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晉中,最大的看點就是晉商大院。當年,山西祁縣的喬家大院因央視播出《喬家大院》而蜚聲海內外,幾乎成為晉商大院的代名詞,因而有“皇家看故宮,民宅看喬家“的說法。然而,在三晉大地上,稱得上“三晉第一宅”的卻不是喬家大院,而是王家大院。王家大院,以其雄渾磅礴的規模氣勢,嘆為觀止的建筑藝術,深沉厚重的文化品位,被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譽為“中國民間故宮”、“華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的紫禁城”,并贏得了“王家歸來不看院”的口碑。
? 王家大院是由靜升鎮的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歷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條街,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其規模比總面積16萬平方米的北京紫禁城還要大。現僅開放高家崖、紅門堡、崇寧堡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間,面積8萬余平方米。
路過文廟,向前就是王家大院的東大院——高家崖堡的東門。
東大院,原稱視履堡,俗稱高家崖,建于清嘉慶元年至嘉慶十六年(1796~1811年),是一個不規則形城堡式串聯住宅群。城堡因地布局,順勢而建。城門兩側分別掛著”中國民居藝術館“、”中華王氏博物館“和”山西靈石王家大院“三塊金字招牌。城門匾額”寅賓“。寅賓,寅時之賓,日出也。意是告誡人們要日出而作。
堡門內側匾額”視履“。
高家崖建筑群有兩個主院,為王氏17世孫王汝聰和王汝成兄弟二人共同修建,各院均為三進式四合院,除了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兩廂的繡樓外,還有各自的廚院、塾院,并有共同的花院、長工院、家丁院等。周邊墻院緊圍,四門根據地勢而開,大小院落既相互連綴,又獨立成章。上下左右相通的門多達65道,院中有院、門里套門,狀似迷宮。
兄王汝聰,官拜正五品,誥授奉政大夫,居”樂善堂“,匾額”敦厚“,故又稱敦厚宅。門前立”雙獅繡球“影壁,民間有“獅子滾繡球,好事在后頭”的說法。弟王汝成,官拜正四品,誥授中憲大夫,住”敬業堂“,匾額”凝瑞“,故又稱凝瑞居。門前立”五福捧壽“影壁,五只蝙蝠,”蝠“”福“諧音。
主體院落為前堂后寢式布局,不同身份人的居所和不同功能的院落均按照封建等級制度巧妙布設在有限的空間中。大院非一家所居,而是王氏家族經三百年修建而成的聚族而居的建筑群。
上馬石
守門石獅? ? ?
高家崖建筑群南門內側
樂善堂(前院),又稱敦厚宅,是王氏第十七世、任刑部山東司郎中王汝聰的住宅區。前院按傳統風水“坎宅巽門”修建。北廳是高級客廳,倒座南廳和東西配房為高級仆人居住,該院是社交活動的空間。
進入中院,過廳匾額“灋司馬訓”,即:用司馬光故事訓導后人。楹聯:銘先祖大恩大德恒以禮義傳家風,訓后輩務實務本但求清白在人間。
注:"灋"(音fǎ)是"法"的古字,由氵、廌、去三部分組成。
樂善堂(后院),為王汝聰生活區,下面五間窯洞為長輩居住,東西廂樓一層供兒孫棲身,二層為小姐繡樓,正窯頂上為子喬閣,是供奉祖先之地。? ?
西繡樓的樓梯
王家大院的建筑形式,前院為木構架形制,后院為兩層窯樓,底層為前檐穿廊的窯洞,二層為梁柱式木結構房屋,是梁柱式木結構建筑與磚石窯洞式建筑相結合的典型建筑形式。
王氏先祖,元皇慶元年(1312-1313年)自太原遷來靈石,在靜升初為佃戶,后賣豆腐,后置薄田,變佃戶為自耕農。明代,王家始兼及小工商業。從十世起,家族有人經營棉花雜貨和典當行業,至十一世,已成當地知名的富商。至十四世,其販賣鹽糧綢緞雜貨騾馬生意由晉至蒙,并延至冀、魯,后為清軍籌集軍馬糧草,官商聯手,行商坐賈,買賣越做越大,由原來的平民百姓發展成為居官、經商、事農綜合型的名門望族。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為王家的鼎盛時期,王家人通過科考、捐保、蔭襲等途徑獲五品至二品官員101人,獲康熙御賜龍頭拐杖,乾隆御賜黃馬褂、銀牌等。宗支繁衍,漸成巨族,歷經680多年,至今傳至二十六世。
出樂善堂后院東側小門,按游覽路標西行,幾經曲折,進入王汝成的居所”敬業堂“后院,自后向前參觀。
敬業堂(后院),為王汝成的生活區,正窯為長輩居住,東西廂樓一層為兒孫棲身之處,二層為小姐特設,主窯頂為祭祖堂,院內磚、木、石三雕刻工精細,給宅院增添了無窮的藝術魅力。
