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式接送孩子:上下學路上,小孩總有家長領著。
? ? ? 每天下午五點多,正是學生放學的時間,在城市的各個小學的學校門口,眾多家長在接送區(qū)尋找自家孩子。形成了一片壯觀的景象。幾乎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對一。之后,或步行或騎車、開車、坐車離開。很窄的路口停滿了各種車輛……事實上,每到下午放學時間,全國各地小學門口,便會上演“中國式接孩子”,家長們開著二輪、三輪、四輪等各式交通工具,早早就在翹首以待,人群之眾、秩序之嘈雜彷如集貿市場。與之相對照,在國外多數(shù)地方的小學門前,幾乎不可能看到這樣的景象。
貼上“中國式”標簽的“接孩子”。這篇帖子寫道:“‘中國式接孩子’的場景每天都會在不同城市、不同學校的門口上演相同的內容。眾多家長無論男女老幼,在孩子放學的時間聚集到學校門口,你擁我擠互不相讓,其熱鬧程度不亞于街頭鬧市。” “大家都翹首期盼眼巴巴地盯著學校門內的孩子,有時因為學生太多令家長眼花繚亂,還要在隊伍中仔細搜尋。此時此刻,還有哪個家長顧得了什么交通規(guī)則和禮讓三先的風范?因此,發(fā)生交通擁堵,甚至交通事故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 ? ? 在中國大多數(shù)學校門口,都會有大量的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汽車毫無秩序地停在學校附近,更有不少小商販夾雜于人流、車流之中,不僅癱瘓了交通,還給孩子們的安全埋下了隱患。”
網(wǎng)友“鈞的爸爸”進一步反思:“送孩子上學,接孩子放學,不管風吹雨打,這已成為很多中國家庭生活的一個模式。可為什么家長都不放心孩子自己上學放學呢?這是一個社會問題,絕對不是家長的問題。”
? ? 孩子和接送的家長幾乎一對一
? ? ? ? 孩子不小了,為什么還要來接?面對記者的提問,徐女士表情有些夸張,她感覺這問得有些莫名奇妙——“你看到有哪個小孩不用接的?”她反問記者,“都是家里的獨苗,家長怎么可能放心讓他們(孩子)自己回家。”
恰如徐女士所說,在學校門口,前來接小孩的家長群和小學生幾乎形成一比一的比例,沒有人接的學生屈指可數(shù)。如此大的人流自然對學校門口的交通造成很大壓力。城市的其他地方,路上交通壓力最大的時間是上班族們的上下班時間,而對于學校附近的道路而言,它完全由學校上學、放學時間。
日本家長不操心小孩上下學問題
對于“中國式接孩子”,采訪中,不少家長表示,這確實是中國特色,但不必“言必稱國外”,美歐校車接送的那一套在中國行不通。不過,也有家長隨即指出,不說美歐,我們可以參照從城市形態(tài)、交通狀況以及人口眾多等方面與我國都較為類似的日本,在日本的小學門口,很少見到有家長來接送小孩的,都是小朋友自己上下學。
有位彭姓家長介紹,她有個親戚在日本,去年她曾去探親,看見親戚家的小妹妹在上小學,因為沒什么可幫忙,她自告奮勇表示可以接送小妹妹上下學,沒想到親戚一口回絕:“完全不用,在這邊,小朋友都是自己走路上學。”
見慣了“中國式接孩子”,彭有些不信,日本的家長就不擔心孩子放學回家路上的安全問題嗎?她于是跑到親戚家小孩所上的小學門口一看,結果到了放學時間,真沒發(fā)現(xiàn)一個家長來接小孩,小朋友都是列好隊自己走回家。
據(jù)媒體報道:在日本,孩子們按區(qū)域就近上學。大多數(shù)日本小學生每天清晨6點半左右就要起床,出門后和住在附近的同學們會合,然后一起走路上學。
對于有家長擔心孩子上學路上的安全問題,在日本,學校專門設有“學童擁護員”,他們的任務是在每天上下學時間,站在校外車流量大、交通比較復雜的路口引導學生們安全通過。
除了“學童擁護員”外,保護孩子們交通安全的還有個民間組織“PTA”(家長教師聯(lián)合會)。這個組織是自發(fā)的,純屬盡義務,不領報酬,其成員定期輪流擔任安全員,在孩子上學放學的時間去交通要道護送孩子。
