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今天是《與孩子的天性合作》學習的第三天,孩子的教育分三個重要時間,第一時期是0到6歲的小孩,這個時期教育有兩個秘訣:模仿和樣板;第二個時期是7-13歲,這個時期教育有兩個秘訣:遵循和威信,宜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和音樂,感受其美麗和規律,同樣適合培養審美和藝術的感受力;第三個時間是14—20歲,這個時期教育有兩個秘訣:思想自由和獨立。
№16 思考與討論
? 隨著教育實踐的深入,盧安克漸漸體會到了各種艱辛,尤其是兩國教育觀念本質的不同。他開始努力地向國內介紹天性教育的理念,這其中有個重要核心是,孩子在14歲以后才會產生屬于自己的獨立思想,這時候再進行智力開發比較好;而對于年紀稍小的孩子,鍛煉他們的身體、意志和感情更為重要,而且這期間最好少一些知識性教育或者是只進行一些不求甚解的教育,等到以后,他們的能力自然地會被喚醒和發揮。這固然和我們流行的習慣的理念大有不同,而且這套理論中有很多概念都不太容易接受和理解,比如說“靈心”和“精神力”,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對待和思考這種教育思路。試著想想,給孩子那么多的早教課真的有用嗎?對孩子的未來真的是好的嗎?這是宏觀的方面,就學習本身來說,也許有時候我們需要學會不那么急于求成。看看這部分內容里盧安克教英文課的例子吧,培養語感要遠比語法和單詞的“填鴨”或是細摳“s”的不同發音重要。
? ? ? ?當然,我將盡量減少概念性的敘述而給大家更多盧安克的親身經歷和思考,以便大家更好地接受。
№17 孩子所需的教育
在孤兒院工作期間我還接觸到了《兒童的教育與改革》,學了很多理論方面的東西,下面是其中有關各個年齡段孩子所需不同教育方式的內容的翻譯,間或有我自己的總結:
幼兒時期需要的教育
0到6歲的小孩,根據他天性發展的本質,要改造他從父母那里遺傳得到的身體,要把這個像照搬父母身體的“模型”改造成個人自己特點的身體。這時期的小孩會通過接受和模仿環境中所感知到的來構造自己的身體、動作習慣、思考習慣、感情等等。所以只能通過給他一個能模仿的環境來教育這種年紀的小孩。孩子出生之前,大自然給小孩安排了母體這個合適的物質環境;同樣,孩子出生以后,教育者也應該給孩子一個合適的物質環境。
教養這時期的小孩有兩個秘訣:模仿和樣板。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人是最會模仿的動物。模仿對于1—6歲的孩子尤其重要,他們模仿物質環境中發生的一切。物質方面的環境包括很多,不僅包括孩子身邊物質方面的活動,也包括孩子所能看到的過程和環境能對孩子的精神起作用的方方面面,還包括孩子身邊的人所有有道德的和沒有道德的活動,所有能看到的有道理和沒有道理的活動。
所以要特別重視在身邊環境中避免不宜孩子模仿的活動,如果教養孩子的人在孩子身邊干了某一些事情,然后對孩子說:你們不能學習我干的這些事情。這是很不實際的。因為0到6歲的小孩還不會判斷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他們以為什么都是好的,什么都是要模仿的。如果父母為了教育小孩而罵他,小孩學會的是罵人。如果父母被小孩罵,所以懲罰他、打他,小孩又學到的是打人。用語言來教育孩子懂得道德和道理,這時對孩子來說還不能起作用。只有父母在孩子身邊的時候做有道德的事情,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兒童時期需要的教育
7到13歲的小孩根據他天性發展的本質要改造他從父母那里遺傳得到的生命構造,要將它改成有個人特點的。過去給孩子物質方面的榜樣讓他模仿,現在要給孩子一種能給他意義的環境,給孩子一種能追求的價值觀念,給孩子一種意義的形象和比喻。
