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離開 南方濕熱的 那座城
童年是 斷線的風箏
你怕悶 怕一天重復 了一生
握著票根 沒寫下回程”
?——《小鎮青年》?
2018年初,“小鎮青年”這個詞突然火了。火得有那么一點兒文藝,又有那么一些爭議。
這個詞拿出來與“城市青年”相比。媒體將其冠上這樣的畫像:小鎮青年一般指來自于三四線城市以下,甚至縣級城市里小鎮中的年輕觀影者們。他們一部分在家鄉工作,一部分分布于不同的城市,并且具備越來越強的消費能力。
曾長期被市場忽視的群體,如今一躍成長為新一輪消費升級中的主力群體。不僅如此,小鎮青年也逐漸成為“有故事的青年”、“漂泊的青年”等的代名詞。
什么是“小鎮青年”?
小編第一次對“小鎮青年”有模糊的認識,是因為電影《孔雀》中張靜初飾演的高衛紅。那個熱愛音樂、浪漫倔強的女孩,盡管生活在一座閉塞的小城,卻沒有放棄心中的理想。
字面上看,“小鎮青年”是“小鎮里的青年”。然而,很多經常自稱小鎮青年的人恰恰生活在繁華的都市里。小鎮是他們記憶里的故鄉,卻不是他們安放人生的地方。
很多離開小鎮的青年已經轉變成“城市青年”,他們為了更廣闊的天地離開小鎮,來到都市,把自己的鄉愁和迷茫融入對小鎮的記憶;而仍然留在小鎮的青年,有的還想要尋找機會,逃離小鎮,有的則享受小鎮帶來的閑適、穩定和安全感。
如果可以選擇,
你想生活在大城市還是小鎮?
知乎上,有人在提問“小鎮青年和城市青年三觀的差別在哪里,小鎮青年在大城市如何做回自己?”很多“城市網友”不屑這樣的問題,“‘做自己’和‘在哪里’,又有什么關系呢?”他們不明白,一個人試圖擺脫之前的“環境影響”渴望融入另一種生活時,所面臨的迷茫。
這種迷茫是每一個小鎮青年都曾經經歷或者正在經歷著的。他們身處時代漩渦之中,會為呼吸自由空氣離開小鎮,又因躲避壓力而懷念小鎮時光,他們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在迷茫中奮斗著。
“最后的捕風者”
最近有一本書,叫做《最后一個捕風者》,它記錄了小鎮青年的十段難以釋懷的往事,十種掙脫逃離的人生。文風清冷簡潔,故事卻內涵又精彩。
《父親變成一只白鴿子飛走了》中離開小鎮的父親;《壁花少年》里的那一對雙胞胎;《我愛這夜色茫茫》里的戲癡張清簡;《遠行的十七歲》里的阿濤和小美。這些人,都生活在一座叫做漕陽的小鎮上,但同時他們又渴望離開這里。書里的每一個故事,只有真的漂泊過的人才會心領神會并深有感觸。
下面小編節選了《最后一個捕風者》中同名章節“最后一個捕風者”的精彩片段,讓我們跟著三個小鎮青年坐上時空穿梭機,回到一起抓斑鳩的童年時光,回到小鎮里的那片蘆葦蕩。
立冬后,賈亮想最后再次去捉一回斑鳩。他悄悄從家里帶來一張捕魚的網子,早上進校門后,藏在了蘆葦叢里。下午最后一節勞動課,他喊我一起去捕斑鳩,顧小梅也嚷著要去。
為了不讓事情驚動其他同學和老師,我們只能答應她。我們仨趁其他勞作的同學互相打鬧的空當,溜到蘆葦叢中。以前我和賈亮只是在邊緣穿梭,這次我們打算走到更深的地方去。
中部的蘆葦比我們想象的要高,泥土也比岸上的要軟。賈亮走在最前面,顧小梅小心翼翼地走在中間,我拿著網走在后面。蘆葦叢中不時發出斑鳩的叫聲,卻沒見斑鳩的影。
校園變得無比闃靜,連操場上那些在玩攻城游戲的叫囂聲都消失了,我感到腳下陡然升起一陣寒意。顧小梅湊到賈亮身旁,聲音不自覺地顫抖著說:“我們回去吧,這里什么都沒有。”周邊的蘆葦稈像是長了眼睛,在注視著我們,將我們團團圍住。
偶爾有風吹過,發出蘆葦相互摩擦的“嗖嗖”聲。“出不去了。”有那么一瞬,我的腦海里閃過這一念頭,不禁打了一個冷顫。賈亮也有些慌了神,他看看周圍,顯然和我一樣已經忘記了來時的路。賈亮沒有搭理顧小梅,目光掃過四周,最終落在我的身上。
“葉生,你把網給我。”他突然對我說。我以為他看到了斑鳩,打算拿網去捕,只見他接過竹竿,豎立起來,朝空中胡亂舞動著。邊揮舞邊跳起來喊著:“喂,有人嗎?”沒有任何回應。他跳累了,坐在地上歇一會兒,茫然地看向我倆。
