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地的日出時間是5:45,我比太陽起得早,為的是那美妙的一刻。我又一次穿過敘拉古的大廣場,此時,空曠的石板地上,沒有了白天噪雜的腳步聲,居然地上的垃圾也不見了,應該是被更早起的環衛工人清理了。我沿著羅馬路向東南而行,幾步來到了海邊。
橫無際涯的地中海,此時只是海水微瀾,聽不到拍岸的潮聲,仿佛海水也有默契,都在靜悄悄地等待那一時刻。岸邊不遠處的海上,一艘小船在隨波逐流地飄,一位光著上身地意大利男子,斜躺在船頭,他歌唱著,恣意地自娛自樂。偶有海鳥略過,卻不鳴叫,似乎會打擾到歌唱的男子。
海邊小道上響起了滴答滴答聲,是馬車在敲打著古老的石板路,幾個早起的游人居然以這種方式來海邊享受日出,也算別出心裁,妙人啊,竟以這種方式記錄下他們在敘拉古的美好。終于,東方的天開始發紅,初生的紅輪從海上慢慢爬上來,越來越大,越來越高,先是染紅了大海,然后給岸邊的房子鍍上了一層暖黃,慢慢地,敘拉古老城邊的整排老房子都被照耀了,日出時的敘拉古美得不可方物。
再回到大廣場,已有小半個廣場沐浴在陽光中了,我們一家在廣場的咖啡廳買來早點,坐在餐廳臨廣場的椅子上,坐看陽光一點點鋪滿整個廣場。游客慢慢多了起來,以各種角度拍攝著,以留下有紀念意義的照片,有的用不求人的自拍桿,也有人看見我們閑坐,請我們幫忙拍一下的合影。不再有瑪蓮娜妖嬈的步子走來,也不再感情復雜的旁觀者的異樣目光,此時的廣場,清麗脫俗,平易近人,以她博大的胸懷歡迎每一位的造訪。
電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快結束時,瑪蓮娜挽著九死一生歸來的丈夫那剩下的一個手臂,以寬容的心境和直面未來人生的勇氣,重新走回到這個廣場時,世道已經變了,被戰爭的惡扭曲的人性已經慢慢修復,人的善良天性重新被激活并得到升揚,一直對接到了我們眼前的快樂與和諧。于是,我們放心地告別了敘拉古,因為她在未來的日子里,不必擔心重陷悲劇,她只會越來越好。
我們今天準備造訪兩個城市,一個是西西里的第二大城市卡塔尼亞,另外一個是小鎮諾托。其實,無論是敘拉古還是諾托,從行政區劃上講都屬于卡塔尼亞省,它是西西里大區(比省更大的區劃,類似于中國的華北、華東地區)下轄的省,卡塔尼亞市是卡塔尼亞省的首府。卡塔尼亞是離埃特納火山最近的城市,東臨愛奧尼亞海,風光旖旎,相對敘拉古,她是后起之秀。
卡塔尼亞引以為豪的三大寶貝:埃特納火山、音樂家貝里尼(不是貝尼尼)故里、巴洛克藝術之城。從踏上西西里島開始,尤其是從陶爾米納一路向南的環島公里,埃特納火山一直時隱時現,如影隨形。歷史上,卡塔尼亞因為離火山最近,曾被埃特納火山蹂躪了幾十遍,盡管與危險相伴相生,卻絲毫無改卡塔尼亞人生活下去的勇氣。火山熔巖形成的黑石頭,被各類建筑物用作為基石,而產于敘拉古的白巖,是卡塔尼亞城中眾多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石材;至于貝里尼,這位出生于1801年的卡塔尼亞音樂天才,一生創作無數,他是意大利詠嘆調的始作俑者,也是美聲唱法的奠基人,他是卡塔尼亞的英雄,也是意大利的英雄;西西里是巴洛克藝術發展的福地,巴洛克建筑物成了卡塔尼亞輝煌的歷史印記,留下了一座巴羅克藝術寶庫。
帶著對卡塔尼亞美好的憧憬上路,但從高速公路下來,離卡塔尼亞城區越近,我們的心卻被揪得越緊,進城的一路上,不僅建筑物破敗,公路也顛簸難行。GPS又無端跟我們開起玩笑,讓我們一遍遍走又回到原地,在路過的一條條路上,滿大街亂七八糟的涂鴉,仿佛是某部電影里的鏡頭,搞得我們很長時間在恐懼中前行。開始以為只是城鄉結合部的慘象,但當GPS告訴我們里著名的大教堂只有500米時,周圍依然不見天日般地混亂,我的心也跟著亂了。終于,我們在市中心邊一個看上去比較讓人放心的廣場邊停下車來,仍然半天都不敢下車。臟兮兮的街道、破敗而遭遺棄的空樓房隨處可見,滿身刺青的路人、看不懂的店招、街道的異味,都讓我們產生逃離這座城市的沖動。如果此時走出來幾個劫匪,我們并不會特別詫異,畢竟空氣中有一股危險的信號。這就是我們夢中的巴洛克藝術之城?在西西里僅次于首府的大都市?我們來這里究竟是來尋夢還是來探險?