這時期不是感觀直觀而是精神直觀才適合對孩子起作用,精神方面的觀念在這時是最好的教育手段。所以最重要的,是孩子在教育者中發現具有一定素質及個性的人,通過這個人的觀念啟發得到聰明才智和道德觀念。現在不是以前(1—6歲)那樣以模仿和榜樣作為教育最重要的部分,而是遵循和威信。不是通過壓力,而是通過直接的精神觀念。通過精神觀念,孩子才能構成良心、習慣、愛好和協調脾氣,然后據此觀察認識世界的權威。歷史和故事的人物形象必須引導孩子的良心和精神方向。7歲以前給孩子講故事,主要注重的是趣味和使他舒暢、高興;而現在要利用故事給他一個偶像,讓他可以根據故事的人物形象來調整自己的行為習慣。可以通過這種方法來改正孩子的不良習慣。這時的孩子為了培養記憶力,要學會一些幾年之后利用智力——智力是一種14歲時才產生的精神力——才會理解的東西。但是只是通過記憶力接受而已,等到14歲以后再用智力來了解其概念和規律。這樣的天性學習方法可以運用在很多地方,比如說學會說一種語言后會更容易理解其中的規律。
同時,發展健康堅強的意志需要的基礎是7歲以前教育的,7歲以后就要注意鍛煉軀體使其堅強,生命構造也在這時期發展完善。此外,這時期也適宜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和音樂,感受其美麗和規律,同樣適合培養審美和藝術的感受力。
青少年需要的教育
14到20歲的青少年根據他天性發展的本質要改造他從父母那里遺傳得到的心理動力,要將它改成有個人特點的。隨著性成熟,孩子的心理動力產生了。也可以說出現、獲得思想了,這時他們需要獲得思想自由或者獨立的狀態。
小孩子接受、模仿的才能和智力判斷的才能是相沖突的,隨著孩子長大,他們會需要越來越多的判斷力,來抵御外界的和遺傳的影響因素從而建立個人特性和價值。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已經需要自愿給自己定下生活的價值和自己做法的規則。外界和遺傳的東西對他來說已經不是思想自由的了。也可以這樣說:幼兒還生活在環境中,意識不到自我,所以適合他的教育是給他一個好的環境讓他感受,而當他長大,就會需要更多對自己的控制、對物質和自己內心的意識。教育就是要順應這個過程。
№18 教育的基礎和家長的焦慮
一些失敗和經歷
我在孤兒院沒有找到目標,所以我又一次離開了。即便如此我還在考慮回中國,但有人建議我選擇巴西。那邊也有人邀請我,據說她在貧民區工作,給他們講課的目的是為了讓窮人獨立和學會安排自己的事,所以我去了。開始我住在邀請我的人家,后來,我自己還有窮人區的朋友包括區長都希望能到貧民區去住,繼續免費的教育工作。然而那個邀請我來的人開始不停質疑我,阻撓我去,最后我只能離開巴西回德國。而那個人很惱火,也難過,而且還讓窮人生氣起來,把她趕走了。有人問我:“你重復失敗不會很難受嗎?”可我不覺得。我相信需要發生的事一定會發生,同時我也很有興趣地觀察別人怎么做到一切。我已經感到,我的命運是我很熟悉的家。而且如果沒有我在巴西經歷的失敗,窮人怎能發現那些號稱幫助他們的人其實是在限制他們,他們又怎能獨立起來?從這種意義上其實那些人也達到了讓窮人獨立的目的,因為窮人再也不愿依賴他們。
回到德國后我幫忙照管了一個13歲的男孩。這個小孩喜歡玩電腦,因為電腦都聽他的。他會利用揚言自己要自殺的辦法來控制老師、讓他們害怕,來滿足他的條件和想象。三個照管他的專家后來也都被他控制了。我明白他只是希望別人聽他的。我讓他發現無法控制我之后他反而承認了我。不過后來在政府希望我繼續教他的時候,我沒再繼續。
我爸爸很擔心我能不能安排我自己的生活,能不能在沒有父母以后繼續生活下去。這主要是因為我沒有規劃過未來。不過我覺得,既然我不用贍養我有退休金的父母,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去做一些為了人類的事情。我也想,一個人的生活價值不是由他的生命長短決定的,而是由他生活中所做的事來決定的。如果我追求每個人都會去追求的錢,等于又多了一個追求錢的人而已,對這個世界來說有什么意義呢?
