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一年多前好友給我發了一個親子教育片段的視頻,她說,說實話,遇到這樣的孩子,換作是她,也不知道怎么教育更好。
一直都不太敢發表評論,盡管我一直都知道視頻中媽媽的教育方式很是欠妥,但礙于本人太年輕,加上學習和經歷尚淺,不好發表評論。
今天再次翻出視頻來看,的確能以比較理性和成熟的視角來解讀視頻中,關于親子關系和家庭教育的些許問題。
事情的起因是到了飯點,媽媽讓孩子關掉電視吃飯了,孩子不情愿,生氣地把遙控器給扔掉了,在飯桌上媽媽一直在教育這個孩子。
”你想不想吃飯?媽媽坐在飯桌上,這樣問孩子。
”我不是跟你說了,我要!“孩子哭泣著一邊用紙巾擦眼淚,一邊氣鼓鼓地說。
”你知不知道你錯在哪里了?“媽媽在一旁義正言辭地說,完全看不見孩子滿腔的委屈。
”你已經知道了,干嘛還問我啊?"
”我知道啊......我懲罰你是為了教育你走正路......."媽媽從這個時候起,情緒也開始激動起來了。
“那你也不能這樣子啊,欺負小孩啊......"孩子一邊哭,一邊在生氣地控訴向坐在飯桌對面的媽媽,控訴她不那么恰當的懲罰方式,當她提及媽媽”欺負“她的字眼的時候,她的情緒最為激動。
而在接下來的孩子在與媽媽爭論的過程中,這孩子也表達了對自己性格形成的困惑 和無力感:”我的性格就是這樣,沒法改。“
當媽媽聽到這么有性格的孩子這樣表達的時候,哭笑不得,但媽媽回應孩子的這番話更是讓人難受,也更能反映出教育問題的核心所在。
“你的性格這樣子沒法改,那就不要做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是乖巧、聽話的孩子!只做媽媽的好孩子!脾氣太倔強的孩子,我不要的!你說我這樣教育你不對,那別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你說來參考一下!看看別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別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乖,我家的孩子怎么壞!“
我想這位媽媽在和孩子對話的過程中。更多是在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在對待孩子。不斷地擺事實,講道理,卻完全看不見孩子的負面情緒。不斷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否定孩子的情緒,否定孩子的性格。在媽媽的言語中,看似在教育孩子,實則上她只是在借用教育孩子,來表達她對孩子的不接納,甚至是排斥:"脾氣太倔強的孩子,我不要的!"看似在跟孩子講道理,事實上,媽媽強硬的語氣傳達出來的,更多的是對孩子的不滿,對孩子的失望。而更令人難過的是,這個時候,孩子的委屈,悲傷的情緒完全不被看見,在媽媽面前,她是一個因為犯錯,因為性格倔強就不被接納和原諒的小孩。
更不要說,在接下去母子理論的過程中,媽媽一如既往地強勢,高高在上的家長作風,容不得孩子表達不滿,這樣的親子互動模式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而孩子一直在委屈地控訴媽媽打罵自己。其實透過視頻,我可以看到孩子內心在聲淚俱下地吶喊:”媽媽,我知道錯了,可是你打我,真的讓我很生氣,很難受,很委屈。你能不能不要再說了?難道我錯了,就要被打嗎?"
我不知道從小不被看見的孩子,內心潛藏著多大的委屈和遺棄感。而這些悲傷,恐懼,不安全感往往會內化為孩子人格中一部分,影響著孩子往后的發展。
我想,視頻中的這個孩子,倔強、叛逆、不服管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媽媽在日常生活與孩子互動和相處的過程中,一貫不顧孩子感受的結果。
孩子的倔強以及在與媽媽互動的過程中,充滿攻擊性行為,在某程度上是媽媽強硬的教育模式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后無意識地日漸形成的創作性體現。簡單來說,孩子倔強的性格是其母親強勢性格的翻版。
孩子在用叛逆宣泄對媽媽的不滿的同時,內心還有創傷,難過的情緒沒被安撫,而對心智幼小的孩子來說,她并不具備自行消化恐懼,悲傷等諸多負面情緒,以及自我安撫創傷的能力。
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曾說過:”愛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納?!岸鴱男〔槐唤蛹{的孩子,其實很難擁有良好的好好愛自己的能力,內心深處也會害怕自己不被接納,這也是很多孩子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和不安全的根源所在。
在日益重視情商教育的當下,依舊有很多家長不懂的如何更好的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孩子哭的時候,呵斥他不許哭,不能哭。生氣的時候,不允許他生氣……
真正的睿智的家長秉承的教育理念是:”愛你如是,非愛我所想!“接納情緒激動時的孩子的倔強,叛逆,而不是要求孩子一直按照父母內心所想的那樣,一直都只能做乖巧、懂事的孩子。按照媽媽或者爸爸想要的模式活著,而從未表達過自己真正想要成為的樣子。
而如何更好的看見孩子的內在心理需求,并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今天我想先分享明代晚期著名學者呂坤提出的看法:”卑幼有過,慎其所以則讓之者。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正飲食不責,正歡慶不責,正悲憂不責,疾病不責?!?/p>
當孩子悲傷哭泣的時候,不但沒有先安撫或者等待孩子情緒安定下來就急著給孩子講道理,要孩子認錯,而在這過程中,媽媽的語氣生硬地傳達了不接納孩子的信息,無疑是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負擔。
所以,請不要再以這樣的方式教育孩子了,這其實是對孩子的傷害。在給孩子擺事實、講道理,要求孩子認錯悔改之前,父母要做的是,學會看見孩子的情緒,感知并認同孩子孩子內在的感受,陪伴它度過悲傷,安撫她的不安和委屈,只有先做到這些,孩子才能接納我們對他的教育。
不然的話,或許有的孩子,聽過了再多道理,仍舊過不好他一生。
但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愛他如是的父母,給予他無條件積極關注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