一家人合計了一下,來意大利已經八天,一切都很好,在人們心目中的“賊都”羅馬逛了四天一直安然無恙,踏入黑手黨老巢的前四天也從未感受到威脅,我們潛意識里對危險的評估不見得很靠譜,如果到了卡塔尼亞而莫名逃離,以后可能追悔莫及。我們告誡自己,既來之則安之,一家人相互鼓勁,沿著街道前行。從TripAdvisor上看到,我們附近有一家上好的餐廳,問了路人,居然就在對面,且讓我們好好吃一頓,壓壓驚。餐廳店面不算大,大部分的餐桌都在戶外,服務員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端上水,送上菜單,兒子先樂了,一份牛排的價格不到羅馬的一半價格,海鮮也很便宜。等菜的時候,查到我們正對面的城堡形建筑物,正是本地名勝烏爾西諾城堡,這座12世紀的建筑,四角有四座高高的圓塔,壯觀但不失樸實。城堡旁的廣場,正是我們的停車之所,以烏爾西諾城堡之堅固,才在1693年的大地震中幸存了下來,現在是卡塔尼亞市博物館。
服務員端上菜來,香氣撲鼻,每一樣都無可挑剔,尤其兒子的那份牛排,份量足,味道好。吃飽喝足,我們對卡塔尼亞的印象改觀了不少。步行幾百米,驀然看到高大宏偉的巴洛克建筑,不是一座,而是一片,我們一小時前戰戰兢兢的壞心情頃刻間無影無蹤。中間最雄偉的那座就是卡塔尼亞的標志性建筑:Duomo(大教堂)。宏偉而不失生動、熱情而兼具奔放,是典型的巴洛克浪漫主義杰作。我們在羅馬見識了不少巴洛克藝術大師貝尼尼的作品,但從氣勢上看,卡塔尼亞市中心的巴洛克建筑群展現出來的集體魅力震撼力更強,這個建筑群有著熱烈而狂野的皇家建筑氣質。對面的廣場上,正是卡塔尼亞的城市名片:大象噴泉。一頭純黑色的大象雕塑,鼻子高高翹起,像要吹起戰斗的號角,或是準備沖入戰場,建功立業。用埃特鈉火山巖雕刻的大象,是卡塔尼亞人的吉祥物,是在屢屢遭受火山肆虐后,人們期望鎮住埃特納火山的威力的鎮妖塔。大象雕塑的頂端,又是一座高高聳立的埃及方尖碑,一定也是古羅馬戰勝埃及的戰利品。教堂廣場前面的大道,便是卡塔尼亞最繁華的埃特納大街,沿著這條大街,卡塔尼亞的精華依次排開,宮殿(現在是市政廳)、大教堂、大劇院,以及整條街的商場和餐廳,一座城市擁有如此眾多完整的巴洛克建筑群,實屬罕見。
遠處的埃特鈉火山,依稀可辯,這座西西里島的鎮島神山,歷史上數次讓附近的城鎮吃盡苦頭。1669年,埃特納火山的一次猛烈噴發,導致了卡塔尼亞等附近城市幾近毀滅,悲劇奪走了兩萬多條鮮活的生命,差一點使卡塔尼亞成為另外一個龐貝。但卡塔尼亞是幸運的,也是不屈不饒的,他們重建了家園,建起更為高大雄偉的大教堂和與之相媲美的建筑群,這是卡塔尼亞的驕傲,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組織認證時的重要理由。
從中心廣場西行,我們準備去尋找歷史悠久的本篤會修道院,路不遠,但沿路依舊時時看見凋敝的狀況,大街上被廢棄的建筑物司空見慣,搞得我們才安定下來的心又懸了起來,難道是經濟不好,年輕人都搬離了嗎?到處是廢棄的房屋,是否醞釀著潛在的危險?我們憂心再起。
