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給同學們分享了唐代詩人駱賓王的作品《于易水送人》,這是一首送別詩,雖然作者在詩中沒有直接寫出跟朋友告別的話,但是他通過荊軻刺秦的故事表達了對朋友的不舍,也表達了對英雄荊軻的敬佩。
這期給同學們帶來的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出塞二首》中的第一首,這首詩 “發興高遠”,以平凡的語言,表達了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的思想感情,使全詩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我們先來讀一遍這首詩:
出塞
[唐]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文解析:
“出塞”的“塞”,指的是邊塞的意思,古時候邊塞都是建在邊境上地形險要的地方。“邊塞”,是一個國家的大門,如果大門守不住,外面的敵人就會打進來,后果不堪設想。
在古代,國家為了守住自己的大門,要派大量精銳的軍隊到邊塞去,這些人里面就有會寫詩的詩人。詩人們把自己在邊塞看到的景色和經歷的事情記錄下來,這樣的詩就叫“邊塞詩”。而這首王昌齡的《出塞》,就是邊塞詩中的代表作。
”秦時明月漢時關“一開篇就為大家渲染出一輪明月下邊關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烘托出孤寂、蒼涼的氣氛,讓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秦代筑關備胡,漢代在關內外與匈奴發生的一系列戰爭。而以“秦漢時“修飾”邊關”則更進一步的帶出了“萬里長征人未還”不只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同的悲劇;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龍城”和“陰山”都是古代地名,是當時非常重要的邊塞)。說的是希望邊境有像李廣一樣的“飛將軍”而“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這不只是漢代的人們,而是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劇,平凡的希望,都隨著首“秦”、“漢”這兩個時間限定詞的出現而顯示出很不平凡的意義。
看到這里,同學們可能會問,這位飛將軍李廣是誰呢,他有什么樣的經歷而使詩人認為只要他有在,邊境就是安全的呢?那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飛將軍李廣的傳奇故事!
飛將軍李廣的故事:
李廣生活在漢代,出身于將門世家,武藝超群,精于騎射,是位百發百中的神射手。
李廣的箭法好到什么程度?歷史上有這樣一段記載,說的是有一次李廣出門打獵。遠遠望見前面草叢里好像有老虎!李廣趕忙拉弓射箭,“嗖”,一箭命中目標。射中之后,李廣走近了一看,哪有什么老虎,就是一塊有花紋的大石頭而已。再看射出去的那只箭,竟然牢牢插進了石頭里,拔都拔不出來,你說這一箭力氣有多大。
這還不算完,沒射中老虎,射中一塊大石頭,李廣總覺得有點不甘心。打那以后,他走到哪都惦記著這個事兒,只要聽說有老虎出現,馬上就拎著弓箭出門。終于有一次,李廣跟老虎來了個近距離接觸,迎面碰上了。剛開始是老虎占上風,猛地一撲,李廣受了傷。眼看老虎張著血盆大口一步步逼近,李廣一急,也顧不得身上有傷了,趕緊拉弓,用盡全身力氣射出一箭,老虎“噗通”一下倒在地上,起不來了。
能遠距離射中大石頭,還能帶傷射中大老虎,李廣神箭手、百發百中的名號也就越傳越響了。
不光箭法好,李廣騎術也是非常了得的。
有一次,李廣在戰斗中被匈奴士兵抓住了,當時他身負重傷,匈奴士兵覺得這人傷得那么重,沒什么威脅,也就沒把他捆起來,而是找了兩匹馬,在中間拉了一張網,把李廣隨便往上一扔,像吊床似的馱著他往回走。李廣這一路可沒閑著,他看起來一動不動,其實是在裝死,暗地里偷偷觀察周圍的環境。
突然,李廣眼前一亮,身旁有個匈奴士兵騎了一匹好馬,用來逃跑是再合適不過了。想到這里,李廣飛快地跳起來,把馬上的匈奴士兵一把推下去,自己騎著馬就開始跑,邊跑邊射箭,竟然甩掉了幾百名追兵后順利地回到了自己的大本營。
李廣精于騎射,為人又驍勇善戰,匈奴人十分敬畏他,給他起了個外號叫“飛將軍”,意思是,這人來無影去無蹤的,我們還是少惹他為好。這就是李廣“飛將軍”稱號的由來。
好了,聽完了故事,那作者王昌齡寫李廣想要表達什么呢?
王昌齡生活在唐代,那時候的邊塞也不太平,和秦朝漢朝一樣,到了唐朝,依然有很多將士為了保護國家駐守在遙遠的邊關。所以詩人開頭就說了,明月還是秦漢時的明月,邊關還是秦漢時的邊關。這一切都沒有改變,說明戰爭也沒有停息,只是那些出去征戰的將士們,再也回不來了。讀到這里,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對邊關將士們的同情以及對和平的渴望。
背誦方法:
看完了“飛將軍李廣的故事“,同學們是否理解了詩人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呢?我們發現這首詩的從字面上來看的話,最大的特點就是“古今對比”,而這也提示了我們這首詩的背誦方法:
“秦時明月漢時關”這是古時的景色,“萬里長征人未還”,這是如今,出征的將士們沒有回來。
“但使龍城飛將在”,如果當年的飛將軍還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指的是今天就不會讓胡人的兵馬度過邊關!
以上文章由”公眾號:小萌娃愛學習“收集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