教育的基礎與家長的焦慮
1999年我用照管那個13歲小孩賺的錢第4次來到了中國,雖然暫時沒辦法去我想去的貧窮地方當老師,但在交涉期間我對中國的教育現狀有很多想法。
就如同我之前提到的教育理論,根據孩子成長的天性,屬于孩子自己的獨立思想是在14歲之后才會發生的,所以這時再開發智力比較好。我在德國所受的教育也是如此,我在14歲之前都是通過感情和意志去學習。當時我的智力當然比靠邏輯手段教育出來的孩子智力差得多,在考試時我好像根本不知道學到了什么東西。不過這只是在14歲之前,幾年之后就可以在智力上把之前學的東西發揮、喚醒。然而在中國實行這樣的教育面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中國家長往往特別著急,希望在一個學期內就馬上要看出好效果。他們等不了幾年之后才出現的教育結果。急躁的教育不斷地要求結果,同時又不允許有一個得到結果的過程。
然而如果我們研究小孩天性發展的本質就會發現:從14歲開始,智力才是個人自己的和自由獨立的。14歲之前當然也有發揮智力才能的可能,且能發揮的有很多,可是這種智力是從環境中接受的。如果這時我們讓一個還意識不到自我的小孩開發智力,他只是被動接受思考,這種思考永遠不能變成個人獨立的。這樣的小孩以后怎么能想得到別人沒有想過的事?有意識地去教育不屬于孩子自己的東西,這些不屬于他的東西就會永遠地遮蔽將來從他身上要出現的才能。
所以,在開發小孩的智力之前,我們需要的是培養孩子的感情和意志,為他的未來發展塑造堅實的基礎。需要擔心的不是小孩智力的發展,而是他的感情和意志夠不夠堅強,能否把用智力理解的東西付諸實踐。
其實每個小孩都需要經歷我們人類都要經過的過程:青春期的年齡需要經過破壞、失去、分開、獨立和得到認識的過程,這是教育最重要的基礎,教育科學離不開孩子這種天性的本質。所以老師對于14歲以下的學生要像鏡子一樣,對于14歲以上的要像窗口一樣。
然而社會對于學生的不良影響正在擴大,所以我想在學生的心里發揮足夠的力量和意志,避免他們像我們一樣輕易地放棄年輕時具有的理想,讓他們不依靠社會,并在社會上做出不同于社會理想的事情。其實有時候我會擔心社會的未來,因為如果我們只教給學生思考能力,不培養感情,那么高級的思考能力只是為低級的感情(心情和脾氣)服務而已;如果我們不讓感情引導智力,不讓感情成為智力的基礎,那么孩子的智力是非常局限的,也創造不了人們能共同生活的社會。
從小處說,如果我們沒有學會用感情和意志去理解而做事,雖然在智力的邏輯上能理解,也知道有改變做法的必要,可是理解之后又按照舊感覺和習慣繼續做事,就好像沒有理解一樣。就比如很多學生在邏輯上愿意認真地學習,可是因為感情和意志跟不上,所以他們的思考往往成空。但是如何能培養具有意志因素的感情和習慣呢?那就要注意小時候的環境和動作、藝術和做法起到的教育作用。
№19 怎么安排我的課程
我選擇了我的工作和任務
1999年7月,我一開始住在南寧郊區一家違法的水泥袋廠,老板讓我免費吃喝和住宿,但也會濫用我的名義。后來我找到了幾個愿意聘請我的學校。只是,這些公辦學校沒有許可證,而且他們滿足不了廣西教育廳和外事辦的條件,我還是得不到正式工作。我也考慮過是不是該放棄,但我有堅持的意志。然后有人給了我出了主意,我打算自己設立一個代表外國機構的中國辦事處,這樣我就可以自己負責自己。我找了一個我曾幫過忙的非政府國際慈善組織,成為他們的代表人。我給我自己的辦事處設立了一些規定:
辦事處的工作是幫總協會和中國學校交流、翻譯和提供一些對教育發展有幫助的資料,通過實際教育工作來研究和咨詢中國教師、學校等機構怎樣能改革教育,使學生能找到他們個人在社會上的責任。
德國總協會能夠資助發揮注重孩子天性本質的教育和相近教育的活動。辦事處只能幫助總協會安排,而且為了達到資助教育上的效果來幫助管理。