本篤會修道院也是世界文化遺產,是歐洲最大的修道院。建筑物的內庭極大,帶有明顯的阿拉伯風格,方方正正的中央庭院,四周全部是帶有廊柱的走廊。但所有通向回廊的門似乎都被鎖了起來,我們無法走出去看個究竟,只能透過玻璃窗張望一下外面的景致。奇怪的是,一群群顯然不是游客的年輕人在建筑物外面的廣場里、以及走廊中席地而坐,好像在研討什么問題。由于沒有英語導游,所有的介紹都是意大利語,連我最喜愛的《口袋導游》到了西西里也資料闕如,于是我們成了純粹的文盲。問了一位迎面走來的年輕人,方知這里已是卡塔尼亞大學的人文學院的校舍,那些席地而坐的年輕人,看來正是在做學術研究的大學生或研究生。卡塔尼亞大學并不小,有三萬多學生,學生太多不該是啟用古老的保護建筑作為校舍的理由吧。但是,如果既能有效保護好歷史建筑,還能真正利用起來,不失是上上之選。
離開卡塔尼亞時,雖然談不上逃離,卻也很不順利。奇怪的是,跟著GPS的引導,一路上被困在幾條極窄的小巷里團團轉,終于看到了高速公路入口后,我又鬼使神差地錯過了兩次,難道卡塔尼亞真有什么玄機?呵呵。
本想放幾張讓我們惶恐不安的照片上來,卻遍找不見,當時真的惶恐到了連拍張照都會招致危險的程度。所以朋友們看到的照片盡顯卡塔尼亞美好的一面。
美麗的海邊小城在西西里似乎是家常便飯,然而西西里島東南角的諾托卻非同尋常。從卡塔尼亞到諾托并不遠,但今天一路上邪乎得很,從高速公路下來進入諾托鎮時三番兩次走錯路,本來直奔大教堂的,陰差陽錯開到了海邊,只見藍藍的愛奧尼亞海,海天一色。海灘邊全是度假的客人,連綿不斷的沙灘椅,蔚為壯觀。跟其他海邊度假勝地比,諾托最寬敞,畢竟遠道而來的游客不多。我們不再逗留,掉頭而去。
中心城區不敢隨意停車,我們只得把車停在一公里開外的小巷里,順著街道,爬坡走向市中心。一路上,街道很舊,依舊很多涂鴉,路人也很少,好在此時陽光高照,光天化日,沒有危險的氣息。
待我們踏入主街,似乎一下子登堂入室,跨入另一個世界,這個西西里巴洛克之都,在艷陽下美得炫目,教堂一座連著一座,撲面而來,帶著一股霸氣。建造不同教堂的都是所謂的蜂蜜色的本地石材,暖意濃濃,也有人說這些建筑石材都鍍過金,但看來不像,無論如何,這都是我們從未看到過的大氣磅礴之景象。書上說,諾托的歷史頗為悠久,一直是擁有美麗海灘的世外桃源。但是,1693年的地震把整個諾托舊城瞬間摧毀,我們眼前的所有建筑物,都是后來幾代人重建的杰作,修葺一新后的諾托,整齊劃一的巴洛克風格,比地震前更為雄偉,風格也更一致,成為了世界上最富盛名的巴洛克建筑藝術之城,“石頭花園”之名并非浪得虛名。
小小的諾托,要看的都在那條主街上,從城門開始來回逛一回,半個小時就能步行看完。但是,如果想仔細參觀這些宏偉的巴洛克教堂的內部,恐怕幾天也看不完。從走上維托里奧·艾瑪努埃爾大街的那刻起,巴洛克,這個名稱第一次如此強烈地沖擊著我,沒有一個地方,排列著如此集中的巨型巴洛克建筑物,簡直想把我震暈。只是不知為何,如此漂亮的小鎮竟然沒幾個游客,從空空蕩蕩的市政廣場到幾座莊嚴的大教堂,完全是整窟的寶藏為我們獨享的感覺。
諾托大教堂之所以惹人喜愛,多半是她那無可匹敵的大臺階,完全可以跟羅馬著名的西班牙臺階媲美。寬闊的臺階分成三段,大教堂矗立在高高的臺階上,一股居高臨下的氣勢,似乎昭示其在諾托城至高無上的地位,教堂的整體裝飾剛柔相濟,古意濃濃。跨入教堂內部,到處都是漂亮的壁畫。然而,這些壁畫如此鮮艷,實在不像經歷了幾百年的時光。