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電視,隨意播放了幾個頻道,發現非誠勿擾大型相親節目還在熱播。
男嘉賓幾大觀點,我們還年輕,為什么要把自己安放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我們要用大好青春去旅行,去看看這個世界。我們過年為什么要回家,為什么著急結婚生孩子,我們為什么不享受自己的新年假期,為什么不自由的談戀愛一起看世界,為什么要活在別人定的社會的框架里?
男嘉賓對生活的態度,是很多人所向往的,請問誰不想快樂自由的度過一生呢?但是,犀利的女嘉賓給男嘉賓下了快速的定義,無房,無高薪,無責任心。面對質疑,男嘉賓說了三毛的名言“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好像是巧妙又智慧,其實就是在逃避正面的回答。
可是當心有棲息的地方,沒有房,沒有穩定的高薪收入,如何談論愛情,談論婚姻。當我們選擇相親時,就選擇了將愛情與利益畫上等號,滿足你的安全感,滿足你對自我的期許,滿足的你現在的需求,所以權衡利弊,擇優錄取。而男嘉賓這樣的人,選擇相親來滿足父母的需求,骨子里又追求放蕩不羈的生活,在擇優錄取時,安全感可能就無法通過。
而后場上開始了對男嘉賓的重新定義,認為有房不住,有錢不買,有能力不去掙的人,才稱得上選擇這種生活;而沒有能力,沒有責任心,逃避生活的重擔的人,就是真正的流浪者。男嘉賓最終被判定為后者,慘淡離場。
我以前不喜歡看非誠勿擾這類節目,偶然看到一集,發現熱鬧場面,不亞于一集探討愛情關婚姻觀人生觀的奇葩說。其中一個在北京工作的女孩說,她每月跟別人在公司附近合租一間房租7500的房子,每月生活還算不錯。可是如果她找一個經濟水平差不多的男朋友買一套房,雙方父母一起承擔二三百萬的首付,可能會因此負債累累,接下來的后半輩子省吃儉用,她們自己也會用接下來的幾十年償還房貸,毀掉的不僅是自己小家庭的生活,更是兩個大家庭的生活。父母的年紀如果不趁此好好享受人生,往后即便你賺了錢,還清了房貸,有錢孝順父母了,恐怕父母也沒有現在的精力去享受了。這姑娘為男嘉賓留燈到最后一個環節才滅,她支持男嘉賓的對生活,對年輕人是否一定要買房的態度,但卻不贊賞男嘉賓本人。
另一個女嘉賓認為,男嘉賓這種,不能給未來的妻子提供安全舒適的生活且不想生孩子的想法,既沒有責任感,也不孝順。其實,倒也沒什么的。認為他品質惡劣,不選擇就是了,并不是真正的奇葩說,無關勝負。
撇開男嘉賓優劣不談,但是我們腦子里對愛情的框架確實是太多了。主流就是一種框架,年齡相仿,門當戶對,男才女貌,所謂CP感大概就是這么一回事吧。杜拉斯說過“愛之于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欲望,疲憊生活中的生活夢想。”對待愛,她絕不追求安逸。如果我們單純談愛情,那么,愛是沒有框架的。不用考慮世俗的眼光,不用擔心柴米油鹽,不怕背叛與惴惴不安,哪怕,日子過的不盡如人意,可那也是愛情。
如果是相親,那便是兩碼事。找到一個眾望所歸的優秀男子或者一個溫柔大方的美麗女子,我們屈服于年齡,屈服于父母親人,屈服于主流的眼光,我們進行的是利益的選擇題,追求的是內心的安逸感。我們不排除相親時也有一見鐘情,可是在我們選擇相親這個方式時,就接受了將姓名,性別,年齡,學歷,單位,薪資等等作為首要的交換信息。而愛是一種本能,它超越任何身份、禁忌,甚至性別。
這世上大多數人,都是裝在套子里的人,沒有什么需要大力辯解的。活的自在的人,不一定就活的明白,活的明白的人,也不見得活的自在。有時候,可能就是在一個錯誤的場所,說著自以為正確的言論,把自己的愛情放在,在自我框架與社會框架中掙扎,就像是男嘉賓。
有人說人對愛的態度,代表了他對對世界的態度。如果你活在框架里,也希望你活在自己的框架里,哪怕看起來會有些笨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