辦事處的工作人員要通過實際教育工作來研究和發揮注重孩子天性的和與之相近的教育,通過自己的生活方式來證明:只要有足夠的意志,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實現。
德國總協會的董事會才能決定協會和辦事處的工作方式和目的。其他工作人員以辦事處的名義做出的事都要經過這個董事會的同意。
因為辦事處是一個非經營、非營利性機構,所以不能做對社會沒有好處的事。
辦事處在中國和所有國家都不能賺錢,也不能收費。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不能以辦事處的名義來賺錢。
辦事處不能得到德國總協會的錢或者資助。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不能得到辦事處的財物或者工資。辦事處的工作人員自己負責自己的生活費和工作上的費用。
另外還要注意德國對于慈善協會的法律、總協會內的規章制度和中國對于辦事處的規定。
因為這個組織是發揮適合人類的教育的,所以我現在也要研究這種教育。有了辦事處,我就能夠以辦事處的名義派自己到想去的地方工作。而且因為辦事處只有我一個人,所以我就能一個人決定辦事處的事。當時總有人不理解,也總有人勸我辦學或投資。然而我工作并不是為了獲得成功,同時我只對教育感興趣,我不想從事管理。除了利用辦事處去貧窮學校當老師和進行我的教育實驗以外,我沒有其他目的。而我的實驗歸根到底是為了弄清楚如何在中國開展素質教育,或者說,一個普通老師在一所普通公辦學校能做些什么。
我安排的課程
我選中廣西陽朔中學嘗試實行我自己的教育,因為他們保證我在教育上的自由。其次,因為我要研究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我的專業也是設計,我很想當美術課老師。或者如果有社會與職業和勞動技能之類的課,我肯定想上這些。不過他們只讓我上英文課,雖然我的英文只學到初中畢業,而且比我的中文差,可因為我是一個外國人,所以讓我負責兩個初一年級和兩個初二年級的口語課。這四個班都是英語實驗班。
我為兩個初一班安排的課程內容如下:
1.每個星期朗誦一首同樣的英文詩的一段;2.一起念一下上一節課主要連詞的例子(復習);3.使用英文連詞,比如when,because,why等等;4.用英文表演一個必須是四個“朋友”來表達的即興話劇;5.用英文來介紹自己的生活經驗,同時翻譯出來。然后同樣地回答學生的問題。
兩個初二班的課程安排:
1.念單詞。從11月20幾日起開始練習念所有沒有時態規律的動詞;2.一起念一下上一節課的主要連詞例子(復習);3.使用英文連詞;4.用英文來介紹自己的生活經驗,同時翻譯。然后同樣地回答學生的問題;5.與學生一起嘗試討論前邊說過的話,把它翻譯成英文。
我布置的唯一作業是:寫信問我問題,我幫他們把問題翻譯成英文,再給出答案。
我之所以安排這樣的課程內容是有原因的。首先,其實我常常發現中國的英文教材上的句子一點深奧的道理也沒有表達出來;而且課本的說明太復雜,比如簡單的“a”和“the”也有一大堆規律,然而事實上根據語感就可以簡單地判斷何時該用什么。學習興趣是需要想象來引發的,可是過分注重這些小細節和定義會妨礙這種想象。而且我覺得口語課本上所謂的“日常用語”是沒必要說的話,學生能問“這是什么”和能回答“這是一輛自行車”有什么用?我想,世界上不會有人在看到自行車時還會問這樣的問題。一個安排得非常好的課題、課本或上課過程,如果跟學生的經歷沒關系,那有什么用?這不應該只是選填A,B,C或者D。所以我在口語課堂上沒有使用學校的課本。
當然,學校會要求我教學生多一點日常用語。我會考慮怎樣才能把難學的東西通過活動很容易地進入到學生的反應習慣中,所以我會用對白和表演劇的形式。還有通過念詩,雖然他們其實還不懂這些詩句,但他們能慢慢通過感情接受,能培養出語感和習慣。