谷歌了一下,才知道這源于20世紀末又一次地震,幾百年的老教堂受損嚴重,意大利政府動用了一批技術專家,化了大價錢修了整整十年,至2007年方重新開放,所有的壁畫也被重新描繪一新,方有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一下子看不過來這么多的教堂,至于圣薩爾瓦多修道院、圣多米尼加教堂等,我們也只是匆匆帶過。畢竟,我們對天主教懂得不多,教堂看得太多感覺雷同,出現嚴重的審美疲勞。不如大街上真實的世界來得鮮活。跟其他旅游城市比,諾托根本談不上有什么商業氣氛,沿街的商店都很低調,也沒有人特意招徠顧客,幾家餐廳里零零星星地坐著吃飯聊天的本地人,我們想找一家網上評價很好的餐廳,可惜也并不營業,似乎沒人想賺游客的錢,我們一家三口,恐怕是整條大街上唯三的亞洲面孔,但又有誰在意呢?在諾托,除了后來吃了一頓披薩,一人一支冰淇淋,竟然無錢可花,也算在意大利這段時間中花錢最省的一個城市。
對面的市政廳大樓原來也是一座教堂,里面似乎正在搞什么活動,好像掛著達芬奇的名字,只是并不開門,也搞不清究竟是什么主題。但門口的一個作品很炫,查了網絡:多彩的夢。這是西西里很少看到的現代作品,祝愿美麗的諾托,在擁有歷史遺產的同時,能有面向未來的夢。
在卡塔尼亞和諾托享受到的巴洛克饕餮盛宴,一掃我們入城時種種不安。說到歐洲林林總總的建筑風格(大部分都是教堂建筑),以前有篇署名Dr. Zhao的微信做了不錯的普及,順便分享出來:
1)古希臘建筑特征:上面是三角形的門楣(三明治),下面有一排希臘柱;? 2)古羅馬建筑特征:在希臘建筑上加大圓頂(包子),拱門(凱旋門);? 3)拜占庭建筑特征:洋蔥頭頂(不是半圓),但東正教(比如俄羅斯)建筑有更多的洋蔥頭; 4)哥特式建筑特征:尖塔,高聳入云的尖塔(玉米棒子); 5)文藝復興建筑特征:左右對稱結構; 6)巴洛克風格特征:華麗,金光閃閃,無金不巴(巴洛克),是一種藝術風格,不限于建筑; 7)洛可可風格特征:一種室內裝飾風格,是巴洛克2.0版本。更奢華,更繁復,更金碧輝煌。
回到巴洛克風格,普遍的看法是,它突破文藝復興時期所謂古典主義的條條框框,是自由意志的體現。但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無不富麗堂皇,是教會炫富和追求神秘感在作怪。簡單概括巴洛克藝術的特點:
1)首先當然是豪華,帶有宗教特色和享樂主義的色彩;2)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充分展現藝術想象力; 3)強調動感,運動與變化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4)關注空間感和立體感;5)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重視建筑與雕刻、繪畫的結合。
上海外灘也有好幾座巴洛克風格的大廈,可見其影響之廣。外灘一號原亞細亞大廈是古典主義和巴洛克的混合體,上半部分帶有明顯的巴洛克特征。白渡橋邊的禮查飯店(曾改名浦江飯店,愛因斯坦、羅素、卓別林等來上海時都曾下塌于此)是那個時代遠東最豪華的飯店,典型的巴洛克建筑。有興趣的朋友上街去辨認一番,不出國門欣賞西方建筑也是樂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