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者大都會發自內心地愛護孩子,希望孩子身體健康,心情快樂。
讓孩子吃飽穿暖容易實現,父母只要稍微用心就可以做到。養育問題好解決,孩子的教育恐怕是很多家長都頭疼的問題。
你是不是也有下面的苦惱?
孩子看上的東西,一定要馬上買,如果不給買,就哭鬧不停。
媽媽生病了,孩子還非要媽媽講故事。
這兩個問題,表面看起來是孩子“任性”“不體諒媽媽”,實際上背后隱藏著一個共同點:父母不會拒絕孩子。
好的拒絕,可以讓孩子與父母更貼近。
壞的拒絕,不但會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可能還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這一周我讀了李雪老師的《當我遇見一個人》,作者坦言自己痛苦的童年,向父母們說出真誠的希望:好的親子關系是孩子一生幸福的源泉。
下面就和大家分享書中關于親子關系中如何對待孩子提要求,尤其是如何拒絕孩子的話題,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兩個原則
01.及時滿足
我們這一代從小就被進行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教育,我們對父母的拒絕習以為常,基本不敢提要求。即使內心喜歡得狂熱,表面也要波瀾不驚地表示:我什么都不想要。
我們也有了孩子,習慣性地像當年一樣拒絕孩子的要求,認為他一提要求就答應滿足他,這是放縱嬌慣,會使他貪得無厭,變成唯我獨尊的小皇帝。
我們對這樣的理論深信不疑,并且堅決執行。
是時候拆掉育兒路上的頑固障礙了。
本書的作者李雪老師主張應該對孩子的請求及時滿足,不用擔心孩子從此被慣壞。
有的孩子為什么總是歇斯底里地要求,是因為慣壞了嗎?
恰恰相反,孩子的要求總是不能得到及時滿足,所以他才采取了這種方式,希望能夠達成目標。如果孩子的合理要求能夠及時滿足,他知道父母對他的愛,他有信心,能夠等待,自然不會無理取鬧。
“成長本是一件不斷流動的樂事”,在愛的關注下,孩子會自然流露純真的本性,怎會可能被慣壞呢?
及時滿足,有兩層含義,一是及時回應,二是能滿足的盡量滿足。
如果經常無視孩子的需求,拒絕,批判,會有什么惡果呢?
*孩子沒有安全感和信心,可能會以為周圍的人都不喜歡他,容易焦慮。
*長大后很容易被別人的小恩小惠誘惑,一遇到對自己好的人就奮不顧身。
*可能會走上兩個極端,有的人可能變得貪婪,不容易滿足,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快樂所在。有的人可能會變成任人宰割的老實人,從小在家里就是被這樣對待的,別人這樣對我,我就應該承受,當不能承受之時,心理也就崩潰了。
02.拒絕不可怕
001.拒絕和接受是硬幣的兩面,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拒絕和接受一樣,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這句話如此簡單,也如此震撼。
我們怕被拒絕,以為被拒絕就是自己被否定了。這是因為我們從小經常被批判性地拒絕。
002.不作批判性地拒絕。
我們不愿直接拒絕別人,怕別人以為自己故意拒絕,于是想方設法找出一些借口和理由,使對方明白不是他的問題。
我們對孩子可完全不是如此了,拒絕時總是挑孩子的刺。
比如同事請我們幫忙做一件事,我們不想幫忙,可能會說:不好意思,我手頭還有其他緊急的任務,暫時不便,請你原諒。
孩子請我們幫忙做一件事,我們果斷拒絕:你自己不會干呀,你咋這么懶呢?什么都爸爸媽媽幫你,將來你就啥也不會干了。
這樣的拒絕會讓孩子特別痛苦,痛苦的不是被拒絕這件事,而是感覺到因為自己錯了才被拒絕,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
如果我們是被批判的孩子,做何感想?會開心嗎?
即使拒絕,也要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
003.真實表達自己的拒絕,不要說謊。
哪怕你告訴孩子,我現在就是不想花錢。
其實孩子是最講道理、最好商量的。
004.拒絕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拋棄的感覺。
你非要買是吧,我先走了,你自己在這哭吧
你還要吃糖是吧,等你牙齒都壞了,我們可不帶你去醫院看。
你不好好聽話,姥姥姥爺再也不來看你了。
你再不擦干淚,我再也不給你講故事了。
……
我們是怎么說出這些核武器的?摧毀了多少個愛細胞啊。
拒絕孩子時,要注意不要讓孩子產生誤解。拒絕不是不愛他,拒絕不是他做錯了。怎么避免這樣的誤解,如何更好地拒絕呢?那么在拒絕之前先思考兩個問題吧。
兩個問題
靈魂女王李筱懿老師分享了自己減少口出傷人,提高情商的三句問話:
我要說的話是真的嗎?
是善意的嗎?
對當前狀況是有用的嗎?
這對成人間的人際交往很有用,同樣也適用于父母對孩子。尤其是前兩點。
01.拒絕是必須的嗎?
哪些要求是我們必須拒絕的?現在我們來想一下。
*這個要求是侵犯或者影響他人的。
比如因為被小朋友打了一拳,孩子要求家長狠狠地踢對方一腳。
或者孩子特別喜歡自己的好朋友,晚上十點不睡覺,要求家長帶他去好朋友家里玩。
*這個要求可能傷害到自己或他人。
比如孩子坐車外出,不想系上安全帶。
還有的孩子看爸爸開車很威風,也想體驗一下,老爸覺得自己在旁指導沒什么事,于是讓孩子坐上了駕駛座。這樣的不拒絕,太可怕。
孩子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不懂事,這種要求極少遇見。
孩子可能還會提出一些超出我們經濟能力、時間精力條件的要求,是我們做不到的,也只能拒絕。
02.當我拒絕時,我說出的話是善意的嗎?
怎么判斷是否出于善意的目的?
*我是為了發泄自己的怒氣嗎?
*我是嫌棄他的哭鬧任性嗎?
*我說出的話是對他的人身攻擊嗎?
*我說出的話是對他的負面評價嗎?
*我說出的話會讓他難堪嗎?
相信在拒絕之前經過這兩步思考,我們至少可以做到不隨意拒絕,不口出利劍。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內容,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