№20 紀律與為人師表
紀律與懲罰
做老師的過程中當然會碰見調皮的學生,不過我會盡量不讓他的做法得逞,我也嘗試過讓調皮的學生批評同學的態度,起了一定作用。我還會模仿學生,使學生的不良習慣變得很可笑,這樣有的學生就會放棄這種做法。但我不會輕易在全班面前斷定某個學生是壞的,這種做法只會讓他無法改變自己。
其實當老師,需要成為一塊讓學生覺得可靠而穩定的巖石。而學生也會無意識地要求老師能夠如此,能夠讓他們體驗到生活的真理,讓他們從老師那里得到自己還做不到或還不敢確定的安定思想,也讓他們通過老師在道德上的做法相信世界的真理。如果作為老師的我一切的做法都離不開真理,我就能成為被學生崇拜的權威,學生將向我學習,同樣地發展自己的理想。這是最最重要的紀律,是對老師的要求。
學生需要的老師
其實如果不只為紀律著想,而是為了學生的健康發展,我們就會這樣考慮:教育不同脾氣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態度。暴躁型(急躁型)的孩子需要一個他能崇拜的老師,這個老師需要能做到他不能做到的事情,要冷靜。如果暴躁的學生發火,老師最好的做法只是冷靜地敘述,等學生冷靜下來自己判斷。憂郁型(冷靜型)的小孩需要的老師則是能引導他們去同情和關心別人的,因為這類型的小孩一旦看到別人的悲慘和困難,就會脫離自私的考慮。
樂觀型的孩子特別需要能看見的和探究的事情,對于這一類型的孩子,老師需要特別認真,要鼓勵孩子堅持。學習的內容也需要滿足孩子性格的特點和習慣愿望。穩定型的孩子需要一個表面上和他自己一樣、可是內心對他充滿關注的老師。
這也是我在《兒童的教育與改革》中看到的。
№21 “你那種教育不適合我們!”
我的教學方式面臨的重大問題是,我的學生們自己也想要明確的計劃和標準。他們頭腦里有很多對具體教育方式的概念,他們自己很清楚標準的課應該是怎樣的。因為我的課不適合他們頭腦里的標準,所以他們認為我不是個真正的老師。而家長們往往也對孩子能不能立刻說英文句子更感興趣,對孩子將來的思考能力和其他方面的發展卻不是很關注,所以,他們也覺得我的工作沒有效果。
然而我認為,教育者自己對兒童的欲望和期望只能壓制和破壞他的自我意識、才能和接受能力。如果教育者因為太過擔心孩子而幫他解決一切實際問題,那么兒童的個人能力會萎縮,而且什么都受不了,就像我在德國照管的13歲小孩那樣,甚至會利用這種期望去控制教育者,給他一種壓力,讓他代替兒童自己已經萎縮的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們永遠沒有能力去主動改變任何情況。可我的學生在學校已經習慣只需滿足計劃的生活,都不愿去改變。所以他們總是希望我給他們安排一些學習計劃,他們沒有才能從外面的世界找到興趣,原因是父母和老師已經把他們照顧看管得太好,忽略了小孩應該有自己的經歷——哪怕可能是艱苦的。父母的過分擔心,不僅影響孩子的興趣和天性,也阻礙他和周圍環境的聯系,這樣的孩子在學習時候就需要老師把一切變成理論課題才能接受。這種情況下,只有學生學會主動做事和對自己的做法負責,才有解決的希望。而為了讓學生鍛煉出負責任的做法,我不能不要求他們學會自己安排活動的空間和時間。那些直接注重結果的課會排除能夠引導學習過程和智力用法的感情。習慣注重結果的學生在我不給他們標準結果而只給感情印象時,他們就有一種從我的課什么都得不到的感覺。我想鼓勵的學習過程是感情上的,可是他們不讓感情參與教育過程。然而智力的理解和抽象的概念是反感、是記憶力和神經、是跟一切分開的死的理論;注重現象的學習和意志才是跟一切相連的有活力的血,是同感、是接受能力和創造力。
