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斐多篇》有感

? ? 斐多篇是蘇格拉底在臨死當日與朋友門徒關于死的哲學的談論,主要談論的是正義和靈魂。蘇格拉底認為靈魂不滅,不朽,而深信死后會在另一個世界上得到最大的幸福。而哲學家,需要拋棄肉體享受,追求真正的知識,將自己的心靈清洗干凈。這個過程,蘇格拉底稱他為學習死亡。只有經過學習死亡,靈魂才能徹底與肉體分開——本身純正善良的靈魂,和充滿著欲望、骯臟的肉體徹底分離。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超脫,能夠到達天神所在的地方。而蘇格拉底不畏懼死亡的原因,也正是他自信自己已經完成了這個過程,雅典人對他的處死,只是送了他一程,向著美好,永恒的天神之處。同時,蘇格拉底還勸誡世人不要自殺,認為自殺是得不到這個超脫的。由此,也可以明白為什么處死他的時候他可以逃跑卻不逃跑的原因所在了。

? ? ? 死亡,作為一個不可避免的來臨,很早的時候人們就開始對他進行思考。而隨著社會的一步步發展,隨著分配的不公平,人們發現善惡的標準開始發生變化。道德的準則很早以前就一直流傳下來,但是到了后來,為善的義人得不到應得的好處,而為惡的惡人卻往往得不到懲罰而安然死去。這種不公平不合理的現象對人們的思想引起了極大的沖擊,也對古老的道德帶來了嚴重的打擊。假如違反道德行事而得不到懲罰,那道德還有什么存在的意義。然后古代的哲人就在因果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靈魂的假說。這個假說假定人的靈魂在死后繼續存在,而生前的惡行會以靈魂為憑借進行償還。這種方法,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宗教的方法,從人們的思想上著手,使人們在道德前心有敬畏。在東西方,這種方法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但在本質上無有不同。在中國,隨后佛教也提出了因果業報的概念。 ? ? 從結果上來看,這種方法在維護社會穩定上確實起到了作用。當然在今天科學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沒有了宗教的中國,這種方法已經逐漸淡化。科學的研究驗證了靈魂事實上的不存在,而事實上的不公平,非正義的情況則越顯突出。行為上的罪惡尚且有法律來約束,然而法律并不是面面俱到。道德上的不正義很多就在法律的范疇之外。沒有了敬畏的人行為是否會肆無忌憚?欺騙和虛偽才會獲得更大的利益?假如你的惡行不會被發現也不會去懲罰卻能帶來利益,你是否會去做呢? ? ? 也許很多人的答案會讓人失望。但是斐多篇仍然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蘇格拉底并沒有給我們一個答案,他也從來沒給出答案,他只是在教導我們去思考生命和生活。靈魂存不存在,他相信存在,但是這無關緊要。我們需要去找到生命和生活的意義,從古到今的哲學家們一直沒有放棄這個探索。生活對我們究竟是什么,真理和幸福究竟是什么?這些到今天也仍然懸而未決。蘇格拉底相信本質和純粹的存在。而這個本質和純粹是什么,我們看不到卻仍然堅信。無論那是什么,都像那幾千年前臨死的哲人所論斷的那樣,與欺騙和虛偽全然無關。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天氣漸暖,期待著帶著熙兒去海邊看大海,撿貝殼……看潮起潮落,云卷云舒……
    溫暖的冰珊閱讀 204評論 4 7
  • 今天是本學期最忙的一個周末,為什么呢?全部忙于計算績效工資了。 上午時間全部用于計算永和希望小學的績效了,一直忙到...
    甲午之印閱讀 139評論 0 0
  • 有心事,有開心,有不開心,有好有壞 但在死之前的日子, 一定會無畏無懼燦爛極致 保持輸出和暴擊率,擁有物理法術防御...
    擼花農閱讀 133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