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號出差,沒能親臨盛大的校慶日,而9號周六正好在新上院要上一天課,終于得以感受一番:即使是中午吃完飯走在校園里也就十幾分鐘,也能十足的感受到歡聚的氣氛。
陽光明媚,綠色滿園,人來人往。我在食堂吃完午飯走回新上院的路上,忍不住拿出手機一陣狂拍照。
有老者,有年輕人,有伉儷,也有年輕的一家三口,有脫產在讀的志愿者,也有像我們這些周末過來上課的在職學生。他們或三五成群互相開心的聊著,或一個人獨自回味著校園。
所有這一切似乎都在把一些東西直接切入我的的內心。
相聚的歡樂、返校的自豪,以及時過境遷的流年。
交大人
說實話,交大并不是我的母校,只是去年夏天開始有幸在徐匯校區在職讀書,方才對交大以及交大人有了些深入的了解。
“交大是交大人的交大”。
下面要引用的這一段文字或許就能很簡單道出其中的寓意。這段文字是一位參與交大校慶的MBA學長(大家叫他"悠爸",應該沒有版權問題吧)發布在朋友圈里的,他這么寫道:
這段時間,連續參加交大校慶的一些志愿者工作。一復旦同門小師妹對悠爸說:你算哪門子交大人?你不是復旦的嗎?
悠爸說:算啊。我06到09年在交大讀MBA啊。
小師妹:你在交大有過宿舍么?
悠爸讀的是part-time MBA,只能回答:沒有。
小師妹:沒宿舍的哪里能算交大人。
文字其間雖然浸透著喜劇以及些許尷尬,但也確實表明了【交大人】的特殊與自豪,同時,我也覺得,【交大人】這一稱謂,或許真的是越來越寬泛了。但是【交大人】的底蘊和DNA在這120年間自始至終、持續的發揚光大確也是不爭的事實。
新的大樓,新修的道路、新換的教學設備。當然,軟實力也越來越"新":合作院校越來越多,各種排名越來越靠前…接納、融入的范圍之大、之廣也是其新思維的體現。
曾經聽任課老師說起過,上院的學生應該不僅僅學習知識,更要分析、鉆研,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努力形成自己特有的系統知識體系,不管是在學術還是技術方面,都應該更加的深厚和全面。
請問我們做到了嗎?有多少面臨論文的壓力疲於找各種資料東拼西湊?
作為一個沒有什么交大底蘊的、正在朝著成為【交大人】的方向努力的、在校慶那天以上課間隙的方式參與校慶的一名普通在職學生,在今天,用手機拍下了兩個特別感興趣的地方。
一個是洋溢著像逛公園般開心的三口之家
他們早已為人父母,今天帶著孩子來參加校慶,充滿著自豪。也就在我們上課的時候,來了一個三口之家,爸爸帶著女兒挨個看教室,同時嘴里不斷的給女兒解釋。
或許他們每到一處曾經學習過的地方,就會對子女說:孩子,這里就是我們心里的交大,這里就是我跟你一直提起的永不能忘記的校園;等你長大了,也一定要來做交大人。
另一是我更加喜歡盯著看的(請原諒這種不禮貌)那些返校的老者
在羅列拍到的照片前,先看看校慶的各類采訪中,那些老者的晚輩們都說了些什么:
我的姥爺...是一個正直善良的人,他教我做人要學會感恩...
我的爺爺...就是很嚴謹吧,他做事特別認真...
我的父親...他常說,重要的是一直保持一顆年輕的學習的心...
我的外公...他很緊跟潮流的,英語、微信樣樣都會,他總是去旅游,很熱愛生活...
我的父親...他是個言傳身教的人...
我的母親...她對我的影響就是做事要嚴謹,要認真,細節決定成敗...
......
上面這些晚輩的言語,或許能道出些交大人的底蘊。而這些老者是幸運的,因為他們有晚輩的陪伴,一起來參加這校慶盛世。
而這些老者是不幸的,因為他們的晚輩估計大部分已經將他們堅持一輩子的原則早已丟失在了書本上或者兒時的記憶里。
我注意到,還有一些老者,年紀稍微越大一些的,反而是一個人在行動。他們步伐緩慢,或許是因為在思考、在回憶,也看不清臉上的表情。
我很想很想知道,"交大"這兩個字,在過去四五十年后,對于他們究竟意味著什么?
這么自豪的返校日,他們的晚輩呢?是他們堅持要獨自回來看一看回味一下嗎?
不知道,這些老同學見面的第一句話聊的是什么?
也不知道,他們拍攝是想留住現在,還是想追憶過去?
也不知道,他們看著這些景象,是更多的想到過去,還是更多的感嘆現在?
那一臉的緊張和卑謙
就在下午,教我們《運營管理》課程的,碰巧也是一位老者,一位老教授。或許是他上課的方式比較悶,或許在所謂互聯網橫行天下的當前,沒有多少人真的愿意靜下心來學習以傳統制造業為基礎的運營管理,所以班上一部分同學故此并不專心聽課。
而他們沒有注意到的是,這位教授由于年紀大,每次按時下課的時候,總會迅速地去坐到在椅子上休息。雷夫能感覺到,他估計很累很累,一節課一個半小時站下來,是有多么的辛苦。同時,他或許也知道,下面這些學生們對他的課程的態度的不屑,盡管他在課堂上懷著一臉的緊張和卑謙,經常強調,運營管理的思維,不僅僅針對制造行業,對服務行業也是非常之受用的。
很巧的是,就在這個時候,進來了另一位返校老者,他聲稱已經畢業48年,想進來在我們這個教室(S207)拍一張照片,因為當時他就在這個教室上過課。
這位校友拍完相片,說了聲謝謝后就轉身離開了,并沒有表現出跟我們說話的意愿,一臉熟悉的緊張和卑謙。
日益變化的學生的需求、社會發展的需求,碰撞著象牙塔內學術類教育的固有模式,也碰撞著老一輩的思維、風格。
當稱之為“求學”的教育變為招生市場,不論多牛逼的教授都不敢得罪學生、不敢得罪學校的KPI指標之后,老者只能改變自己:每每說到某些東西,總用一句“哎,這話不能細說”來結束。
這些老者,在努力改變著自己的同時,將如何保持自有的嚴謹和認真?他們如何看待這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他們能否看得到這一批又一批的【交大人】對交大底蘊和DNA的繼承和發揚?
記得有一首歌曲名叫:Go big or go home. 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現在這個社會中一些人的浮躁心理。而這些老者,校慶返校的到來,卻是硬生生的告訴,在他們眼里,對Go Big或許有著不一樣的理解和解釋,他們嚴謹、認真,他們言傳身教,他們嚴守著學術的態度,扎扎實實的度過著他們的一生。
作為交大人,他們憑借著固有的底蘊和DNA,在今天,自豪的Go home。正如上海交通大學公眾號推送的文章標題寫的那樣,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過于:我等你,你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