一位定居日本的中國人唐辛子便曾參加“PTA”,她專門著文記下了自己的感受:“今天早上輪到我去站崗,冬天清晨的街頭異常寒冷,但站在值班的路口,看到戴著黃色安全帽的孩子們一隊一隊地由遠至近,嘰嘰喳喳地走過來,心里卻感受到一種祥和與溫暖。那些在驕陽下風雨中,將自己的身體攔在道路的中間,揮舞小旗指揮孩子們過馬路的媽媽們的背影,是我所見過的最美麗的背影。”
值得反思: 應用時間來糾正的“中國式習慣”
? 既然日本的經(jīng)驗證明,小學生可以自己上下學,而為什么我們的家長還是堅持接送呢?在一所幼兒園門口,一位正在上幼兒園大二班的儲彥(音)小朋友說:他每天都是爺爺接送的,小男孩童聲童氣地說,他自己一個人可以從幼兒園走回家,但媽媽告訴他,路上有“小偷”,會偷小朋友,把你嘴巴一捂就偷跑了。小男孩一本正經(jīng)地說著還做出捂嘴巴的動作。
事實上,記者采訪多位家長,家長均表示,之所以要接送孩子,小孩放學路上的安全是他們最擔心的,在聽聞一些小孩被別人拐走的消息后,這使得家長們對孩子上學放學更是不愿意“放手”。
歸結起來看,除了孩子上學、放學路上的安全問題外,家長堅持接送還有多項原因,諸如城市交通復雜,不按規(guī)矩行駛的車輛很多;路邊有些“不良”小店,擔心小孩學壞以及孩子還沒長大,還不能獨立回家等等。
于是,盡管國外讓孩子自己上下學看起來很美好,但在現(xiàn)實中,中國的家長還是愿意堅持“中國式接送”,而這種接送又往往和“中國式過馬路”摻雜在一起,于是各所小學的門口,每到上學放學時間,嘈雜、擁堵的景象顯得更中國。
上述彭姓家長告訴記者,在當前的大背景下,她不可能真的讓自家的小孩獨立上下學,“大環(huán)境不允許”,但她真心希望“中國式接送”能夠有所改變,應該設一個時間表,廢除這種“中國式的生活習慣”,想一想,家長不用操心、孩子自個兒安全的上下學那該多好啊!
? ? ? 日本:父母不接送孩子上下學日本這個國家,個人雖然我喜歡,但確實在許多方面,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 ? ? ? 比如在我國,離幼兒園和學校門不遠的地方,總能看到“父母止步”的警示牌,以此防止那些愛子心切的父母把學校的門口擠破。但在日本,學校門口見不到這樣的警示牌,上學放學時也見不到一個學生父母,只有學生們三五成群地背著大書包在人行道上行走。
? ? ? 這種反差提示了我國父母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上的落差。日本父母不接送孩子的背后,至少折射出三種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
? ? ? ? 日本小學按照人口密度進行合理劃分,本區(qū)域住戶的孩子都要到這個小學上學,以保證學生們步行15至20分鐘就可到達學校;
·公平教育
? ? ? 在日本,無論小學還是中學,沒有重點和非重點之分,避免了父母為了讓孩子上重點學校而交錢跨區(qū)擇校的煩勞;
·素質教育
? ? ? ? 對日本父母不開車或騎車接送孩子上學現(xiàn)象,一位校長所言:“因為這樣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吃苦和自立能力。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都開車接送孩子的話,學校周圍車流量就會加大,導致交通擁堵。這樣非但不會比學生自己步行上學快,還有可能增加發(fā)生交通事故的隱患。”
? ? ? 而“吃苦”、“自立能力”,這不正是素質教育培養(yǎng)和追求的重要目標嗎?
? ? ? 面對殘酷的現(xiàn)狀,我國父母又從日本父母的做法中覺悟借鑒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