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高一的時候,我擔任著班上的生活委員。這是剛開學的時候,班主任直接任命的,雖然我不情不愿,但并沒有拒絕,當然,拒絕也沒有用嘛,再說了,我可不想剛入學就給老師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
一直以來,我都是個沉默寡言的人,我不敢在很多人面前說話。但是我是生活委員啊,我要叫大家交班費啊。這該怎么辦呢?于是我就把這件偉大而神圣的事情交付給了我同桌,而我自己只負責保管和記錄收支。
漸漸地,大家都忘記了我才是生活委員了吧,畢竟他們都是把錢交給我同桌。那個時候,我還很不開心,覺得自己被忽略了,明明自己才是“正牌女友”。可是現在想想看,哇,這和當了婊子還想立牌坊有什么區別!明明是我自己放棄了我的權力,自己否定了自己,怎么還怨起別人來了。
02
高一的時候,沒什么朋友。我自認為我是個很友善且真誠的人,唯一的缺點就是太慢熱,太懦弱。我就像是個正在等待解救的罪犯,希望有一道閃電,劈斷束縛我的繩子,再來一束光照亮我前方的路,然后我就可以在追求自我的路上歡樂地拼命地奔跑著。可是這種事情當然不會發生了,所以我很珍惜身邊的屈指可數的朋友們。
有一個同學,我和她是在軍訓期間認識的。我們都是走讀生,但是她中午留在學校午休,而我是個每天中午都要回家的孩子。所以她經常會跟我說的一句話就是:“游寒啊,幫我把手機帶去你家充會兒電吧,順便再幫我去愛奇藝下載些視頻唄,也不耽誤你點兒時間。”“好!”我義不容辭地答應了。
可是當我想向她借手機玩一下的時候,她總能找各種理由搪塞我。她總是躲避著我注視著她的眼神,支支吾吾地跟我說她手機沒電了、沒流量了,或者是她現在要用。但是我看她很愿意借給我那個每天對著她嘻嘻哈哈,有說不完話的同桌。
時間久了,我當然憋屈的慌。憑什么你手機不讓我玩一下,卻要每天讓我給你手機充電,幫你下載視頻啊。當然,這種話,我是沒膽當面跟她說的,只能在心里想想罷了。可越是這么想,我就越覺得難過了,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我為什么要答應?其實到后來看清這個同學的真實面目以后,我已經不樂意幫她忙了。可她也偏偏吃定了我這種不會拒絕別人的請求的弱點,還是如同往常一樣嬉皮笑臉地讓我幫忙,而我也只能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咽,默默答應。
03
在那之前,我一直覺得做個老好人挺好的。誰會不喜歡隨和厚道,性格溫柔,不愿得罪人,不會拒絕別人的人呢?若是你遇見了自己不愿意去做的或者懶得去做的事,只要叫一句“某某某,幫我個忙好不好”,然后得到一個意料之中的“好”,接著你就可以瀟灑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你會放棄這個機會嗎?你不會的,而我當然也不會。
那時候,為了保持我自己的美好形象,為了獲得所有人的喜歡。,即使心里一百個不愿意,我也會統統答應下來,笑著說:“好好好。”但是這也導致了接踵而來、得寸進尺的求助。終于有一天,我到了無法承受的地步,選擇了拒絕。在這第一次的拒絕后,她們就像是失憶了,忘記了我之前對她們的所有幫助,開始漸漸地疏遠我,有什么活動也不會帶上我了。
在這里要提到一個效應:阿倫森效應。所謂阿倫森效應,是指伴隨獎勵減少,態度也逐漸消極;伴隨獎勵增加,而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從別人第一次找我幫忙開始,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我都毫無意外地答應了。但在第無數次的幫忙后,我終于因為不堪負重而拒絕,此時那個人被激起的憤怒與失望將勝于從前的種種,而我之前幫她的所有事情,似乎都在我拒絕的那一刻起,變得毫無意義。
04
為了得到所有人的喜歡,我答應了所有喜歡和不喜歡的請求,可是靠這種做人沒有原則所博來的好感,又能維持多久?又會有幾個人會真正發自內心地去喜歡一個老好人?
那時候,害怕得罪人,又太在意他人對我的看法。我總覺得如果不幫她,她就會不開心,而她的不開心是我導致的。殊不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會有人一直圍繞著我轉。我的拒絕,對她的意義,真的遠比我自己想象的低的多。
那時總是覺得自己很差勁,覺得自己不配得到別人對我的好,所以一味地去對別人好,以此來找尋自己的價值所在,填補自己丟失的安全感。可是經歷了很多事情,遇見了許多人,聽懂了很多道理以后,才發現安全感這種東西,只有我自己能給自己。
05
如今,五年過去了,我早已擺脫了老好人的這個身份。我變得更加在乎自己了,因為我明白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是沒有資格得到別人的愛的。我懂得拒絕別人不合理的請求了,而這非但沒有使他人厭惡我,反而讓我的感受更加得到他們的重視。在他們做決定的時候,都會跑過來問我:“游寒,我這個想法,你覺得怎么樣?”
我終于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也發現了我自身的價值。每當我對自己有一絲的懷疑,我就告訴我自己:其實我是個挺不錯的人啊,我干嘛要這么想呢?
這個世界總歸是美好的,當我們幫助了別人,心里也會由衷地感到快樂。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誰也沒有義務去無條件地幫助誰。所以,與其做一個博愛的老好人,不如少愛一些人,也為少數人所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