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茲曼一生出版過18部書籍,并為各大報刊寫過兩百多篇文章。可謂著作等身,成就巨大。他最為著名的兩本著作當屬《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這都是我們新聞傳播學必讀的數目,如果一個新聞傳播的本科生說他在本科期間沒有讀這兩本書,我們一般要懷疑他是不是學了“假的新聞傳播”。
看《娛樂至死》已經是三年以前的事了,大一剛進校門老師就推薦閱讀《娛樂至死》,于是抱著“隨便看看”的形態,讀了這本書。依稀記得,波茲曼在此書中該書追溯了傳媒的變遷,闡述了電視聲像逐漸取代書寫語言的過程。直到時值畢業,想要抓緊回味一下我四年所學所悟的新聞傳播,于是翻閱起《童年的消逝》,又一起咀嚼一番,這兩本書意味深長。
在《娛樂至死》中,波茲曼回顧媒介的發展歷程,從口語到文字再到圖像,人們的思考經歷了一種進化的歷程。當口語進化到文字,人們開始進行思考,人群開始因為文字的門檻出現劃分,但當文字進化到圖像,信息變得形象可感,人們幾乎不需要思考就能接受各種信息,這時候娛樂和傻瓜成為更受歡迎的一種模式。亦即他說的,在印刷機統治下的美國,話語和現在有很大不同——清晰易懂,嚴肅而有理性;其次,在電視的統治下,這樣的話語變得無能而荒唐。
他還認為,電視傳媒的娛樂本性使得非娛樂性的信息不得不在“聲像”上包裝自己,最終導致這些信息在內涵上縮水,也就是,信息越來越具有作秀的成分。另外由于電視傳媒僅僅是單向溝通,無法與觀眾進行有意義的交流,它也就沒辦法實行教育的職責(因為他認為交流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見識到的,包括電視綜藝節目、互聯網直播在內的新型媒體的一個基本特點,娛樂成為其最根本的成分,必須服務于人們不做思考、懶于思考的獸性本質。
整本書對于媒介發展具有創見式的思考,他認為如今一切都以一種娛樂的形式呈現,包括本身應該具有娛樂性質的休閑、游戲,更包括了很多為了娛樂而娛樂的偽語境。偽語境的作用是為了讓脫離生活、毫無關聯的信息獲得一種表面的用處。娛樂的游戲自不必說,教育作為一種文化傳播的方式,本應該嚴肅認真,然而如今他沒了娛樂就沒有注意,沒有注意就沒有教育,當然這究竟是一種人類本性還是一種馴化還有待研究;同時,如今普遍存在于互聯網的娛樂的元素幾乎處處都是,聊天時基本不表達意思的表情,甚至微信、微博公證號只有配圖才有人看,大家并不關注圖文是否相關。波茲曼認為,偽語境所能提供的不是行動,或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變化。這種信息剩下的唯一用處和我們的生活也沒有真正的聯系。當然,這種唯一的用處就是它的娛樂功能。偽語境是喪失活力之后的文化的最后的避難所。
在《童年的消逝》中,波茲曼幾乎有著同樣的論調,只不過其論述的主題變化了而已。隨著媒介進化,它導致了社會文化的變遷。這似乎是文化決定論的思想,他當然繼承和發掘了麥克盧漢的思想。從這個角度來講,技術馴化社會,社會又馴化人,在這條食物鏈上,最無力和脆弱的可能也就是人。
在本書中,波茲曼有個基本的觀點,我們的童年不是由來已久的,而是隨著媒介的進化,而誕生的一個觀念,而隨后又走向消逝。在文字發明以前,人們通過口語交流,無所謂成人和兒童,因為大人說的話小孩子在具備了基本的表達能力以后也能懂得,沒有了這層屏障,成人也就無所謂對兒童的秘密,包括性,如此兒童也就只是一種微成人的存在,而不成為獨立于成人的另一個物類;但是隨著文字的誕生和隨之的印刷文化的流行,知識出現了分化,兒童和成人家之間出現了分化,童年開始出現。波茲曼認為,童年的發現是“文藝復興的偉大發明之一”。而這個發明是與印刷文化的普遍推廣和現代學校的建立直接有關的。印刷文化的推廣表明,書寫文化又成為了社會文化的主要形態,一個人只有具備了書寫能力,才能進入成人社會,才能了解社會的文化秘密。
現代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兒童的書寫能力,為他們進入成人社會做準備。如此一來兒童與成人的世界就被讀寫能力的門檻隔開,至此童年和成年兩個概念才從文化和文明的意義上誕生。然而時至現代,成人世界的的文化與規則再一次不再是秘密。在一個擁有電視的時代,一切的信息都基本不受限制的被一切社會成員共享,這樣原來被讀寫能力所限制的成人世界的信息就以影音形式以極大的數量與速度入侵著兒童的世界。如此一來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的界線就變得愈發模糊。波茲曼認為在信息以這種形式流通的時代,童年最終將會消失。
如前文所提及到的,尼爾·波茲曼是麥克盧漢的繼承者,在媒介文化研究和媒介批評上,他們上,他們一樣都是極具洞見的思想家。麥克盧漢對技術有著較高的評價,甚至被認為是鼓吹技術決定論,有說他對媒介技術持樂觀態度,但是我讀麥克盧漢的傳記所感受到的是他對新技術的深深的厭惡和回避,他自身幾乎不使用家用電器,也很少接觸新技術,似乎有種本能的抵制。或許作為一個深邃的思想家,他能夠看到技術對社會關系的巨大影響遠遠遠超過了人的能動性地對社會的操控。所以回避成了一種較好的方式。波茲曼在他的這兩本書中,對技術均持有悲觀的態度,我覺得這一點他和麥克盧漢可能是相同的。
波茲曼用“死”字來形容娛樂,用“消消逝”來總結現下美國消費文化的趨勢,可見他對這一切深懷殷憂。在《童年的消逝》中他說,在成人和兒童共同成為電視觀眾的文化里,政治、商業、教育等最終蛻變成幼稚和膚淺的弱智文化,人類的精神文化終將會枯萎。成人和兒童共同成為電視觀眾,是因為話語體系統一了,這種共通的話語是貫通在我們共同喜愛的電視、喜愛的網游、喜愛的娛樂之中的呀,我們心甘情愿得為技術所用。于是這便成了他在《娛樂至死》所說的,我們終將毀滅于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石匠
2017年4月18日晚
南湖畔南書院3樓廁所旁小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