其實小孩根據天性非常希望能體驗到自己成為全班、整個生命甚至宇宙的一個部分。青春期的學生為了隱藏自己的心理,特別喜歡成為滿足計劃的一部分,比如成為年輕一代、全體中國人或班級的一分子。這種天性的愿望很有必要,可是小孩希望融入的不應該是學校或別的單位的計劃,而應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所以,我希望他們不是為了要求和計劃而學習。
后來,在已經離開這里的學生之后,我讓他們對我和其他老師的課進行比較。他們開始承認,我的課更好玩也更能讓他們盡情發揮。很多學生都因此而得到了成熟美好的、屬于自己的特點。
№22 今日總結
教育實在是一項偉大而細微的事業。不光教育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手段,諸如對于14歲以下的學生要像鏡子一樣方便孩子從你這里模仿好的,對于14歲以上的則要像窗口一樣讓他們通過你看到更大的世界和自己的可能性,同時還要保持可靠穩定的狀態;教育不同脾氣的孩子也要注意不同的態度。尤其要注意的是,如果過早地給孩子壓力,也許會遮蔽將要從他身上出現的寶貴才能,那些過多過細的安排和計劃也是如此。教育者,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應該注意不要幫孩子解決一切實際問題,這樣會壓制和破壞他們的個人能力和自我意識。小孩子有自己的經歷,哪怕是有點痛苦和艱辛的,也是好的。所以,除了不要急于求成,父母還要避免過度擔心和包辦一切,讓孩子學會主動做事和對自己的做法負責。
關鍵詞:
孩子的需要,天性,環境,自我意識,智力和意志
要點:
教養0—6歲的小孩有兩個秘訣:模仿和樣板。這時期用語言來教給孩子道理還不能起作用。所以要特別注意造就一個良好的利于模仿的環境,避免不良行為。
對于7—13歲的兒童,遵循和威信特別重要。可以利用講故事,通過人物形象來引導他們。這時期也適宜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和音樂,感受其美麗和規律。同時,培養審美和藝術的感受力也是極為重要的。
3.14—20歲的青少年開始獲得思想了,需要幫助他們達到思想自由獨立的狀態,讓他們建立起個人的特點和價值。
一個人的生活價值不是由他的生命長短決定的,而是由他生活中做的事來決定。
根據孩子成長的天性,屬于孩子自己的獨立思想是14歲之后才發生的事,這時再開發智力比較好。
其實每個小孩都需要經歷我們人類都要經過的過程:青春期的年齡需要經過破壞、失去、分開、獨立和得到認識的過程,這是教育最重要的基礎,教育科學離不開孩子這種天性的本質。
老師對于14歲以下的學生要像鏡子一樣,對于14歲以上的要像窗口一樣。
當老師,需要成為一塊讓學生覺得可靠而穩定的巖石。
一個學生怎么能通過定義的方法得到對于語言的感覺和興趣呢?興趣是被想象引起的,可是注重小問題的做法會破壞想象的發揮。
教育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側重,教育不同脾氣的孩子也需要不同的態度。
教育者自己對兒童的欲望和期望只能壓制和破壞他的自我意識、才能和接受能力。
父母的過分擔心,不僅影響了孩子的興趣和天性,也阻礙了他和周圍環境的聯系。
思考與討論:
通過這一部分,我們對盧安克奉行的天性教育理念終于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還記得孩子的天性是怎樣發展的嗎?你又會如何順應這種發展呢?比如說,對一個總是在哭鬧的3歲小孩,你會怎么教育他(她)?而如果你的孩子12歲了還特別任性,你又會如何處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