樓梯護欄上的精美石雕
石雕——麒麟送子
石雕——乳姑奉親,《二十四孝》故事,講的是唐朝節度使崔南山的祖母唐夫人,用自己的乳汁奉養婆母長孫夫人的故事。
石雕——仙雞送子。”仙雞”諧音“先吉”,指新媳婦進門生兒子是頭等大吉之事。
石雕——海馬流云
石雕——江革行傭供母圖,《二十四孝》故事,講的是漢代的江革與母親遇盜被追殺,因江革孝心感天,母子性命得以保全的故事。
土地神龕
磚雕影壁
院門堡巷
敬業堂中院,過廳匾額”規圓矩方“,“矩”字多寫了一點,寓意規矩多一點,麻煩會少一點。
門枕石
瞻月亭
蘭芳居花院,為栽培和存放花卉之地。后院正室住花工,兩廂為花房,花院以西是主人怡心養神、著書立說之精舍。花院大門旁有一地窖,明為花窖,實為暗道,特殊情況下,可能從這里通向外界,化險為夷。
桂馨書院,為堡內的家族書院,東西分為主院和西跨院。主院和跨院均為三進。從前院到后院,每一進均設三級臺階,三組三進臺階象征連升三級。
桂馨書院西側月亮門,匾額”探酉“,楹聯:簏簌風敲三徑竹,玲瓏月照一床書。
高家崖西門,其上有觀星亭。門上匾額”靜遠“,亭下有聯:靜以修身儉以養性,入則篤行出則友賢。
出高家崖西門,遠眺紅門堡。
高家崖與紅門堡之間為一深溝,有石橋將兩堡相接。
紅門堡,因堡門原為紅色得名,舊稱恒貞堡。始建于清乾隆四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39~1793年),為一組全封閉城堡式建筑群。堡墻長180米,東西寬139米,最高處達28米,總面積2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院落88座,房間776間。堡內院、巷呈“王”字形排列,依山就勢,由低而高,共分四甲,甲與甲之間的東西各巷與南北主干道構成一個“王”字。
過石橋,即為紅門堡東門,因門上雕有五只蝙蝠,又稱五福門。門上匾額”荷天休“,意為:承蒙天賜福佑。取自唐肅宗李亨詩句“永荷天休”。楹聯:樹滋詎必陶潛柳,燕翼端憑韋氏經。其意為:實施德政不要有陶淵明那種逃避現實的隱士思想,造福子孫要像韋賢父子那樣為國出力,擔當重任。
堡門內側,匾額”恭敬忠“,楹聯:世守讀書輝晉地,家傳勤儉裕唐風。
與東堡門相接,為二甲東巷,從東到西依次有德馨軒、縹湘居、謙吉居。堡內自南至北共有四排豪華院落(四甲),依次稱為底甲、二甲、三甲、頂甲。
縹緗居,大廳懸有一楨匾額,上書“澡身浴德”,其意:清潔身體不使沾染污濁;沐浴于德,以德自清。
謙吉居,楹聯:映雪囊螢讀書應曉先憂后樂;披星戴月創業當須務本求實。
紅門堡的主街,為南北方向,均是用大塊鵝卵石鋪就,人稱“龍鱗街”,長133米,寬3.6米。 主街與東西方向的三條橫巷,正好組成了一個“王”字。
沿龍鱗街行至頂甲,依次有蘭桂園、紅杏園、隱翠園、童心園等院落,這里的宅院為前園后宅布局。
各家的花園雖有院墻相隔,獨立成園,但有月門相通,茶余飯后,主人們既可在此吟詠詩書,也可布棋對弈。
園中小亭掛有一副亭聯:善積水底魚戲月;方悟枝頭鳥談天。
園中這處宅院,雖已改為茶室,但仍無法掩蓋宅院原來不凡的氣勢。頂樓有匾額曰:月地云居“,本為北京圓明園一佛寺景名。匾下楹聯:居家莫享清福,淡飯粗茶有真味;處事須知艱難,臨深履薄是常情。
走出花園,上至堡墻,但見長達652米的堡墻,巍然高聳,氣勢恢宏,將整個紅門堡的所有宅院均封閉圍合,給人以庭院深深深幾許和門禁森嚴之感。
長長屋脊上鑲嵌著龍頭鴟吻,這不是一般的豪門大宅都能做到的。
放眼望去,整個王家大院盡收眼底。一個王家大院,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規模之宏大,氣勢之壯觀,使人驚嘆無比;從其家訓、匾額、楹聯、石、磚、木三雕藝術及裝飾所展示出來的厚重的文化底蘊,高雅的藝術品味更使人感慨萬千。
大院里的王氏家族,立戶于元,興起于明,鼎盛于清,長達500余年的繁盛,富過九代,相對于”富不過三代“之說,真是個奇跡。據王家后人總結,其繁盛之因有三:一是家訓嚴格,二是官商結合,三是勤儉持家。而其衰敗之因也是有三:一是王家是官商,多是在與朝廷做生意,隨清朝的衰落,生意也難以維持;二是族人棄商從官,貪圖享樂,玩物喪志;三是吸食鴉片,變賣家產。好在王家支派甚多,大部分還繼承了先祖的遺產遺風,但總體上的氣勢已大不于前了。
走進王家大院,便是走進了昔日晉商的一段輝煌歷史;走進王家大院,便是走進了封建時代中國百姓的夢幻家園;走進王家大院,便是走進了積淀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藝術殿堂……
就借用這段王家大院的解說詞作為結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