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們經常會聽到或者看到這樣的話題,“兩代人之間的育兒觀點不同真心累”,“奶奶帶的孩子多半嬌縱”,“育兒觀念不同世紀難題該如何解決”,其實這樣的困擾都隱藏著這樣一個信息——一定程度上我們在“嫌棄”父母的觀念跟不上腳步。另一方面,養娃這件事情依然需要父母伸出援手。
這其實是一種比較矛盾的狀態。我們希望父母伸出援手,但又不希望過多干預,而在這樣的關系中,子女對于父母來說依然是一種索取的關系。因為生活壓力大,預算不足,所以我們需要父母照顧月子,照顧孩子;因為工作太忙,所以我們要占用父母的時間和精力來分擔。
如果孩子說“媽,你在家沒事,來給我帶孩子唄,最近工作太累了”。
即使母親不習慣高樓小區的生活,不熟悉城市的街道,對于陌生的環境依然持有恐懼。但是,為了兒子(女兒)能輕松一些,她仍會一口答應。她在奉獻,你便是索取。
你看著母親這么爽快的答應了,即使年過六十,似乎還可以做個“超級英雄”。覺得她一定無比開心,可以享受天倫之樂,然后就心安理得的接受。
02
老人看見孫子(孫女)很歡喜,想要親親小臉蛋。你會說“小孩子的抵抗力比較弱,會傳染細菌”。
老人重心只有孩子,會搞定所有的事情。你會說“這樣小孩的自主意識,會被降低”。
老人覺得孩子吃飽就好,你會說“一定要注重營養搭配”。
老人小心翼翼的把孩子捧在手心,你會說“這樣溺愛寶寶不好”。
你依然會很孝順父母,不想埋怨他們。但是更多的時候,你依然忍不住會埋怨。因為你太愛自己的孩子了。
這就會無形的給予父母壓力。
他們拋掉自己手邊的事情,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給孩子換尿布,洗衣服,做飯,年過半百,精力和體力大不如前卻承受著年輕時候的壓力。不僅如此,隔代帶娃還需要面臨著教育理念不同所引發的爭執,這就是委屈。
可是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他們并不懂現代小青年的那一套,他們上過山,下過鄉,奮斗了幾十年,養大了兒女,覺得自己滿身的經驗,卻無奈在孫子輩折了跟頭。
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2歲半以下的兒童中,主要由祖輩照顧的比例達到60%-70%,3歲以上占40%,老人成為帶娃“主力軍”。山東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更是因為帶娃累出了抑郁癥。
隔代養娃!在一定程度上,我們成全了自己,卻委屈了父母。
現在的年輕人的生活壓力大,養娃之后很多女孩休完產假依然堅持上班,孩子在四歲之前都需要付出極大的精力,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求助于父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覺得理所應當,但是父母對于你的孩子并不存在這樣的義務,完全只因為心疼。
03
姑媽年輕的時候做生意,近六十歲就和老頭子在家打理菜園子,養些小雞小鴨,傍晚的時候從村東頭溜達到西頭,兒媳婦生產之后就被接到了大城市照顧小孩。 不會坐公交地鐵,看不懂地圖,找不到方向,家家戶戶大門禁閉,連個聊天的人都沒有,但是看著辛苦的兒子,可愛的孫子,所有的苦姑媽都愿意承受。但是兩代人生活在一起總有摩擦,暫且不考慮教育理念不同,光是婆媳關系就讓人頭疼了。姑媽自尊心很強,兒媳婦也不甘示弱,因為“飯菜閑了淡了,孩子衣服穿多了少了”的小事也許都會吵起來。
暫且不問事情的對錯歸因,但是對于隔代養娃的這件事情,老人本就不負有責任,而這樣的幫助又必不可少。
你會說“她是我媽啊!”。
是的,所以她幾乎單槍匹馬的養大了你。
但是你的孩子,她并沒有義務要參與。
你會說“她又沒什么事”。
不,她還是很忙,她需要身體硬朗,能照顧自己,照顧老頭子。
她需要在兒女一年只回家幾天的情況下,養養雞鴨鵝,種種菜園子,好讓一日三餐都有著落。
她需要自己縫縫補補,一如年輕時候的模樣。
她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不是閑到只有伺候兒女和娃這條路。
之所以選擇,純屬愛,別無其他。
04
所以我們應該抱著實屬難得的心態感激。但是,對于我們在中國這樣一個注重血緣關系的國家,似乎越親近人的幫助就越“廉價”。
倘若此種不需要報酬的“奉獻”來自陌生人,估計大部分人會歡天喜地,時刻小心奉承維護彼此的關系,哪里還有關于“菜咸淡、衣多少”的糾紛。
知乎上有人這么說“關系難處的實質在于我們缺乏對于私生活和個體獨立的尊重。其實婆媳或者牽涉女婿的關系本就不需要特別的相處。合則來,合不來就客氣保持距離。什么時候能把自己的家和父母的家看成兩個獨立的個體就沒什么爛事了”。
我非常贊同此類說法,在相互平等和獨立的基礎上,學會相互尊重和理解,需要對方付出幫助就拿出“求人辦事”的姿態,而不是一味的索取,我想這樣的關系會讓人舒心許多。
希望你在成全自己的同時,不要委屈了父母。
莫讓天倫之樂,變成他們的”天倫之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