顧小梅在他的張望中,由小聲啜泣變成了嚎啕大哭,眼淚跟嘩嘩的自來水似的。“葉生,你跟我剛才一樣,向外面喊人。”我撿起地上的網,捏到竹竿最底端,學著他的樣子,邊跳邊喊,但跳幾下就累得跳不動了,腳底下的泥土太黏,感覺越往上跳就越往下陷。
正當我們一籌莫展時,顧小梅指出一條方向,冷冰冰地說,“往這邊走。”賈亮卻徑直走向與顧小梅相反的方向。“我們只能朝一個方向走。”顧小梅說。
“你憑什么確定那條路可以走出去?”賈亮感到自己受到了挑釁,用平時對付男生的口氣對顧小梅說。顧小梅冷笑一聲:“跟著你走,我們永遠也走不出去。”
賈亮也許是被顧小梅的氣勢震懾到了,遲疑了一會兒,挪開步子跟上她。這次,顧小梅走在最前面,賈亮走在中間,我依然走在最后面。
走了幾步才想起來,漁網沒有拿。我沒有提醒賈亮,暗自替他做了決定,就將網留在那里。網已經不重要了,斑鳩也不重要,學校也不重要,只有走出去,不被困在這里,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走了十幾分鐘,周邊的蘆葦依然密如叢林,我朝前面喊:“你確定這條路是對的嗎?”沒有人回應我。我又問:“我們是不是應該沿途做些標記。”還是沒有人回應我。我陷入一種深深的絕望:完蛋了,我們是走不出去的。
就在我就要停止腳步,打算不再顧及他倆,獨自朝另外一個方向走去時,賈亮喊了一聲:“我們出來了。”我在那一瞬間如夢初醒,才意識到周邊的蘆葦叢已經稀疏許多,連腳底下的泥土都干了。
我朝前面跑起來,快速跳上岸堤,視野一下開闊起來,我們已經走到了校園大門口,大門鐵架上刷著紅色油漆的“發奮圖強”四個大字格外耀眼,我跟上顧小梅和賈亮往教室的方向奔去,不敢回頭再望一眼。
小鎮是再也回不去的時光
永遠抹不掉的記憶
從那以后,我再沒有賈亮的消息。高考成績出來后,我考上了一所普通的二本,家里為此舉辦了一場升學宴。顧小梅也來了,她已經是一個孩子的母親。飯桌上,顧小梅一邊給懷里的孩子夾菜,一邊哄著他,無比溫柔。我跟著父親去他們那一桌敬酒,顧小梅朝我靦腆地笑。散場時,我們留了彼此的電話。
有一天,顧小梅突然給我發短信,她說:“小學要拆遷了,我們抽個時間一起去看看吧。”我回復她:“好。”約定了時間,等我趕到時,她卻沒來。
教學樓早就停用了,藍色的玻璃窗多出許多裂縫,教室里空蕩蕩的,一張課桌都沒有。我逛了一圈,見顧小梅還沒來,覺得無趣,打算回去。出了校門,走到學校外面當初跟人打架的道場上,往回張望,目光剛好停在操場的蘆葦蕩上。
蘆葦一如既往地瘋長,可以看見最中間一塊空的洼地,我們仨以前就站在那個位置。一陣風吹來,蘆葦的秸稈往同一個方向傾倒。我抬起手伸到空中,氣流從指間滑過,就在那一瞬間,我意識到,原來當初困住我們的地方這么小。
在作者蒲末釋的眼里,那些年少的歲月其實就是一種圍墻。青澀的我們被困在里面,逃脫不得。等到長大了經歷過了一切,才明白,原來困住自己的只是當時看起來無法超越但現在看來很容易的東西或事情。
而這種過程,就是成長。只是最后,“我”回來追憶往事,成了最后一個捕風者。
無論你是選擇留在小鎮的人,正在考慮逃離小鎮的人,還是在異鄉漂泊的人,不妨來讀一讀《最后一個捕風者》。這些故事會給你一些指引和方向。
沒有哪一種生活方式是正確的,但我們都在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那一種。
推薦閱讀
《最后一個捕風者》
作者:蒲末釋
?內容簡介:
十段難以釋懷的往事,十種掙脫逃離的人生。故事的主人公,大多失意、落魄,對純摯的感情有種近乎執拗的向往,在浮躁的大時代中被命運裹挾。他們的身上有你我看到過的所有動人的東西。故事的結局,你都能預見,但離開小鎮的人、在異鄉漂泊的人,會有點難過。
這是一本關于小鎮青年的故事集,故事的基調大多悲傷,卻透著干凈明亮的底色。作者從熟悉的小鎮、人事出發,用冷靜克制的筆調書寫當代小鎮青年的痛苦和掙扎。
作家簡介:
蒲末釋,青年作家,全民故事計劃主編,豆瓣人氣作者,現居北京。