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的一個對話,自己被嚇到了。
跟老婆打賭,結果輸了。因為什么就不說了。
輸了就得帶老婆孩子去看電影,因為賭注是這個。
但,小女兒只有三個月大,不會走路,要人抱,還時不時就來點吼叫。
我說,這可怎么辦?帶去看電影就得帶嬰兒車去,可推進電影院里面好像沒地兒放呀。
老婆說,想那么多干嘛?去了就知道怎么辦了。
這,這,這,嚇了我一跳。
2
Ray Dalio 說,個人要成長的五大步驟是:
目標清晰
發現問題,對阻礙目標實現的問題零容忍
精準診斷這些問題
設計方案,清晰列出待解決的問題,和實現目標的各項具體任務
落實方案,也就是完成具體任務
對這個整個過程的第一條說明就是,步驟間界限分明,要獨立操作,切不可交叉重疊,混為一談。
比如,設定目標時,就不要想著目標有什么問題,要面臨什么困難。診斷問題時,也就只診斷問題,而不要想著怎么解決這些問題。
定一個目標時,只要這個目標是自己真正渴望的,就肯定不是可以輕易實現的,因為能輕易實現的目標也是毫無價值的。
既然實現目標有難度,那在定目標的檔口,以當時的能力和資源,肯定是很難實現的。那這樣,就會反過來直接質疑目標的可行性。既然實現不了,那還不如現在就放棄,我又不傻,何必浪費那個時間與精力呢,是罷?
看看,還沒行動,就已經沒有行動的動力了,問題還沒出現,就已經被問題所嚇倒了。
這樣的坑,也許根本就爬不出來的吧。現實周圍的人群當中,只思考,不行動的人那么多,這就是現實。
3
現在想來,原來我的思維方式是那樣的。
定目標和行動混在一起,使目標與行動交叉影響。行動既然那么困難,那就放棄目標,然后又定下一個目標,而后又發現實現目標那么困難,那就再放棄這個目標,反證也不是第一次,再放棄一次也沒什么心理負擔。那就是在這個死循環中轉圈圈,永遠也走不出來的。
為了能實現自身的價值,定目標,就單純的想象目標實現后的美好,想象那目標對自己最真實的改變,而不去想實現那目標所帶來的代價,在權衡得失時,就會使人猶豫,猶豫后放棄的概率就很大了。
在完成具體的小任務時,還得階段性對自己進行激勵,不管是什么方法,但最好是使用簡單直接的方式,物質的也好,精神的也罷。一定需要這個過程,需要以此來不斷安慰自己脆弱的心。因為目標是那么的遠大,離自己是那么的遙遠,想想這巨大的差距,帶來的只能是沮喪。而有階段性的激勵,就能使自己沉浸到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當中,因為那個階段性的激勵也是相當有誘感的。
想象實現目標后對自己的現實意義,沒有這個,我們就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堅持。對階段性的任務,完成后一定要給自己以激勵,沒有這個,我們根本就堅持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