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是我國現代的著名作家,也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茅盾對作品選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要意義的的重大事件上,捕捉和傳達那些新近發生的重大事實,將當代重要的政治經濟事件作為自己的創作題材。
近來我看了一本他的短篇小說《春蠶》,那是他的農村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反映了當時的現實。
老通寶一家省吃儉用,還把自己家的東西抵押在當鋪,甚至借貸把那春蠶養的肥大,就是為了賣一個好價錢,讓自家的日子過得不那么緊張。桑葉的價格貴了許多,他們忍了,依舊喂飽蠶。但原來的蠶廠關閉了,他們不會想到這肥大的蠶也到了無人要的地步。最后這些蠶也沒有賣了多少錢,連那些債也還不清,老通寶一家還要繼續過這苦日子。
養蠶的桑葉貴了,然而蠶卻要低價出售,這也反映了那時的社會問題。農業雖然作為我國的基礎產業,但國家卻不為農民著想,這怎能使農業得到發展呢?
最近我還在看一本余華的《活著》,這同樣是反映社會現實的一本書,讀后我為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感到悲哀,但其中的感情也讓我為之感動,喜歡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