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終于讀完了喬斯坦·賈德所著的《蘇菲的世界》。
之所以是說終于,因為我是去年年底便開始讀這本書,中間各種事情耽擱再加上有段時間讀不下去,所以現在才讀完。不過因為前后隔得時間有些長,所以對于前面的哲學內容記得不是特別清楚。不過里面故事的情節發展還是記得比較清楚。
故事情節性強是比較吸引人閱讀的,以前讀的無論是科幻的、魔幻的、都市的、言情的亦或者其他類型的小說情節性都是較強的,短短幾萬字或者十幾萬字便要把一個故事交代清楚,情節要求還是蠻強的。不過《蘇菲的世界》這本書,相比較于故事主體的發展,里面各種哲學知識占據了相當大的一部分。
很早就聽說過這本書,在各大閱讀網站與圖書銷售推薦網站上這本書都是名列榜首,也一直有閱讀的欲望。大約第一次聽說的時候是在初中,看到這個標題,我一直認為這是一本一個十四歲的小女孩的日記記錄自己成長的足跡,可能是從十四歲到八十歲。
但是當我真正開始讀的時候,我卻發現我錯了,而且是嚴重的錯誤。相比于年齡身體上的成長,《蘇菲的世界》更強調的或許是精神上的成長與心智上的成熟。
對于期待讀到一個女孩成長經歷的我來說,第一反應或許是不知所措。但是既然這么多人推薦,那么應該是值得閱讀的吧,于是我繼續讀下去。
書里面的哲學內容相當多,多到有時候實在是閱讀不下去,大段大段的哲學知識撲面而來,但傾向于讀故事情節性強的文章的我來說,看哲學知識是痛苦的,所以每次讀到大段大段的哲學介紹的時候其實第一反應是直接略過去看情節的。
但是,想著作者應該不會無緣無故放這些內容,可能會和后面的故事發展有什么聯系,如果現在直接跳過錯過了后面的情節的精彩,是得不償失的。因此也強迫自己讀下去。
有時候或許也會遇到某一個很感興趣的哲學理論,這時也會反復品讀體會,讀多了往往可能會讀出一些不一樣的體會,就好像這些歷史上的哲學家與智者穿越茫茫宇宙與現在的我相遇,真是一場奇妙的精神旅行。
這本書就好像是作者邀請了無數位哲學智者來分享他們的理論,好像一場講座,你不可能每個人說的每一句話你都贊成,也不可能每一句話都不贊成,同時你也不可能一天之內聽完幾十甚至上百位的哲學發言。
在讀到蘇菲只是一個少校送給席德的一本哲學書的人物時,我應該是錯亂的。我想過席德是誰的可能,可能是魔鏡對面的平行世界的蘇菲,可能是蘇菲的世界的某個城鎮中同樣可愛的小姑娘,但是萬萬沒有想到,她是作者筆下真實的人物,而蘇菲是作者筆下真實人物所寫哲學書的人物。
這樣的安排很有意思,也真的再次吸引力我。因為我預測的結局和故事的結局真的差了好多,到現在為止,我無法猜測作者究竟要給這個故事和故事中的故事一個怎樣的結局。
當最后蘇菲和艾伯特超脫出少校的書,逃離到另外一個永恒世界時,是感動與慶幸的。慶幸作者沒有以悲劇結尾,慶幸蘇菲逃離了既定的命運,慶幸我讀完了這本小說。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類似的事情,抱著期待與忐忑打開一本書或者開始一段旅程時,我們是興奮的,我們壯志滿懷、躊躇滿志,但是當我們看到自己不感興趣的情節或者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我們會躊躇,會失落,會感覺受到了欺騙,可是當故事繼續發展超出了我們預料的時候,我們會繼續重復著期待與忐忑的心情,最后結局圓滿結束時,我們慶幸與感動。
生活就像一本不按套路出牌的書,我們懷著激動地心情前進,但是我們會遇到令我們難堪的暫時的困難,這使我們開始懷疑我們是否要繼續走下去,我們會懷疑自我、會不滿社會。在這個時候請繼續往前走,可能故事會發生轉折,可能困難會迎刃而解,這樣在完滿結局來臨時,你將會感到無比的慶幸——慶幸自己繼續走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