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我們的人都知道,創音天使善于運用獨創的“音樂創造教育”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利用文化藝術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
音樂的作用有多大?我們來看一部電影就知道了。
2004年上映的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主要講述了一位對音樂非常熱愛的老師,帶著自己溫暖和情感,以及平等的教育方式,用偉大而熱烈的音樂感化了一群在思想上有不同問題的學生們。
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有著這樣一個充滿嚴格制度的少年學校,叫“池塘底教養院”。
在這所學校里,院長是一個非常粗暴冷酷的人,對學生沒有一丁點耐心,把體罰作為唯一的教學手段,肆意使用。而故事的主人公,馬修老師,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老師,對孩子充滿愛心,并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的封閉心靈。
在教學過程中,有一個最大的麻煩制造者,皮埃爾。皮埃爾,一個喜愛偷竊、屢次逃學而被公立學校開除了的單親家庭的孩子。為人叛逆而孤傲,幽閉而敏感的心靈,并在受人蠱惑時,竟把一瓶墨水傾倒在馬修老師身上,放了嚴重的錯誤。
但是,皮埃爾本性良善,熱愛音樂。他常常獨自在教室里,打開歌喉,放身歌唱。馬修老師知道了皮埃爾在音樂的天賦和興趣,也知道,唯有音樂,能浸潤清潔皮埃爾的靈魂;唯有音樂,才能使皮埃爾自由暢達地奔赴理想;唯有音樂,才能使皮埃爾祛除邪惡,永葆純凈。于是馬修老師對皮埃爾精心保護和培育,最終皮埃爾的音樂天賦得到充分的挖掘,成為一個著名的音樂指揮家。
我國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有了馬修老師的愛,池塘底學院的“池塘”不再是死水一般的池塘,而是充滿生機的活水的池塘。
馬修老師也是一個非常有耐心的老師,他沒有放棄這群有著不同個性、資質的“問題”少年,沒有對他們大吼大叫,沒有對他們拳腳相加。而是用抱以耐心,用音樂啟發孩子的潛能,讓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少年成為一個又一個的發出光芒的小天使。
其中,馬修老師向校長提了三個條件:第一,不體罰學生;第二,讓我來處理犯事的學生;第三,不要透露他們的名字。體現了對幼小心靈的深刻關懷。在馬修老師的慈父般的呵護下,一幅幅美麗的春天景象浮現在每個孩子的腦海中,愜意而又幸福。
電影往往是虛構的,寄托了人們對教育的美好憧憬。而創音天使文化藝術中心是真實的,她以“愛心、耐心、責任心”作為自己的教學準則,用獨特的音樂教育法來詮釋一個絢麗多彩的春天,而孩子被春天緊緊地包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