綠色建筑乃至于綠色城市規劃,是緩解危機的重要手段,建筑師和規劃師們都應該以保護我們的地球為終極使命。
參考資料:
《有關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幾大關注問題,這場發布會都說清楚了》(《新京報》,記者:陳琳)
《可持續性冬奧的中國實踐:全尺度空間干預的框架》(《建筑時報》,作者:張利、謝祺旭、劉楠、馬塔 · 曼奇尼)
《【AT探秘冬奧】2022冬奧會唯一新建冰上競賽場館“冰絲帶”,究竟藏著哪些秘密?》(公眾號:AT建筑技藝,作者:鄭方)
《考察 | 與2022冬奧會建設一起 “可持續”前行》(清華建筑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